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

新课导入: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才华横溢的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旷世奇才

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绘画方面,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旷达的。

学习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的表现手法。

诗词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赏析诗词 解读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时间:1082年3月7号 地点:沙湖道中 人物:同行、余 事件:遇雨 已而遂晴 感觉:狼狈 不觉

赏析探究:

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臵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

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序言“雨具先去”又何来“蓑”?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 上片小结:上片借写自然界的风雨以象征政治场上的风雨,表现了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修养。

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译文: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思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体验?

明确: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思考:“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明确: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都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下片小结:下片进一步深化主题,在表现自己外在形象的基础上进而写其对人生经验的深刻体会,表现自己忧乐两忘的胸怀。

相关链接:五祖欲求法嗣(佛教语。禅宗指继承祖师衣钵而主持一方丛林的僧人),令诸僧各出一偈(即佛经中的唱词)。上座神秀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时惠能正在厨房舂米,听了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给了他。

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宏忍在黄梅,他便充做火头僧.菩提树下是佛祖悟道的地方.菩提树本来不是树,明镜台也不是台.本来什么都没有,怎么能染上尘埃呢?慧能写这个偈语之前北宗六祖神秀有偈语.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常拭免,不使染尘埃.慧能的主要是针对神秀的偈语说的,证明慧能更加的心中无物.有更高的悟性.

归纳总结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一复杂而深微的情致及旷达情怀。

《定风波》是苏轼的旷达词之一。旷达情怀贯穿了全词的始终。所谓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旷达是苏轼为人的性格特征,旷达词在苏词中数量很多,所以旷达可以称为苏词的主要风格。

旷达,是苏轼调整自己与社会之间矛盾的主要手段。

●尽力扩张自我,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强,从而抵抗外界的一切侵扰。只要内心能有安与和的修养,那么荣辱毁誉就只能夺其外而不能乱其中了。

●尽力忘掉自我,摆脱自我,把自己化到大自然中去,用自然规律来解脱人生苦恼。 •


相关文章

  • 定风波优秀原创教案
  • <定风波>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提升学 生的人生观. 4.领会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及比喻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达坦然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 ...

  • 苏轼作品风格简介及代表作赏析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杂文参考 →作品赏析 2011-11-13手机版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一.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生而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二.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 ...

  • 诗词鉴赏之送别诗教案
  • 诗词鉴赏之送别诗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在大量阅读送别诗的前提下总结归纳这一类型诗歌的特征,包括常见意象.意境特点,把握送别诗的主要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课前记诵,拓展诗歌阅读面,增加古诗词的积累,培养古诗阅读语感: 讨论归纳,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命题,提高学生学生综合解 ...

  •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
  • 赤壁赋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 2.过程与方法: 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诗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体悟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 3.情感态度 ...

  • 有关古诗的活动课教案
  • 一.活动目的: 1.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意蕴美,养成背诵古诗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记忆等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活动过程: (一).宣布活动规则: 今天这节课,老师要与同学们一起来组织.参加一场别开生面的古诗擂台赛.首先请参赛的四个代表队 ...

  • 八上语文教案
  • 第一单元 1.我爱这土地 艾青 教学背景: <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 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 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 ...

  • 古诗文诵读班队活动教案诵读古诗文
  • 走进古诗词乐园 甲: 在我国蕴藏极富的文学宝库中,古诗词是一株光耀千古的奇葩,是一块无比珍贵的珠宝 乙:千百年来,它随着时光的流逝愈发显出它的不朽 甲:古诗词清隽旷远,优美明快,别有韵致 乙:古诗词雄奇清旷,如无风海雨,横放杰出,别具一格 甲:古诗词为我们后世耸起了一座奇崛的艺术丰碑 乙:我国是诗歌 ...

  • 初一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短文两篇.散步)
  • 津沽高中 田克君 1.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生活.感受亲情. 2.训练学生用普遍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勾画.积累关键性词句,养成辨清字音.字形,解释词义的习惯. 4.学习辨别关键语句的能力 5.学习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能力 6.学习根据表达的思想内容来遣词造句 教学重点  :目标2. ...

  • 古诗三首(鹿柴 江上渔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背诵三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鹿柴>.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柴"的读音是"zhài",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