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万壑争流图]的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B      在五百多年前“明四家”的绘画艺术中,文徵明的绘画风格对现代绘画来说是很有意味的。   文徵明出身官宦之家。其父文林曾官南京大理寺丞及温州知府,是一位清廉的官员,以至在他去世后,家境比较清贫。文徵明从小跟随父亲,父亲的言行为人都给予他很大的影响。相传文徵明的母亲祈慎宁,能诗善画。据文献记载,文徵明的童年与常人不一般,到七岁时方能站立,八岁时还不大会说话,但他的父亲很器重他,认为“此儿他日必有所成”。他学文于吴宽,学诗于李应祯,大约在十九岁时学画于沈周,并受到老师的器重。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授。但他在参加考试过程中却结识了许多朋友,其名声也与日俱增。三十多岁时,与祝允明、徐桢卿、唐寅并称“吴中四才子”。文徵明五十四岁(1523)那年,由于得到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并经过吏部的考核,他被授予“翰林院待诏”之职。三年后,辞官回到苏州曹家巷,在舍东筑玉磐山房。凭借自己的勤奋和艺术才华,以鬻文、卖字画为生。可以说,他的艺术生涯从这时步入一个灿烂的境界。   文徵明的诗、文、书、画都名闻一时。他的诗风和唐代诗人柳宗元、白居易相近,他的书法出入于欧阳询、黄庭坚、赵孟�\,形成了俊迈清拔的风格,尤精小楷,取法魏晋,文雅古朴。文徵明的画,学沈周,兼有李唐、吴仲圭、赵孟�\、黄公望笔法。文徵明画山水、人物、花卉都极出色,但山水画成就最高。具体认识他的绘画作风,可以看出文徵明的绘画,早年细致清丽,中年用笔粗放,晚年则粗细兼具,而得清润自然之致。一般来说,他的画风有“粗”与“细”二种面目:“粗”的较奔放,多以水墨为之,以自由豪爽的笔墨体现宏大宽阔的气象;“细”的较工整,用精密细腻的笔触来表现幽雅简静的意境,且往往以青绿为之,故其作品有“粗文“、“细文”之称。但不管怎么说,文徵明的绘画从总体上来看,终究是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细致温雅,宁静淡泊的美学趣味。而作品中那简洁古朴的气息以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精致的笔调,那带有装饰图案般韵味的画面构成了他绘画艺术的迷人之处。   说文徵明的绘画风格对现代绘画来说很有意味,主要是其带有装饰图案般韵味的画面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艺术观赏解读方式,而这种对自然山水进行自我解读的方式,缩短了我们与古人心灵交流的距离。   从文徵明的作品中,我们知道他并不是不懂得或者没有掌握画面空间的处理方式,恰恰相反,他是在熟悉并掌握诸如透视缩短法和制造空间幻觉的基础上扬弃这些表面的手段而致力于挖掘自我空间意识表现能力。欣赏者可以在不紧不慢地观摩作品过程中,逐渐展现出心理感知空间的存在。于是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往往没有记录式的描绘眼前的真实景物,在选景、造境的时候,他感兴趣的总是对象美的结构、美的比例、组织与搭配。对他来说,自然形态的塑造,与其说是服从自然本身,倒不如说是听从于画面构成的需要,听从于画家通过画面视觉形态所要传达的主观情感需要,由此窥见出文人的精神境界和审美理想。因此,他在构图上,力求平实与均衡,很少作奇险之状,即使在景色繁复的画面中亦如此对待。他常用的方法是运用某一母题习惯地将山水元素层层堆叠,画面上前后景物描绘得一样清晰明确,体现了一种平面装饰视觉效果。而奇妙的空间层次变化是由观者在欣赏过程中逐渐领悟到的。   我们不妨来观赏和体味一下他在八十一岁高龄时创作的《万壑争流图》。此幅作品是他细笔中的精品。   全图由溪流分割为上下几乎平行的四层景色。下面二层作树均巨大,墨色浓重,且树叶前后相接,近处山道长松,杂树相间,四高士分成二组,作且行且语状。此段是为近景,突出描绘了树的风姿与山坡的文静。上面二层山瀑仿佛已积蓄无穷的力量,从画面顶处山谷分左、中、右三处奔泻而出,终于汇成一潭,居中有巨岩矗立,把溪流一分为二,再成急瀑与右侧另一瀑布齐注中溪。溪面宽阔,其中散石点落。溪水波澜湍急,四散奔泻,恰在画面二分之一处,构成了万壑争流的华采乐章。山岩峥嵘,溪水欢流,此起彼伏,结构极为精致,山石轮廓由淡墨线精心勾出,略见细笔皴擦,苍劲醇厚。山脚用赭石,石面以石绿由上而下渲染,破以石青,色彩明丽,然后以浓墨、焦墨点苔,间以杂草逸出,不仅使山石更加浑厚,而且富有节奏的韵律。溪水用中锋线条浑然勾出,长短错落,徐疾有致。仿佛双手在钢琴键上滑动,产生一串串悦耳的音响,那溪涧散落的石块,犹如一个个高亢的音符,奏起了乐曲的最强音。倘若把这一段比作雄壮的交响曲,那么接下来的一段便是抒情的小夜曲,表达了对溪水如歌般的依恋。中景溪岸变窄,宽阔翻腾的溪水从略左的溪口流出,欢快奔腾于石罅之间,岩岸上或倚或直,一片树林。这时,翻滚的溪水渐渐地平静,萦回流转,终于汇成前景的河流,仿佛长笛飘出轻松悠扬的旋律,如痴、如醉。   《万壑争流图》的青绿敷施是在水墨为骨的基础上的,用色不是太重,未将笔墨的趣味掩盖起来,在色彩艳丽之中仍保持着淡雅蕴籍的风致,远接唐宋遗韵。整个画面呈现出的一种堆满细节的平面视觉效果,甚至极高极远的溪水也用线条明白地画出其波纹,但不突兀,极符合观赏者的欣赏习惯。当你的目光随着画面上下或左右移动时,呈现于眼前的始终是一片清晰明朗、充满活力的景象,虽然是平面堆叠,但景物的空间感受就产生于你整个的欣赏过程之中,山山水水仿佛激荡奔流在你的胸间。   绘画艺术中对自然物象的真实描绘,在绘画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西方绘画艺术中是如此,在中国绘画艺术中也是如此,只是描绘的方法不同而已。虽然元、明、清以来的“文人画”强调画家性情的发扬,但在近、现代的绘画发展中,不可否认“象”与“不象”依然是作为一条很重要的品画标准而存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摄影技术的发达,已能够很逼真地反映自然事物的形态和光影的变化,因此,在现代绘画艺术中,“象”与“不象”可以说已不是绘画艺术的主要目的。那么,绘画艺术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人们为什么还需要去观赏绘画艺术呢?答案是人们需要绘画艺术是因为人们在物质生活之外总有一些精神的需求,需要生活中有些趣味性、娱乐性的东西,需要情感的慰藉和张扬。如春天到郊外去踏青,秋天到河边看秋水,看画展,听音乐等等对人的精神生活是必需的。对绘画艺术的需求即人们希冀在积极地与绘画艺术相约而语时能获得一种超越物质性的精神愉快,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对艺术追求和领悟,达到自我的意义化生存和心灵的充实,寻找物质之外的另一种满足。而画家的艺术创作,也不是单纯地去表现事物的“象”与“不象”而是要通过这种表面的“象”与“不象”去挖掘深层次的那份精神感动。假如在艺术中缺少艺术家个体的主体意识的积极运作与丰富的情感蕴藏和感人的艺术表现,不能提供给欣赏者能够悦目怡神的种种艺术信息,那么,整个艺术领域只能是充满理智至上的状态。由此也将使艺术失去让人类心灵彼此间情怀颤动与畅扬的力量。   在面对《万壑争流图》时,尽管我们面对的是满幅山水形态,这形态当然是抽象、概念性的山水而不是现实景象的真实描绘,但我们在观赏过程中所捕捉到和深深感动的是作品中所呈现出的诸多信息――笔墨、色彩、线条构成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节奏、韵律等丰富的艺术内涵。   (责任编辑:高笑云)      参考文献:   [1]明代绘画(中)[A].中国美术全集[C].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2]王稼句.吴门四家[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4.   [3]李春娟.论东文美哲学思想的理论归宗[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5.   [4]郁沅.情景交融三类型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89.


相关文章

  • 古文表达技巧
  • 表达技巧 解题步骤 1.运用了„„手法? 2.结合字.词,具体分析 3.这种手法怎样地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一.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抒情 1. 借景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2. 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抒情手法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 间接 ...

  •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诗歌鉴赏
  •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诗歌鉴赏 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 ...

  • 那条宣纸上的河流,你我却都无力趟过
  • 精英聚会,找来笔墨纸砚,可是当要提笔书写时,个个都连连摇头晃脑,不敢有所为.论学历不少是硕士.博士,可是对于书法绘画,题诗作对几乎还未脱盲.此时难堪已挂上了脸面,旁观者还是掌勺的厨子却一气呵成,让一群精英为之叹服. 中国书法是奔腾在宣纸上的一条滔滔江河,这条河流浪花飞溅,景色迷人.可是随着电子信息时 ...

  • 高考语文诗歌题鉴赏
  • 高考语文诗歌题鉴赏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 ...

  •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  王宝杰 辑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②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围绕中心分析细节材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诗人杜甫在诗中的情感,探讨如何正确对待挫折.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重点)2.深入理解杜 ...

  • 5.杜甫诗三首教案
  • 5.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的诗风. 2.掌握诗歌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 3.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4.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情感: 5.背诵. 过程与方法 诵读 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讲 ...

  •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答案)
  •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掌握诗词规律,提高朗读能力:实践"读(诗)---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毛泽东 ...

  • 中国古代美术史
  • 第一编 中国古代美术史 第一章 原始时期美术 1. 美术起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 新石器时代美术发展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 名词解释: 黑陶 彩陶 岩画 4. 作品分析: 人面鱼纹彩陶盆 鹳鱼石斧纹彩陶缸 红山文化玉龙 舞蹈纹 彩陶盆 第二章 先秦时期美术 1. 为什么夏.商.周时代被称为青铜 ...

  • 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形态特征
  • 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形态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古丈等县市.苗族鼓舞以鼓乐指挥生产劳动,以鼓乐传播民族文化,以鼓乐娱乐身心,是音乐.舞蹈.民间技艺等多种艺术种类的完美融合.它们展现了苗族丰厚的艺术底蕴,不仅内容丰富,技艺高超,而且保存完整,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