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十一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本文描述并解释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全文5段,分为2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描述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可怕的景象。

第二部分(2-5)科学地解释了沙漠里奇怪可怕的景象。

三、学习第一部分

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沙漠里可怕的景象具体的表现有那些?

明确:文章从“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大量人物中,突出“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

两个人物,写他们对沙漠“可怕”和“恐惧”的观感。在概括两个人物对沙漠的感受的基础

上,文章具体叙说了他们各自著作中的有关内容:沙漠中,“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沙

被风吹永远流动着”,无比恐怖;“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远看净

是沙”,十分荒凉;“认不出路,只是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多少沙漠过客遭到

悲剧的结局。这些叙说让读者触目惊心,也激起了读者的探求真相的欲望,很好地引出了下

文。

四、学习第二部分

阅读课文第2、3、4段,思考:第4段是怎样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

的原因?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二段以反问开头“沙漠真像法显和玄奘所说的那样可怕么?”表明了对法显和

玄奘所说情况的否定态度。紧接着,又用设问启发深思,引人入胜,而“地质部,石油部、

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亲身体验的交代,寓含在科学工作者面前奇怪现象可以正确解释的

意思。

第三段,从古代法显、玄奘“深入大戈壁”时的困苦条件,解释他们觉得沙漠“可怕”

的原因。“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这一句

中包含了两个比较,一是当时一人独行与驼队上路的比较,二是旧时装备与现在“汽车飞机

来支援”的比较,无论是哪种比较,法显、玄奘都处于弱势,这样“当然”就会有“十分困

苦”之感了。这一段从一般事理的角度加以解说,实事求是,令人信服。 教学目的 1.了解文章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学会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相信科学这一伟大真理。 教学重点、难点 1.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 2.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四段,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文章描写了被称为“魔鬼

的海”的沙漠现象:夏日中午,沙漠中的人“渴不可耐”之际,“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

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但“可望而不可即”。对于这一“魔鬼的幻术”,作

者并未马上加以解释,而是叙说了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的故事,让他在随军出征经

过沙漠的途中回答好奇的士兵的发问,运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原理,科学地说明了“魔鬼的

海”以及“海市蜃楼”的成因,深入浅出,富于趣味。原来,由于贴近地面的气温与上面一

两米的温度有高低之差,使光线折光和反射,于是蓝天“倒影在地上”,成为“汪洋万顷的

湖面”,如果上面的气温比下面高,远处地面景象便“倒影在天空中”,成为海市蜃楼。这样,

就从科学的角度解说了在古人那里被视为“魔鬼在作怪”的现象。

五、迁移训练

学生搜集有关海市蜃楼的材料,介绍被称为人间仙境的蓬莱阁发生和海市蜃楼现象。

六、小结

关于“魔鬼的海”,引用了孟奇对士兵的解说,作者并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科学道理进

一步说清楚了海市蜃楼这一奇怪的现象。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交流从报纸杂志或网上了解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并用科学道理加以说明。

二、继续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朗读课文第5段,思考:作者如何从科学的角度说明沙漠中“鸣沙”现象的原因?

学生讨论、交流,从文中筛选有关信息。

明确:本段开头表明“鸣沙”现象从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超自然的现象。文章并未紧

接着对这种现象作科学解释,而是叙说了具有“鸣沙”现象的宁夏中卫县鸣沙山的地形和位

置,指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以“据说”的内容和自己的亲耳所闻,突出

“像打雷一样”的“轰隆隆的巨响”和“好象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隆隆之声”,进一步激

起了读者的好奇之心。在此基础上,文章才“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加以科学解释,指出这是

由于细沙“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磨擦”

而发声。文章叙说情况与释疑解惑内在照应,增强了说服力。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见怪不怪,

其怪自败”,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这样使读者不仅懂得沙漠中的怪异现

象,而且形成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世界是物质的,不存在超自然的神魔鬼怪,科学

道理终将揭开一切奥秘。

三、品味语言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带有一定的文艺色彩。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说,兼有说明、记叙、

议论,内容涉及到光学、声学原理,法显、玄奘、孟奇及“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文笔既有

说明文的朴实准确,又有散文的生动形象,不少词语绘声绘色。从修辞角度来说,文章运用

了设问、反问、引用、比喻等多种手法,富有趣味。

思考: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括号中和词语,说说加点的词语用得好的理由。

1.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看不见)一只走兽(野兽)。

2.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也)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

(所以)就十分困苦了。

3.这一魔鬼的幻术(魔术)到了19世纪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

师孟奇所戳穿(揭露)。

学生讨论、交流,还可以找出其它的词语加以辨析。

明确:

1.“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用词既准确又有变化。前面用“飞鸟”,

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

2.连“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都不可能,还谈什么“汽车飞机来支援”,

所以用“更”恰当些。“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的疑问。句中用“当然”,

既准确自然,又口语化。

3.“幻术”与“魔术”同义,但前面的定语是“魔鬼”,用“幻术”读起来上口,有韵

味。“戳穿”与“揭露”义近,但“幻术”是假的,所以用“戳穿”显得更准确、更有力。

四、比较阅读

推荐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一文,同一个作者,写的是同一个题材,但所写的内容和

写法却迥然不同。对比,你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班上口头表述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一下。可以谈两篇文章内

容和写法迥然不同的原因;可以谈两文各自的优点和局限;可以谈自己从中悟出的新的想法;

可以谈课内和课外结合阅读的好处,等等。

让学生小组合作,写一份有关“沙漠与人类”的小论文。

五、小结

本文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以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的角度作出了正确的

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说明的真理。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一。

2.熟读课文

十二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理解文章中心,明白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求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

来愈多的隐秘。

教学重点、难点

1.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文中有关声学的知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啁啾(zhōu jiū) 臆断(yì) 饶有兴味(ráo)

迥然不同(jiǒng) 毋宁(wú) 翌日(yì)

愕然(â) 窒息(zhì) 宽宥(yîu)

笃信(dǔ) 嗣后(sì)

2.解释下列词语

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优柔寡断: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臆断:凭臆测来断定。

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嗣后:〈书〉以后。

愕然:形容吃惊。

宽宥:宽恕,饶恕。

二、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声音,如鸟的叫声、乐器的声音、海浪的声音等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

是怎么产生的,引入课文《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作者简介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

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他被认为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

的先驱。也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曾经有一个人,用一小一大两个圆表示自己的知识由少到多的情况,圆外则是未

知的世界,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试看看下面的图形,请你结合本文的论述,说说他得出了

什么结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

自己无知。

思考:2.概述各自然段的大意.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而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自己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蟑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四、探究活动

思考:课文第二段详细叙说了一个人知识愈益增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找出文中的几个事

实?又表明了什么?

学生阅读第二段,讨论、交流:

明确:

起先生活于“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这个人,喂养了许多鸟,能够欣赏鸟类美妙的歌喉,

“聊以自娱”,并对“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大为佩服。可见此时此刻,他是自得的,愉悦的。后来他听到牧童吹笛发出的“十分悠扬”的声音,本以为是一只小鸟,便“出去捕之”,待到发现真相,惊诧不已,表明这个人对笛的无知。“他通过思索意识到:假使牧童未从此地路过,他将永远不会晓得,自然界有两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这一个“意识”,表明这个人已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惭愧过去的自得自满。于是“他决定离家出走”,主动地进行探求。

接着,文章写第二天这个人发现了提琴的演奏也能发出“各种悦耳的”乐音,并竭力让读者去想像他的“惊愕”之情,表明这个人进一步发现了新的天地,也越发认识到自己过去知识的贫乏。“他偶然见识了这两种意想不到的产生声音和乐音之新法后,遂开始相信自然界尚会存在其他方法”,这名话总结了上两次的发现,指出笛声、琴声都是“偶然见识”,“意想不到”,他的思想已经解放,相信还会有其他发出声音和乐音的方法,似乎对于这个已经有了一定思想准备的人来说,不会再有什么让他惊讶的声音了。

但文章下面又写了“然而又令他感到十分奇妙的是”,开门之际门框和铰链也会“奏乐”,“用一只手指的指尖,敲着一只杯子的杯口”,也能发出清脆的响声,还有昆虫与鸟雀相比,发声的原理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人原有的声学知识完全不能用来解释昆虫的发声原理,他更有了无知之感。渐渐地,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样的乐器,对声音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蟑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可见知识愈多,愈显无知,愈加惊愕。这个人研究蟑发声的方法,但一切方法都不能影响蟑的发声,充分表明蟑的发声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于是,“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他认为自己只是知道“某些”发声方法,而不知的方法却有“上百种”之多。已知的太少,未知的太多,随着已知部分的增加,未知部分也进一步增大。全段文字,一次次写他知识的增加,一次次转折开去写他愈感自己的无知。

五、迁移训练

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的理解。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六、小结

本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益增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和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七、布置作业

1.练习2、3

2.熟读课文

教学反思

十三(一) 活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会认读课文,读准句词;

2.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的结构形式,理解说明语言的简明、生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导入,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和智慧。(配以图片)

二、简介作者 沈括,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均有所论著”(《宋史·沈括传》)。代表作为《梦溪笔谈》,共30卷,详细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三、了解活板印刷

1.看资料片

2.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四、听范读,练诵读(听范读)

(1)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2)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3) 持/就火炀之 (4)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5) 每一字/皆有数印 (6)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7) 有奇字/素无备者 (8) 沾水/则高下不平

(9) 用讫/再火令药熔 (10)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五、疏通语义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 将文章译成白话文。

2.一人一句逐句翻译。

六、分析课文

1.逐段概括大意。

2.重点分析第二自然段,抓住语言标志将本段分为三层。并结合课件归纳活版印刷的步骤。(详见课件)

3.设计思考题,加深对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第一段:刻板印刷发展情况。

第二段 第一层——介绍活板发明的时间,发明时间,发明人的身份及姓名。

(又:呼应上下文,说明活板是在印刷术上继刻板之后的“又”一大发明)

第二层——介绍活字印刷的制板印刷程序。

(其法:总领后文,引出活板的制作及下文活板的用法和功效等)

第三层——介绍活字印刷的有关事项。

第三段:交代字模的下落

七、整理文章结构(见课件)

八、探究与思考

(一)“活板”的“活”字体现在哪里?

(二)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

九、课外扩展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按其在工艺技术发展上的阶段性,可划分为源头、古代、近代、现代四个历史时期。其中:

“源头”为印刷术的准备时期。内容包括印刷术的萌芽、雏形和成熟;织物、笔、墨、纸等印刷材料之具备;文字的产生、发展和规范。时间上从约公元前二十六世纪到公元六世纪末的隋朝,时跨三千余年。我们称其为“源头期”。

“古代”为印刷术的手工操作时期。内容包括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套版印刷的应用和发展。时间上处在公元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清朝,时跨一千二百余年。我们称其为“古代期”。

“近代”是印刷术的机械操作时期。内容包括以平印、凸印、凹印为主的西方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时间上恰处中国近代前后,大约在公元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们称其为“近代期”。

“现代”为印刷术以电子控制为主的自动化控制时期。内容包括电子排版、电子分色、电子雕版,辅以由电子控制的平版印刷和装订自动化。时间上起于本世纪七十年代,现仍在蓬勃发展中。我们称其为“现代期”。

十、布置作业

1.将重点词语整理出来。

(1)通假字:已、板、止

(2)一词多义:为、印、火、以、就

2.查资料,写一篇介绍造纸术的说明文。

十三(二)核舟记

教学目的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一、二

教学难点

围绕中心来进行说明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

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î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ã,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第5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

第6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为篛篷,为楫„„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

xī,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1.一词多义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î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2.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相关文章

  • 第一批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名单
  • 附件1 第一批"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市朗科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海信集团有限公 ...

  • 中国化工设计市场供需分析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 ...

  • 计算机网络见习报告
  • 班级:xxx学校信息技术系07计算机网络2班 学号:0905070211 见习生:xxx 见习地点:海南省海口市海秀路dc城三楼3139店面 见习单位:海南天誉商用科技网络有限公司 见习时间:xx年5月14日--xx年5月16日 带队老师:xxx老师.xx老师 见习目的:了解公司的工作流程,学习相关 ...

  • 最高法院知识产权案件年度报告(20**年)摘要:商标和不正当竞争部分
  •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案件年度报告(2015年)摘要 本年度报告从最高人民法院2015年审结的知识产权和竞争案件中精选了32件(案件事实和法律问题基本相同的关联案件计为1件)典型案件,上述案件涵盖了已经入选2015年中国法院十大知识产权案件和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的全部案件.我们从中归纳出38个具有普 ...

  • ERP培训计划模板
  • erp.net系统培训内容列表 篇二:公司erp培训计划 xxxxx有限公司 e r p 培 训 计 划 一.培训目标 建议描述内容提要: 1.使关键用户能够理解并掌握标准业务流程的操作; 2.为公司的生产管理.成本核算.计划安排起到准确的指导作用; 3.通过培训,使关键用户能够在贵公司担负起知识转 ...

  • 公司法小知识点
  • 第一题: 1.什么是公司? 公司是指一般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或某些目的而成立的组织.根据现行中国公司法(2005),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这两类公司均为法人(民法通则36条),投资者可受到有限责任保护.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公司的特征是什么? ...

  • 刘伟杰作业:西蒙有限理性决策综述
  • 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理论研究综述及其启示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理论研究综述及其启示 刘伟杰 (延安大学公共管理研究所) 摘要: 本文分析了了西蒙的有限决策理论,并概括了国内学者对有限理性决策理论的看法和见解,并基于西蒙有限理性决策理论的基础上得到了启示. 关键词: 西蒙: ...

  • 电力企业员工培训管理制度
  • 内容预览 目   录 目   录 I 第一部分  员工培训设计方案 1 第一章  总则 1 第二章  培训内容和形式 2 第三章  培训组织与管理 3 第四章  受训者的权利与义务 5 第五章  培训计划与实施 5 第六章  培训成果呈报 7 第七章  培训评估 7 第八章  培训奖惩规定 8 第九 ...

  • 洛阳实习报告(一拖中信轴承厂等)
  • 学 院: 专业班级: 姓 名: 指导教师: 中国·珠海 机 械 与 车 辆 学 院 车辆工程4班 XX 吴德旺 学 号: 2008090321 时 间: 2012年9月 前言: 首先介绍下我们的队伍,我们是09车辆4班,在吴德旺老师的带领下度过了一天一夜愉快的火车之旅,欢快的来到了洛阳.随之,为期1 ...

  • 公司生产实习报告
  •   一、实习目的   生产实习是我们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使我们的专业知识结构更加完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通过生产实习使我们获得基本生产的感性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扩大知识面;也是我们接触社会、了解产业动态、了解国情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生产实习,逐步实现由学生到社会的转变,培养学生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