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11讲 两级格局的形成

第一部分 知识梳理

一、美苏“冷战”

1.背景:(1)二战后期确立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2)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信号: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

3.标志: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杜鲁门主义”。

4.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6.影响: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出现,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和“冷战”之间的关系

“冷战”的表现

“冷 战”

1.目的:遏制苏联势力的扩张和共产主义的蔓延,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2.实质:美国要称霸全球。

3.特点

(1)国家集团的对抗以美、苏的对立为标志,由此构成战后国际斗争的中心和焦点。(2)两大国家集团的成员都是以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作为政治基础的,使两大国家集团分别以以美国为中心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面目出现。(3)双方的斗争形式以“冷战”为主,以热战为辅。在欧洲,两国以“冷战”为主,在亚洲,则出现了与之相呼应的热战,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4.影响:造成西欧依赖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造成部分国家分裂(德国和朝鲜)。导致国际局势紧张: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分裂;在亚洲,“冷战”则表现为使朝鲜分裂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爆发;在美洲,古巴导弹危机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由于核恐怖和核平衡,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没有发生。不结盟运动中第三世界崛起。

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

1.联系:“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

2.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3.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主地位。

二、“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国家分裂

(1)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分裂: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2.局部热战:(1)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2)二战后法国、美国先后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

3.核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苏联最终从古巴撤出导弹。

4.阶段特征:(1)世界局势在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间交替。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

两 极 格 局

1.形成背景:(1)二战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世界格局被冲垮,为形成新的世界格局提供了先决条件。(2)美苏实力均衡,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3)二战后,美苏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加剧,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矛盾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两极格局最终形成。(4)美苏“冷战”加剧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2.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交织在一起。“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的矛盾:体现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3.两极格局下的基本矛盾

(1)美苏之间的矛盾。美苏争霸对苏联造成极大的损害,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2)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3)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中苏关系恶化,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了要求摆脱苏联控制的倾向,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4)第三世界国家与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在东西方两大集团之外增加了一股崭新的国际政治力量。

4.两极格局的影响

(1)积极影响:①两大集团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③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国家为维护自身的安全,开展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2)消极影响:①政治上,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②经济上,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③军事上,两个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1.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为两极格局奠定了基础。

正确。二战后期,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

2.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确立。

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3.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错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4.美苏“冷战”时期,世界不太平,仍然有局部战争。

正确。“冷战”是指二战后东西方阵营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对抗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在局部地区实行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第二部分 基础练习

1.(2014·北京文综,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 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2.(2014·福建文综,23)如果要给右图设置一个主题,准确的是( )。

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B.从欧共体到欧盟

C.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格局

D.布雷顿森林体系蓝图的构建

3.(2015·四川文综,12)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朝鲜半岛形势图。该图可以反映出( )。

A.冷战格局的扩展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美苏的直接对抗 D.联合国势力的扩张

4.(2015·全国文综Ⅱ,3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5.(2015·河北名校联考)20世纪50年代有西方报纸评论说:“苏联利用它来对付西方的威胁,并利用这个组织来加强东欧国家同苏联的‘军事一体化’。”该评论针对的是( )。

A.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B.苏联武装占领东欧各国

C.苏联开始与美国争霸

D.苏联与东欧实现了一体化

6.(2014·山东文综,23)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目的是( )。

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7.(2015·石家庄市五县联考)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说:“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材料中的“回击”表现为( )。

A.组建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B.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C.修筑柏林墙以防止渗透

D.发动抗美援朝战争

8.(2015·邯郸市普通高中摸底)1963年6月25日约翰·肯尼迪于西德市政厅“柏林墙”前说:“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不准他们离开我们。”这条被东德称为“反法西斯墙”的柏林墙,实质上反映了( )。

A.美苏“冷战”的开始

B.大国对峙的加强

C.军事冲突的加剧

D.民族矛盾的激化

9.(2015·湖南十三校联考)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指出:“苏联不会直接向发达的西方世界扩张,而是要向不属于西方世界的国家和战前的广大殖民地地区,即介于西方世界和苏联之间的广大的中间地带进行扩张。因此必须下决心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这段言论( )。

A.意在为“遏制理论”造势

B.推进了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促成了北约的成立

D.推动了德国分裂

10.(2015·湖北省襄阳市四校联考)1951年5月美国国会在批评麦克阿瑟时曾说:“假如把战争扩大到共产党中国,会把我们卷入一个错误的地方,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敌人进行一场错误的战争中去。”这一批评透露出美国当权者( )。

A.认为美国介入朝鲜战争是错误的

B.担忧将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的后果

C.有意拉拢中国共同对抗苏联的威胁

D.对“冷战”上升到“热战”的担忧

第三部分 备考启示

注意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历史事件之间是普遍联系着的,要注意把握不同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要注意朝鲜战争与美国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

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还要注意理解经互会的概念,例如

:

(2015·华南师大附中模拟)为抵制马歇尔计划对东欧的影响,苏联从1947

年开始先后与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和经济协定。这些协定主要由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操作产生,因此一般统称为莫洛托夫计划。以下关于该计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利于东欧各国的经济快速恢复和高速发展

B.苏联防止了所有东欧国家的“离苏倾向”

C.继承该计划的经互会有利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D.加剧了美苏争霸的紧张局势

(2015·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模拟)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

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重视对材料信息的综合解读:新课程高考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查,教材知识只是有助于理解材料内容,而命题更多地体现为对非教材知识的考查。要注意二战后期美国的战略意图。

对本部分知识的学习,还要注意杜鲁门主义出台是历史的必然,例如

:

(2015·河北名校联考)美国历史上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1946年6

月,58%的受调查者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1950年11月上升到81%。1948年1月,83%的人主张停止同苏联的贸易,67%的人主张制止苏联的扩张。此数据说明( )。

A.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有其社会必然性

B.美国百姓对苏敌视是“冷战”的主要原因

C.苏联扩张导致美国百姓对苏好感度下降

D.“杜鲁门主义”导致多数美国百姓敌视苏联

(2015·河北重点中学联考)1946年9月,苏联驻美大使在报告中写道:“美国鼓吹的对苏联采取‘强硬路线’的政策,是目前通往大国合作道路上的主要障碍。”美国“强硬路线”的实质是( )。

A.谋求战后的世界霸权

B.维护欧洲政局稳定

C.遏制苏联势力的扩张

D.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注意教材表述与试题信息的不同:教材知识有助于理解新材料、新信息,而解决问题则更需要对材料信息加以运用,要注意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间的关系。

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还要注意美苏争霸的有关史实,例如

:

(2015·山东济宁模拟)某史学著作记载:“当事件发生时,(中苏间的)

这种分歧完全公开化了,毛泽东主义者嘲笑苏联害怕美国这只‘纸老虎’,而莫斯科则谴责北京存心想把世界拖入核战争。”文中的“事件”是( )。

A.北约组织建立 B.朝鲜战争

C.柏林墙修筑 D.古巴导弹危机

(2015·石家庄五县联考)下图是二战后的一幅有关国际关系的漫画。

据漫画内容可知,此漫画所反映的事件( )。

A.表明美苏同盟关系开始破裂

B.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快速恢复

C.推动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D.直接导致德国最终走向分裂

第四部分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2015·山东潍坊一模)“‘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材料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B.美苏推行霸权主义

C.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D.战时同盟关系结束

2.(2015·安徽淮北二模)1945年1月,美国国务院一份文件说:“我们建议由我国负起领导责任,帮助中国发展一个强大的、稳固的和统一的政府,以便它可以成为远东的主要稳定因素。”材料表明此时美国帮助中国的根本目的是( )。

A.压制战后的日本和欧洲殖民势力

B.稳定远东局势,建立世界霸权

C.实施“冷战”对抗社会主义苏联的扩张

D.扶植国民政府建立亲美政权

3.(2015·广东汕头一模)二战前,文明的概念开始发生变化,不再特指欧洲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文明”一词在英语中也变成了复数。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美国霸主地位的确立

B.欧洲仍然处于世界中心地位

C.多极化趋势加强

D.欧洲开始丧失世界中心地位

4.(2015·云南二模)斯大林在1946年一次面向全国党政干部的讲话中指出“要在最近的将来超过国外的科学成就”“要把我们的工业水平,提高到三倍于战前的水平”,这是“防止任何不测”的唯一的前提条件。这一讲话的主要目的是( )。

A.改变“冷战”中的被动地位

B.确保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

C.响应布雷顿森林体系

D.对美国破坏战后同盟关系进行警告

5.(2015·陕西宝鸡三模)《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文献”,虽然在某些方面美国对苏联做出了让步,但实际上美国有“隐蔽”,几乎所有拉美二十多个国家政府一致在重要问题上跟着华盛顿投票,华盛顿利用它的多数席位可使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反对却归于无效。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联合国维护世界正义

B.美国操纵了联合国

C.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D.联合国实行简单多数规则决策

6.(2015·江苏常州高三期末)右图中细长的树干代表战争中受到严重摧残的欧洲,在夹板的护持下已复苏、开花。图中的夹板代表的是( )。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欧洲共同体

7.(2015·江苏南通、扬州二模)右图为英国政府印发的海报,画面上妇女

身上的文字为“一个欧洲”,这个妇女站在两个高跷上,高跷上写着“马歇

尔计划”,上方葡萄下的文字意为“更好的生活水准”。由此可知英国政府

( )。

A.希望欧洲各国共同推动联合进程

B.宣传美国援助对欧洲经济的重要性

C.积极呼吁西欧国家与美国共同遏制苏联

D.揭露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英国的阴谋

8.(2015·广东中山模拟)《全球通史》称:“当美国在撤离欧洲时,苏联却正在使自己在其东欧保护区处于稳固地位。„„由于苏联努力追求这些目标,便与西方列强发生了直接的愈来愈尖锐的冲突。”这种“冲突”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B.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D.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9.(2015·江苏南通、扬州、淮安、泰州三模)1948年夏,为了对美、英、法三国在西德实行统一办法以及在那里实行货币改革进行报复,苏联封锁了柏林,切断了通过东德到达西柏林的所有铁路和公路。美国开辟了大规模的“空中补给线”来应对封锁。美苏的这一对抗直接导致( )。

A.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柏林墙的出现和“冷战”的加剧

C.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建立

D.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10.(2015·江西赣州高三期末)“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这反映出“冷战”时期( )。

A.美苏的插手是地区冲突的根源

B.和平的力量时常占据着上风

C.军备竞赛造成各国财政的困难

D.军事的较量威胁到世界和平

11.(2015·河南六市二模)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爆发后,8月20日,苏联驻美大使奉命在华盛顿紧急约见了美国基辛格博士,向他通报苏联准备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希望美国保持中立。可美国决定“应设法将苏联的意图尽早通知中国”。这一事件表明( )。

A.美国放弃抵制中国的政策

B.美国旨在维护世界和平

C.美国慑于中国强大而示好

D.美国把苏联当作主要威胁

12.(2015·广东汕头二模)下图是名为《恐怖的骨牌游戏》的漫画,漫画的左下角是美国国旗;右上角是苏联国旗;中间是和平鸽;骨牌上是导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漫画反映了美苏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B.漫画可能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

C.漫画中的和平鸽应该指的是中国

D.漫画讽刺了美苏军备竞赛危害了世界和平

二、非选择题

13.(2015·新疆乌鲁木齐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8月29日,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1953年,苏联也拥有了氢弹;1957年10月4日,苏联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被送入轨道,人类从此进入了利用航天器探索外层空间的新时代。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消息迅速传遍全球,各国为之震惊,世界各大报刊都在显要位置用大字标题报道:《轰动20世纪的新闻》《科技新纪元》《苏联又领先了》《俄国人又打开了通往宇宙的道路》等。

——《百年世博会影响人类进程的20大发明与创造》

(《文史参考》,2010年9期)

材料二 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成功发射后,时任美国参议员的林登·约翰逊称这是“第二次珍珠港事件”,并有不少学者和政界人士纷纷指责美国学校教育水平落后,指责学校教育是美国整个防御战略中最薄弱的环节。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国会议员们就提出了近1 500个涉及教育的议案,并至少通过了几十个涉及教育的法令。1958年9月,美国总统亲自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把教育改革与加强国家安全联系起来。《国防教育法》共十条52款,基本上都与国家安全相关。该法第一条第一款详细阐明:“本法的目的是加强国防,鼓励和支持教育计划的扩展与改进,以满足国防的重大需要。”

——郑宏《的制定及其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重视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研究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颁布实施《国防教育法》的直接原因及作用。

14.(2015·新疆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比较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创作者设计意图的不同,并对其观点进行评析。


相关文章

  • 两极世界的形成]说课
  •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两极世界的形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第1? ? 课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 ? 本课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 ...

  • [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练习
  • 班级 姓名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编制:洪四新 审核:张加才 时间:2013-12 一.选择题 1.二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二战后破裂的主要原因是( ) A.美苏争霸世界必然导致双方对立 B.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C.两极格局关系的实质是两强争霸 D.苏联和各国革命力量的壮大 ...

  • 两极格局解体
  • 一.选择题 (每空? 分,共? 分) 1.35.前苏联国家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说:"这些年来进行的种种改革都失败了,国家失去了前途.""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他"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导致的直接结果是( ) A.苏联解体 B ...

  • 当今世界的格局
  •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专题概览] 本专题着重介绍了二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对峙到多极化发展趋势出现并逐步加强的演变历程. 1.从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对峙格局形成,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成立都是美苏冷战的突出表现.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共 ...

  •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学案
  •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基本史实,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 (2)掌握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各国内部的民主改革,华沙条约组织,经互会等史实:归纳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基本 ...

  • 美苏争锋说课稿
  • <美苏争锋>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美苏争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分析.学习过程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美苏争锋>是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九的第一课.本课内容主要介绍了美苏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背景.过程及影响,在 ...

  • 两极世界的形成
  •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德国.朝鲜的分裂,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基本史实. 2.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 3.运用:认识美苏两国在"冷 ...

  • 九年级下历史教案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九年级下历史教案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3782 更新时间:2007-1-26 19:30:41| 收藏本文 ] [在线投稿][信箱投稿([email protected])] [背景:        字号:大 中 小]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 ...

  • 第1讲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 教师寄语: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走出来的美丽. 龙城中学高三历史复习学案(013)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1讲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宏观把握] [将落实进行到底]根据所学24.25.27课内容,完成下列表格:(14分)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课堂探究 [考点一]两极对 ...

  • 九年级历史专题训练:世界格局的变化.doc
  • 世界格局的变化 一.选择题 1.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A. 世界社会主义发生较大的变化 B. 东欧国家发生分裂 C .东欧各国执政党和经济制度走向瓦解 D .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下列有关东欧剧变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②罗马尼亚是通过突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