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道德经]道论比较

理论操讨

《论语》《道德经》道论比较

林字

(安徽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安徽合肥)

【摘要l《道德经》.主_.-tt-论-ilt,而《论语》主要言仁,论及道的地方有89处。《论语》《道德经》都涉及道论,两者是否有一定联系,是否有相通之处?本文认为,老予以道统仁,仁必绝,天道无亲。孔予以仁求道,仁常在,天道未至,而人道太平。这是两者道论的最大区别所在。

【关键词】论语道德经道论

“道”一向被认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开章明义出现于《道德经》首章,而孔子之学,通常认为是举仁,仁字《论语》中俯拾皆是,论及道的地方只有89处。《论语》言道之处和老子所言之道,是否有一定联系、相通之处呢?本文做以下比较。

一、道论相同处

有老子道论深刻,充满思辨。孔子未达到如此认识。也不轻易对此发表言论,孔子的学生未闻孔子论天道。孔子把实实在在的关于人的道教给学生。也许孔子认为,深刻的天道,能了解和把握的人,只能是天才,而一两个天才无法改变世界。社会需要的是大量人才,对于治理社会的人才培育,要比获得关于玄变生生的道者更有意义。因此,孔子的取向导向实践。

2.自然无为和学仁致道。老子道论,具指道的两个世界,指出我们生活的是相对世界。道的变化产生万物,也扬弃万物,相对的世界是有无的相生,道的呈现即是万物,万物只是表现者,万物的地位非常低,但万物生成有德。人在这样的认知下,该如何自处?老子认为,应该和无为的道一样无为,既然世界已是安排的理性,是理性的命运,那么恬然自处才是生产力。对于治理社会,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即可。老子并不认为自由就是自然,不管理就是管理,反而老子指出人的主动性是有限的,而一切都是道行道用。能顺应道,才是自然无为。人顺应道的无为即可自有生生变化。

在治理这一点上,<论语》相反。<论语>道论指向用仁礼来恢复道,要求人需要求学以致其道,发扬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自己的责任。积极主动追求。<论语》道论是要人去求仁,守仁,才可以再前进到去追求道。

对于道的认识,《论语》是用仁来作为现实途径把握,而老子道论的道被认知后,人应该如何,老子认为是顺其自然。两者的心态完全不一样。一个达到第一理性后,只要顺流直下即可。而如何达到这第一理性、这个天道?老子也许认为有很多种方式,但老子并没明说。而《论语》道论认为达到这样的第一理性,如在梦中,遥远不可及。现在能做的事情是用仁去追求,把仁作为高举的旗帜去实践,看是否能,如果不能,至少守住仁,而仁对于现实的人的世界(人道)足用。相比之下,这是一种权宜稳健的方式。

3.对仁的态度。<论语>处处讲仁,作为君子,作为君主,应该致力于仁,仁在《论语>中积极稳健,是一面高扬的旗帜,是前进至道

的桥梁。人迈出一步就是一步,走一步是一步,仁的脚印属于求道的人。道在远方,在水天相接,地平之间。人可以求道吗,可以,用仁去追求。肯定仁。孔子的理由是仁可以学成,仁可以求道,仁前进一步是一步,对于道无损,对于人有益。即使一直处于过程的世界,无法达到道的地平线,守住了仁。人类也就是守住了希望。

老子的道论,对于仁持否定的态度。老子站在道的地平线位置,对芸芸众生说,顺其自然即可。老子的态度是绝仁弃义。理由在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连天对万物都不仁,连圣人对百姓都不仁,作为个人还要仁做什么。圣人的理想是百姓的坟墓。而万物只是天道的躯壳。“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看得清清楚楚,没有大道,仁义出现,百姓有了智慧,伪善也就出现,社会没有诚信,所以大举宣传诚信。如果有了道。人人觉得没有什么奇怪,不用号召动员大家去追求道。所以仁义、尚贤,对于人而言是欲望。人有了这些,大道也就遥远了。老子认为应该否定杜绝,“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人心道心同一,天下太平。

然而这种否定的态度,对于人而言,要求人放弃所有已有的思想和认知,去符合大道存在时候的样子。这是不可能恢复的,这不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得道者可以无为,可以任自然,可问题在于得道者寥寥无几,而百姓仍然水深火热,老子用道的状态去要求众生。但众生不是天才,这条路走不通,只是少数人的路。

总而言之,在仁与道的关系上,老子以道统仁,天道无亲,仁必绝。孔子以仁求道,仁常在,天道未至,而人道太平。这是两者道论的最大区别所在。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6

年简体第一版

1.外在的真理。《论语>论道和老子道论,都关注外在世界,都通过对外在世界的认识来把握世界。老子对于道的认识,从具体规定上看,要比《论语》更深刻,然而这些都是外在的。孔子所处的情况与老子有所不同,他不能拿老子的道来处世,他关注的核心是人,是人中的道。老子追求天道,而孔子则教授关于人的道,《论语》道论的重点就在于关注人道,关注如何培养君子。两者的视野都是朝外,一个在天,一个在人,通过与外在的认识来审视自己。两者均不以自我为认识的对象,个人地位在两者道论中,微不足道。

2.天和与人和。《论语》道论要求人积极实践,而老子的道论要求人无为,顺其自然,这两者似乎不同。然而老子的无为与自然,并不是自由主义的泛滥,或者不管不理的无政府主义。相反,《论语》道论以及老子道论,都要求人符合这种对于外在认识,《论语》道论认为是用仁来梳理人道,这一点和老子道论是一样的,认为个人的自由发展,社会的无序,任其市场的自为调节,并非就是天道、人道。人无法这样顺应自然,也无法达到礼治。老子道论的“无为”相当于《论语》道论中的“和”。和自然。和仁礼。

在老子看来,认识这样的天道,应该顺应这样的天道,这是人和天道。社会刚由动乱回复平定,应与民休息,注重民生,这是无为之治。在孔子看来。社会动乱是因为礼乐崩坏,要恢复太平,需要人和礼,人即仁。需要人爱人而爱己。立人而立己。需要人与人关系稳定和谐。这一点。老子道论和《论语>道论相同。

二、道论不同处

1.天才与人才。道用在人,即为人道,道呈现为仁,求得仁以求得道,这是孔子的权宜。孔子对于道的理解,对于道的生成、变化,均没

42

[2]何新.《论语>新解[M].北京工业大学出

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3]李耳著,李广宁译注.道德经[M】.中国纺

织出版社.2007年9月

万方数据

《论语》《道德经》道论比较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林宇

安徽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安徽,合肥资治文摘(管理版)ZIZHI WENZHAI2010(2)

参考文献(6条)

1.李耳;李广宁 道德经 20072.杨伯峻 《论语》译注 20063.何新 《论语》新解 20074.何新 《论语》新解 20075.杨伯峻 《论语》译注 20066.李耳.李广宁 道德经 2007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izwz201002038.aspx


相关文章

  • 论孔子的正名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中文题目 略论孔子的正名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外文题目 some discussions about the name of Confucius's thoughts and its historical influence 学 ...

  • [论语]君子人格及其当代价值
  • 改革与开放 2012年10月刊 浅议<论语>君子人格及其当代价值 朱晓晖李海峰 (西安外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陕西西安710077) 摘要:"君子人格"是<论语>中提倡的当时社会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内涵丰富,其主要规定性表现为:好学善思.仁爱明智.重 ...

  •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
  •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 太原宣传网 2010-08-23 11:27 来源:<太原宣传> "君子"这个概念在孔子的心目中有很重的分量和极重要的位置.在古代,君子与士的含义相近,甚至就是一个意思,有时合称"士君子".仅就<论语>20篇522章1 ...

  • 高中语文必修1论语教案以及重点名句及解释
  •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 ...

  • 孔子与孟子的修辞观比较
  • NEWSWORLD 学子论文选登 孔子与孟子的修辞观比较 ■关飞 [摘要]孔子.孟子都善于言辞,但孟子对孔子的"辞巧"修辞观既有继承也有偏离.文中阐明由孔子的"辞巧"到孟子"善辩"的流变,比较两者同中有异的修辞手法,揭示造成两者差异的深层原 ...

  • _论语_唯仁者能好人_能恶人_本义考
  •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JournalofGuangdongPolytechnicNormalUniversityNo.5,2009 <论语>"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本义考 毕宝魁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摘 要:<论语·里仁&g ...

  • 历史: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
  •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 我们一向推崇"德才兼备",这样的人在古代大概就可称为君子.孔子时代的君子之所以为君子,<论语>中多有只言片语的论说,发人深省. 君子的"资格",自己说了是不算数的.孔子说自己在文章的学问上可能跟别人差不多("文,莫吾犹人 ...

  •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一: 这两天引导学生自学语文阅读上的古文<推敲>一文,指导了些方法,趁热打铁,开始引导学生学习<论语十二章>.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 ...

  • 孔子论修养--
  •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 学而> 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敬爱兄长,为人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广泛地友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之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去学习文化.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是全方位的,尤其重视培育他们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