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何以实现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逻辑进路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政权基础的思想中的自由畅想,并不能改变资产阶级的命运,相反,还掣肘德国社会的发展。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自宗教改革以来,德国的发展就具有了完全的小资产阶级的性质”,但是德国市民阶层这种满足于“小眼小孔的利益”的做法使他们“始终不能发展成为一个阶级的共同的民族利益”,“康德的这个善良意志完全符合于德国市民的软弱、受压迫和贫寒的状况”。①因此,英法等国资产阶级追求自由解放的轰轰烈烈的现实运动,并没有演变成德国资产阶级争取自由的行动。邻国的革命似乎是外在于他们的现实生活的,尽管黑格尔曾经把拿破仑誉为“马背上的是绝对精神”,现实中他们能做的只是“像柏林的思想家一样,停留在德国地方性印象的圈子里议论自由主义和国家,或者仅限于批判德国市民关于自由主义的幻想”,而不是“从自由主义所由产生的并赖以确实存在的现实利益的联系上去理解自由主义”。②所以,在马克思看来,“这种至今仍然这样表现出来的德国自由主义,已经是通俗形式的空洞幻想,是现实的自由主义在思想上的反映”。③因此在次年的《导言》中马克思不无讽刺地写道:“我们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当代的历史同时代人。德国哲学是德国历史在观念上的延续。”④其实,德国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还只是问题的表象,根源在于他们没能从历史来解释观念,从现实的物质生活来理解社会制度。在马克思看来,单纯的政治解放并不能实现德国资产阶级的自由理想,应该站在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平台上预见未来社会发展的轨迹,以超越当下对自由和解放脱离现实的狭隘认识。马克思深刻分析了德国资产阶级软弱背后的本质,指出他们之所以长期耽于自由主义的幻想而不敢采取现实的争取自由的行动,其根本原因在于康德以及德国资产阶级并没有自觉到自由主义思想理论的现实物质利益基础,致使自由理论的表达与自由主义所表达的物质利益相脱节,以至于“当这种强有力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实践以恐怖统治和无耻的资产阶级钻营的形态出现的时候,德国小资产者就在这种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实践面前畏缩倒退了”。⑤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康德那里“发现了以现实的阶级利益为基础的法国自由主义在德国所采取的特有形式”,但是,“不管是康德或德国市民(康德是他们的利益的粉饰者),都没有觉察到资产阶级的这些理论思想是以物质利益和由物质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意志基础的。因此,康德把这种理论的表达与它所表达的利益割裂开来,并把法国资产阶级意志的有物质动机的规定变为自由意志、自在和自为的意志、人类意志的纯粹自我规定,从而就把这种意志变成纯粹思想上的概念规定和道德假设”。⑥而马克思从现实的物质利益和物质生产关系出发,发现了德国资产阶级这种由自由的认识上的局限性所导致的争取自由于普鲁士德国的特殊的历史境况和犹太人作为特殊国民的特殊遭遇,致使德国人的自由——解放问题变得非常复杂,不仅宗教解放、政治解放相互纠缠,而且思想家们对待人的自由本质的哲学鲍威尔的《犹太人问题》集中反映了思想界在自由——解放问题上的混乱认识。于是,关于自由和解在《犹太人问题》中,布鲁诺·鲍威尔认为所有德国人都没有获得政治解放,所以主张犹太人解放①②③⑤⑥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11—212、215、215、213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7页。

万方数据

的关键问题是宗教解放,并由此推导出,犹太人只有放弃犹太教,一切人都放弃宗教,才能作为公民得到解放,而宗教在政治上的废除就是宗教的完全废除。马克思不认同鲍威尔在犹太人问题上对自由和解放的阐释,专门撰写了《论犹太人问题》来梳理析,对缠绕在一起的各种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关系进行条分缕析的梳理,为我们呈现出一(归属于政治解放)(同时是人从宗教解放的物质基础)(同时是人从宗教解放的精神基础)政治解放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治国家从宗教解放出来,让宗教不再做为国家精神而存在而是变成单纯的神学问题;另一方面是市民社会从国家解放出来,也就是把私权利从公权力里划分出来,成为公民受法律保护的基本人权。但是,政治解放本身并不就是人类解放,因为它只是资产阶级自由的实现,并不是人的自由的全面实现。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具有局限性,它使人自私自利并片面发展,要全面实现人的自由,必须设立人类解放的伟大目标,超越资产阶级人权的狭隘性和自由诉求的有限性,把人的自由天性——人的真正本质——重新还给人。宗教解放也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人对宗教的政治解放,把宗教从国家政治权力中剥离,使教权不再作为国家的权力意志限制人的信仰自由,让它彻底沉人世俗生活,成为市民社会个人生活的私事;另一方面,是人对宗教的神学解放,使人在精神上摆脱宗教的控制,成为有理性的自由的人。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自由只完成了宗教解放的前一项内容,后一项内容只能留待人类解放来完成。从鲍威尔对问题的混淆可以看出,人类解放的逻辑进路的理解应以一般和个别的区分为前提,同时又分别以人和社会关系为视角。犹太人是德国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其独特的信仰、独特的价值观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当然也有其特殊的国民待遇。正是这些特别之处使犹太人一直做为普鲁士国家的问题存在着。由此,犹太人问题便不再是犹太民族自身的问题,而是涉及民族、宗教、政治、国家,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认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首先应当把问题分门别类,作出一般问题和个别问题的区分,由特殊问题的剖析拓展到普遍问题的探求,由个别表象的捕捉深入到一般根源的挖掘。犹太人问题反映在国家层面上,表现为一般国家和基督教国家区别。普鲁士德国尚未进行资产阶级政治革命,还是一个基督教性质的国家,政教合一使国民同时受到君权、教权的共同奴役。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由是观之,人类解放是人的全面解放,其标志是人从私有财产制度解放出来,人从私有财产观念解放出来,人从宗教解放出来。然而,鲍威尔被宗教信仰与政治权利的表象所迷惑,没能洞穿犹太人问题的本质,把德国犹太人放关系的认识直接关系到人类解放的逻辑进程,这正是马克思要确立的实现人的自由的途径。他批评鲍威尔“批判的只是‘基督教国家’,而不是‘一般国家’,没有探讨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因此,他提出的条件只能说明他毫无批判地把政治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混淆了起来”。①归纳起来,鲍威尔在对待犹太人问题上所犯错误有三:第一,在概念使用上没有区分一般国家和基督教国家,混淆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因为普鲁士国家之于资产阶级一般意义上的政治解放不具有普遍性;第二,没有区分宗教信仰和公民待遇,混淆了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关系;第三,没有区分一个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混淆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表面看来,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是两个迥然不同的问题,但是二者之间并不是相互外在的,而是通过国家的权力意志勾连在一起的。在实现自由解放的路途上,这两个问题其实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鲍威尔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而他就理解不了犹太人所遭遇的宗教歧视同基督徒所享有的特权,其实质都是宗教信仰不自由的结果。这种不自由并非来自信仰对象,而是来自国家权力对公民信仰的强行干预。因而把宗教信仰同神权政治统治剥离开来,这种所谓的宗教解放不是宗教自身所能为,题。鲍威尔没有意识到德国犹太人问题和德国神权政治国家的特殊性,未能理解在政教合一的普鲁士德国,宗教解放的问题首先是政治解放的问题。对此,马克思指出:“德国犹太人首先碰到的问题是没有得到政治解放,国家具有人所公认的基督教性质。”②由于鲍威尔混淆了基督教国家和一般国家的关系,所以必然会混淆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关系。资产阶级的人权诉求中本来就包含了信仰自由,因此,政治解放的完成不仅意味着人作为公民摆脱了神权的政治统治从而从宗教压迫下解放出来,而且也意味着国家摆脱犹太教、基督教和一切宗教而得到解放,使国家和宗教的关系恢复到应有的纯粹的形式。政教合一本来就不是国家的固有形态,而是中世纪以来神权对国家权力入侵之后又容。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反对宗教神权统治、反对愚昧迷信,但他们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本身,甚至认为没有信仰宗教是没有教养的表现。因此,宗教从国家统治中剥离出去并不意味着宗教的消亡,而是把宗教纳入到人们的世俗生活之中,不再受国家权力意志的摆布。在完成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国家,如美国,宗教信仰已经变成纯粹个人的事情,不再受到国家的干预,而国家更不会通过法律来表达对任何宗教的偏爱或排斥。按照契约精神,个人信仰如何已经不在国家的权限范围之内。而当时普鲁士德国的法律却处处表达了对基督徒权利的偏袒以及对犹太教信徒的歧视,这一切恰好说明德国尚未完成政治解放,因而犹太人即使放弃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他们以及信仰基督教的德国人仍然不会成为拥有自由权的公民。这说明政治解放是宗教解放的前提条件,鲍威尔误把前提当做结果了。以一般和个别的区分作为前提来审视犹太人问题,我们看到,所有犹太人的特殊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全体德国人的的共同问题。在这个结论之下,我们再分别从人的权利和社会关系两个视角深入,就能理解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来龙去脉。以人的权利视角观之,犹太人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问题并不单纯是犹太人自身的问题,实际上是犹太人与德国人、德国人与一般的人的关系问题。犹太人是德①⑦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23—424、421页。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性的视角上看,马克思是在自由的终极意义上提出人类解放这个命题的,它同时也是一个具有超越性需要完成两个超越:社会制度设计上,超越以剥削和占有他人劳动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制度;思想观念上,超越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私有财产观念。从历史的观点出发,马克思推断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不是人类社会的最后形态,私有制也是一种历史性的所有制形式。他从自由和理性的先验预设出发,预见到了以消灭私有制为目标的人类解放的必然性。在他看来,私有制与人的自由本性和理性精神在根本上是冲突的。资产阶级所追求的仅仅免于被奴役的自由还是消极的,不能够满足人类精神自我的无限追求。尤其是私有财产把他人看成自己自由的限制,使每一个人都成为单子似的个人相互隔绝开来,是有悖于人的自由本性的。马克思把自由的社会关系视为自由人与自由人的结合,每个人都把他人视为自己本质力量的实现,视为自己自由的前提条件,而不是限制。由此观之,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对象不是私有制,而是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权形式,即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君主专制制度。人类解放的对象才是更深层次的,也是最《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在议会关于出版自由的辩论中发现了每一阶层特有的政治立场。辩论人并不把自由看做一切理性人的自然权利,对他们来说,“自由是特定人群、特定阶级的个体特征”。①这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的局限性必然使资产阶级的自由从一开始就打上深深的阶级意志的烙印,从而使这种本应该是普遍的惠及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由仅仅成为有产阶级的自由特权,而被资本剥生产关系的范围内,所谓自由就是自由贸易,自由买卖。”②一言以蔽之,就是追求资本增殖的自由。不仅如此,马克思还赋予了自由以道德的含义,并指责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下的贸易自由是“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③自由是资产阶级的现代意识,是建立在个人权利——私权利——的保护基础上的自由观。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建基于私有财产的自由观是一种消极的自由观,它对人权的狭隘理解封闭了人的自由发展空间,使他人成为自己自由的限制,使社会关系中的人分解为一个个孤立的原子,最终使自由的诉求走向自由的反面。因为私有财产制度必然会使人专注个人的私利,而把社会共同体的生活视为个人自由的屏障,使国家屈从于统治阶级一己的私利,变成统治阶级谋求个人私欲的工具。私有财产的观念必然会使人把金钱变成世俗的神来顶礼膜拜,从而使人沦为金钱的奴隶,使一切人伦、道德、审美都沦为金钱的附庸。在白热化的财富角逐中,社会必将两极分化,致使现实人的现实自由不能从根本上实现。马克思洞穿了资本主义契约精神的本质,觉察到消极自由在本质上的这种现实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的有限性,认为在政治解放完成之后,还有一个更为艰巨的解放任务,那就是作为人类整体的人的解放。人的解放以消灭私有制为物质前提,以超越私有财产观念为精神前提,它是积极自由的实现,同时意味着自由的全面实现。只有建基于社会有机体的共同利益,把解放设定为人类整体的解放,才能够克服阶级利益的狭隘立场,通过每个人的自由的实现来缔结自由的社会关系,使自由真①转引自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第38页。②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8、275页。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自由何以实现"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逻辑进路——重读

《论犹太人问题》

作者:侯小丰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沈阳,110031

刊名:

浙江学刊

英文刊名: ZHEJIANG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2010,""(4)

被引用次数:0次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牛小兵解放的现代性——马克思的政治哲学 2009

本文主要通过对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分析,探讨马克思是如何理解现代性的。马克思认为现代性是一个人类对异化持续不断的克服过程,进而也是一

个人类走向真正解放,获得真正自由的过程。从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从信仰自由,政治自由到社会自由;最终到达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的

筹建,这就是共产主义。马克思对现代性的一个独特理解在于:劳动解放是现代性的基础,归宿和自由的真正保障。马克思终生都在探讨克服异化劳动

的途径,走向真正解放的坦途;终生都在为现代性终结的社会状态一共产主义作理论论证。我之所以把研究重点放在马克思早期的著作,一个根本原因

在于马克思对“解放的现代性”的认知决定了马克思后来的“经济学转向”。

本文强调卢梭对马克思的决定性影响和解放与自由在现代性背景下持续不断的紧张。卢梭对“自然状态”的讴歌和对“不平等社会”的鞭挞牵引着

马克思思绪。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成为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理论基础和构建由政治解放向人类解放迈进的“唯物史观”的理论框架;而卢梭

对经济不平等的关注和对私有财产的疑问无疑是马克思思想的根基。马克思的“自由”是对支配自然和人自身的必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解放是摆脱制

度束缚,获得自由的理性自决能力,而我们只能在观念上而非在实际上区分这两种必然性;理性的僭越必然导致对自由的阻隔。解放当然意味着自由

,但解放不等于自由,解放也未必会导致自由。获得解放的人得到的是平等的自由人还是平等的奴隶?法国大革命后是拿破仑称帝,苏俄革命后是斯大林

出场。当罗伯斯庇尔说,“革命政府是自由反对暴政的专制主义”时,他已把自由与解放的张力凸显了。

马克思是启蒙哲学传统哺育的伟人,启蒙的理念和信仰如何在支持着马克思的思考?如果说启蒙现代性意味着世俗化的圣经信仰,那么残存的基督救

世模式也在暗中支援着现代哲人的思考,这也包括马克思。现代性依赖“理性至上”和“历史进步”以实现个人自由和解放。马克思对“解放的现代性

”的理解与启蒙哲学的追求是一致的,后现代主义追逐的也正是解放的彻底性。这也是利奥塔把“现代性”看作是“现代的时间性”;“在其内部包含

一种动力,追求伟大的解放叙事”的涵义。现代性导致的虚无主义和伦理困境也是马克思没有料到的;现代性内部蕴含的理性与启示的斗争并没有决出

胜负。因此在论文的开始我分析“伊壁鸠鲁和德国启蒙”和“启蒙与信仰的斗争”的两节便很必要。这是理解马克思与启蒙传统内在姻缘的枢纽和出发

点。

这是一篇从西方启蒙政治传统的视角看待马克思的文章。我运用“现象学的还原方法”,从马克思思想本身去理解马克思对现代性的理解,我发现

现代性追求解放本身包含着矛盾和对抗,尤其是解放和自由的张力。

2.期刊论文朱昌华.ZHU Chang-hua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形态形成的政治社会化分析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10,12(2)

马克思虽没有明确提出过政治社会化的概念,但他在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中,就蕴含着政治社会化的理论根基和分析方法.马克思关于人类未来理

想社会形成的基本过程是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从政治社会化的视角去分析这一过程,可以看出:政治解放的过程就是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相分离,人从

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发展为拥有个人信仰、追求自由利益的个人的过程;随后的人类解放过程就是国家自行消亡,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形

态过程和人克服市民社会中的狭隘、自私自利的人性而逐步发展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

3.期刊论文刘振江马克思的政治解放思想研究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3)

政治解放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革命,它在建立现代民主国家、促进市民社会发展和确立私人人权方面发挥过积极的历史作用,但政治解放有其历史局

限性,它建立起来的现代民主国家是资产阶级享有的,维护着市民社会的利己主义原则和利己主义的人权.只有人类解放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

4.学位论文郝东升《论犹太人问题》的文本解读 2009

本文通过对《论犹太人问题》的写作背景、写作思路、主要内容以及重要意义的梳理,来审视马克思的早期思想脉络。正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文本的写作背景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背景。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工业蓬勃发展,各个阶级的地位发生

了变化,整个社会开始关心人的前途和命运。此时,在《莱茵报》工作的马克思不得不面对反动封建势力的种种限制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内部斗争。其二

是思想背景。19世纪30-40年代,青年黑格尔运动掀起了一场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鲍威尔是该运动的领袖。他在《犹太人问题》和《现代犹太

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这两篇文章中,将犹太人的解放问题完全归结为宗教问题,并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混为一谈。而马克思则通过《德法年

鉴》的创办有力地批判了鲍威尔,并使其自身思想得到丰富发展。

第二部分是在阐述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的主要观点及深远影响。首先,马克思指出了犹太人的解放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宗教问题,政治解

放与宗教解放有区别,但并不排斥,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共存。同时,人被分为“公人”与“私人”并生活在两种世界,只有人类的解放才是真正地

解放。其次,马克思从宗教批判过渡到对社会历史的批判中,指出在资本主义国家人权只是虚幻的形式,而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解放的不彻底性和二元

性,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使人成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有自由个体。第三,通过《论犹太人问题》这个平台,马克思丰富了自己关于人的认识,超越了费

尔巴哈的自然人这一概念,并指出了政治异化这一现象,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则指出了《论犹太人问题》的局限性与现当代意义。该文本的局限性在于片面地将经济因素认为是阻碍犹太人获得解放的根本原因,明显

将问题简单化,其次,与后期导言相比,还没有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第三,忽视了犹太人自身的优势。就其现当代意义而言,该文本所具有的批

判精神和学术素养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将产生巨大影响。

5.期刊论文宋婕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马克思政治理想的确立 -学术研究2003,""(8)

人类解放是马克思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理想,这一理想的确立是基于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关怀:涉世之初的马克思,受社会环境及家庭氛围的

影响,对人的理性极为信赖,崇尚理性个人的自由和平等;参加实际工作后,马克思主要借以反对普鲁士专制制度的思想武器是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但同时

发现了人的自由、平等的背后不光是政治问题,还有经济问题;通过完成对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的批判,马克思发现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区别

,并由此超越了对自由和平等的一般追求,确立了人类解放的政治理想.

6.学位论文王锦龙现代性视域下的马克思平等观及其当代意义 2009

一般认为,现代性的生成过程亦即人的主体性的觉醒过程。现代性源于人的生命解放冲动。现代性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伴随着宗教主导

角色的逐步“退场”与人道角色的“出场”而拉开序幕。启蒙运动顺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宗教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提出了自己的

社会政治理论,力图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现代王国。然而,启蒙现代性在借助理性、市场、革命等力量而展开自身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辩

证自我否定过程。当现代性的经验事实呈现在马克思面前时,它已经由一种被人追求和向往的价值演变成内在精神世界和外部社会领域引发的希望与不

安、解放与异化、自由与压迫并存的焦灼状态。马克思通过对启蒙现代性和资本现代性的双重批判,指认了一切现代性意识形态为虚假意识,揭露了资

本现代性造成的罪恶后果。马克思指出了现代政治解放的限度是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而不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平等解放”、“人类解放”。马克

思的价值关怀始终是每个人作为“类存在物”都能真正成为自由自觉的存在。

然而,资本现代性造成的少数人和多数人的不平等,是人与人真正自由平等的主要障碍。马克思正是着眼于资本现代性造成的不平等状况,而提出

了超越“政治解放”,实现人类解放的理想。人类解放,实质上也是人类的“平等解放”、“平等自由”。

论文主体部分由三章构成:

第一章主要阐述的是现代性的概念、历史生成及其悖论。本章第一节首先从词源学角度考查了“现代性”词汇的来源,并通过国内外几位著名学者

对现代性概念的阐释以及马克思对现代性的理解,来突显现代性的内涵。然后,以一种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方式来论述现代性的历史生成过程。在了解了

现代性的内涵与历史史实之后,在第二节,笔者指出了启蒙现代性秉承对人类历史全面的、无限的、必然“进步”的信念为基础,追求自由、平等、博

爱、民主、科学和征服自然的未来社会梦想与憧憬。然而,在资本现代性的历史展开中,启蒙现代性这种憧憬与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分裂

,从而诞生了启蒙现代性自身难以克服的危机与悖论。

第二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笔者认为,由于没有以现代性作为历史背景,没有以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作为线索,造成了众多学者从“历史”和

“内容”两个方面对马克思平等观的分化解读。因此,本章以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这个总问题作为线索,以文本解读的方式追寻马克思平等观的发

展历程和内在差异。文章认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后,马克思开始涉及了“现代社会”的解放限度,由此开始了启蒙现代性批判的起点。在《

论犹太人的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区别,指认了启蒙现代性理念为一种虚假意识

,进一步指出了启蒙现代性的“政治解放”限度,提出了“人类解放”的任务,也内在的提出了马克思自己的平等观。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平等观在现代性批判的总体视域下得到全面展开,并逐步形成了马克思平等观的科学唯物史观维度,标志着马克思平等观的基

本形成。1848年欧洲革命后,为了进一步揭示资本现代性的运行规律,马克思更注重了经济学的专业化研究,马克思平等观在资本现代性批判视域下得

到发展,并最终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马克思平等观的当代意义。马克思平等观以科学的唯物史观维度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平等、和谐、统一关系。马克思平等

观的科学内涵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的理论意义包括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

人与人的关系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它的现实意义是为我们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7.期刊论文阎孟伟.YAN Meng-wei旨在人类解放的政治解放——三论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 -教学与研究

2009,""(1)

我们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作为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将社会主义条件下完成的政治解放概括为"旨在人类解放的

政治解放",以此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确立明确的政治理念和原则,并厘清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基本理念与自由主义、国家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政治理念

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原则区别.

8.期刊论文苗贵山马克思解放理论探析 -求实2007,""(11)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人的解放必然要经历政治解放、社会解放和人类解放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政治解放固然具有历史进步性,但它还只是资产阶级的

解放,因此,政治解放必然要被人类解放所超越,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社会解放是实现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过渡阶段,它通过建立无产阶级

民主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奠定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基础.

9.学位论文杨晓东欧洲近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诞生 2007

本文是在当代政治哲学的研究日益兴盛以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阐释与创新的背景下展开的对政治哲学的重大问题的深入探讨。通过对启蒙以来

欧洲近代政治哲学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分析,论述了马克思政治哲学基本思路的形成。

本文除导论之外,共分为五章:第一章近代英国自由主义的兴起,从契约论和非契约论两种论证方式上阐明了英国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前提、

理论核心和国家观念;第二章法国启蒙时代的政治理念与政治实践,揭示了法国政治哲学中对于平等和自由理念的倚重,以及自由与平等两种政治理念

在民主实践中暴露出来的冲突问题;第三章法国大革命后德国政治哲学的发展,论述了以法国大革命为转折点近代欧洲政治哲学呈现出分化的趋势,康

德和黑格尔的政治哲学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发展进路;第四章英、法政治哲学对大革命的理论回应,通过英、法两国政治哲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大革命的总

结和分析,论证了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经过修正后而获得的精致化发展,并最终形成与国家主义根本不同的政治哲学理路;第五章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

思路,通过梳理马克思的国家观的发展变化和人类解放思想的形成过程,彰显出马克思政治哲学对于近代欧洲国家主义和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批判性超

越。

本文撇开政治思想史的述说方式,而是从政治理念的发展和演变入手,对启蒙以来近代欧洲政治哲学发展的整体脉络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并将法国

大革命看作是近代欧洲政治哲学的转折点,围绕着对它的分析和评判,突显出这一时期政治哲学分化的趋势和特征。自由主义和国家主义之间的对峙为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诞生提供了有利的契机,马克思通过对于二者的批判性超越,提出了“人类解放”这一政治哲学的价值预设,从而表明他的政治哲学

基本思路的形成。

因此本文认为,马克思政治哲学与近代欧洲政治哲学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国家主义学说的过程中实现了国家观的根

本转变;另一方面,他在政治解放的范畴内认同了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但同时看到了市民社会解放存在的局限性,因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人类

解放”的政治哲学基本构架。我们固然要以追求人类解放为终极目标,但同时亦不能忽视政治解放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应当从政治解放的意义上重新审

视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

10.期刊论文苗贵山.MIAO Gui-shan马克思解放理论探析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3)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人的解放必然要经历政治解放、社会解放和人类解放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政治解放固然具有历史进步性,但它还只是资产阶级的

解放,因此,政治解放必然要被人类解放所超越,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社会解放是实现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过渡阶段,它通过建立无产阶级

民主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奠定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基础.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jxk201004005.aspx

授权使用:中国政法大学(zgzf),授权号:3b975a8e-83e0-4323-8aaf-9e5000cae8c9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18日


相关文章

  • 前苏格拉底本体论中个别和一般的矛盾
  • 第24卷第2期2008年6月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Vol.24,No.2June 2008 前苏格拉底本体论中个别和一般的矛盾 陈喜文,张爱华 ...

  • 法学与社会科学方法的思考
  • 2006年第5期No.5,2006 浙 江 社 会 科 学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2006年9月Sep.,2006 有关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反思 ---来自法学立场的发言 3 □ 林来梵 翟国强 内容提要 戒备科学(至上),同时尤要认真对待价值判断;而对于价值判断,,另一方面 ...

  • 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_以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为进路
  • 2007年第6期 (总第173期)学 习 与 探 索Study&Exploration No.6,2007 Serial.No.173 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 ---以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为进路 于 延 晓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长白学刊编辑部,长春130012) 摘 要:中国共产党由革命的党转变 ...

  • 重读马克思与走进马克思_我的学术自述_杨耕
  • 132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22012年第6期(34期) 重读马克思与走进马克思 ---我的学术自述 杨 耕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教师家庭.我和956年, 1 "我的同龄人一样,经历了共和国的风风雨雨.天灾--我并不认为我",人祸& ...

  • 浅析黑格尔法哲学
  • 浅析黑格尔法哲学 [摘要]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在晚年完成的法哲学思想体系,不仅是对其整个哲学体系的完善,也是近代法哲学思想的最高成就.作为一位哲学家,黑格尔对政治.法律问题从哲学的高度发表了许多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在理论上的深刻性,逻辑上的严密性都远 ...

  • 中国哲学的重点何以落在主体性与道德性
  • 作者:牟宗三 希腊最初的哲学家都是自然哲学者,特别著力于宇宙根源的探讨,如希腊哲学始祖泰里士 (Thales)视水为万物根源,安那西明斯 (Anaximenes)视一切事物由空气之凝聚与发散而成,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 归万象于抽象的数(数目 Number或数量 Quantity) ,德 ...

  • "流动的现代性"何以可能--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探源
  • 湖 北 社 会 科学 2 0 0 9年 第 7期 " 流动的现代性 " 以可能 何 鲍 曼" 流动 的现代 性 " 想探 源 思 陶 日责 , 田启 波 (. 1 广东商学院 政治与教育学院 , 广东 广州 502 :. 1302 深圳大学 社会科学研究院 , ...

  • 农村社区治理_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_
  • 农村社区治理: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 q曹海林 内容提要 乡村权力结构的一系列演变为农村社区治理提供了可能实践空间.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从/统治0行动向/治理0实践的转型,其实质就是要打破/国家强制权0作为唯一管理力量和单一权力中心的现状,实现治理主体的多中心安排与合作机制建构.新型治理机制的建构不仅 ...

  • 休谟及其后
  • 自由:休谟及其后 首先讨论休谟对于"自由"概念的理解,在第二部分则力图阐释自休谟之后对于自由概念的两种读解方式--将自由理解为意志设定自身或者意识的纯粹自发,最后一部分则想表明,自启蒙运动以降,"必然"不断地蚕食"自由"的领地,但是我们依然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