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肖邦音乐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

音乐欣赏课程作业

-论文《浅析肖邦音乐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

摘要:

要了解西方浪漫主义音乐,就要了解肖邦的钢琴音乐。而要了解肖邦,就要去读他的作品,只有读懂了他的作品,你才能感受到他的心跳、才能感受到他的至美,才能在他那山花烂漫般的笑靥中和那紧锁的惆怅心结中,透过钢琴的声音与子执手、与子共舞。

肖邦的钢琴作品在音乐内涵和情感深度方面都可以说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顶尖作品。他的和声大胆新颖、钢琴织体独特、曲式结构灵活自由,同时他的音乐诗意连绵并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可以说,他在钢琴音乐创作 的各个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为19世纪的钢琴音乐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也为人类留下了永恒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

钢琴 肖邦 民族意识 爱国精神

1849年,在巴黎,不满四十岁流亡异乡的伟大民族音乐家、钢琴诗人肖邦与世长辞了。肖邦是他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思想的代表和喉舌, 他的音乐同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紧相联系, 发挥着富于革命性的作用。

肖邦的音乐,表现了自己的创作特色, 并独创性的加入了波兰民间音乐的动机成分.作为时代和生活的反映, 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多方面内容, 但是, 对祖国的热烈的爱, 民族退到危难后悲愤的亡国之痛, 以及流亡异国后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像一根红线, 贯穿在他一生的创作之中。

一、早期作品中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

1830年以前肖邦在华沙时期的早期创作除少数作品外, 在整个创作中并不占很重要的地位, 然而,他却是肖邦一生创作道路的重要起点,其中已经闪烁着民族感情的光辉。肖邦早期最重要的两部作品是他1830年离开祖国前夕创作的两部钢琴协奏曲:《f小调协奏曲》和《e 小调协奏曲》。这两部协奏曲的末乐章是民族民间色彩的。《f小调协奏曲》末乐章的主题的玛祖卡舞曲风格是非常鲜明的, 它质朴、优美, 波兰乡村青年男女在玛祖卡乐声中翩翩起舞的情景生动地呈现在眼前。《e 小调协奏曲》末乐章的主题则是一只带有强烈的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的旋律; 带切分音的两拍子节奏, 弱拍上的强音, 富于力度的伴奏音型, 使听者在想象中浮现出性格完全不同于《f 小调协奏曲》末乐章的另一种民间舞蹈场面, 它强劲而粗犷。在欧洲音乐史中,将具有如此强烈的民间色彩的音乐素材引进协奏曲这样大型的音乐体裁中来,肖邦的这两部协奏曲是一个大胆的创举,它标志着被压迫民族的民族意思在欧洲传统的古典音乐体裁中的体现己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音乐创作的飞跃

肖邦离开波兰后不到一个月,气壮山河的华沙起义爆发了。这个事件激起了他的爱国热忱,使他精神振奋、热血沸腾, 但同时又因自己未能亲自参加这场民族战斗而情绪沮丧。

《B小调谐谑曲》肖邦侨居维也纳时期创作的重要的作品。他把对祖国事态发展的焦虑、对周围生活中的郁闷、对祖国、亲人的思念等这一切都倾注到这部作品中了。强力的、不稳定的Ⅱ级七和弦的突然闯入,使乐曲从第一个和弦起便充满了紧张、严峻的气氛音乐迅速转入疾速奔驰的、动荡不安的主题, 它几次被打断之后,仍以势不可挡的气势向前冲击。阴郁、愤滋、激昂的情绪贯穿了乐曲的整个第一部分。音乐转入谐谑的中间部分之后, 出现了全然不同的另一种感情和幻想的境界。肖邦整个的心灵都回到了故国和家乡。他陷入了令人失神往的遐想之中.乐曲开始时出现的那个强烈的不协和和弦突然打断了平静的通想, 无情地将人们带回到严峻的现实中来。音乐又转入暴风雨般的动荡之中,最后一直发

展到尾声。肖邦破例地直接采用了一首波兰民歌作为音乐素材。这旋律是他童年时便深深喜爱的、古老的圣诞歌曲《睡吧, 要孩耶稣》。

正当肖邦在这首《b 小调谐谑曲》中倾诉着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时,他的祖国的局势在急剧恶化。轰轰烈烈的华沙起义在坚持了近十个月的时间后终于悲惨地失败了。工耗传来,它的精神遭到沉重打击。对祖国又次沦亡的悲痛, 对敌人得恨,对亲人们的苦难的忧虑,这一切几乎是他的精神脱离常态,达到了绝望的边缘。正是在这种感情支配下,肖邦创作了著名的《c 小调练习曲》。

《c 小调练习曲》 以高度简练集中的音乐语言, 倾吐了得知祖国沦亡后的不可抑制的徽愤和悲痛欲绝之情。他采用了在练习曲这种体裁中通常惯用的单一形象的原则, 使这种情绪贯穿全曲,一气呵成,这首作品的高度艺术价值在于, 肖邦将如此奔放不勒的感情冲动纳入到一个极为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里,既有乐思敏捷的即兴性质,又有艺术上精雕细琢之美。

火热的民族解放斗争抚育了一代艺术家的成长. 肖邦虽然未能亲身参加这次民族斗争, 但他还是从中得到了滋养。特别是华沙起义的失败, 使他的思想向成熟跨进了一大步, 使他的民族意思和民族感情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引起了他在创作上的重要转变。在他早期作品中所看不到的那种强烈深刻的民族感情已经渗透到他的音乐中来。肖邦的创作正是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三、独创性的艺术

华沙沦陷后肖邦毅然决定放弃俄国“ 国籍”,成为一个流浪者。在沦陷后的第三天,他来到了巴黎,在这里他度过了后半生十九年侨居异国的生化活。

1832年到1845年这十三年间是肖邦的创作力最旺盛并达到高度成熟的时期。深刻丰富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使他的艺术在这个时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创作涉及到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

肖邦1839年创作的《降b小调赛鸣曲》, 在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方面最突出,同时它也应该归入肖邦全部创作中最优秀作品的行列之中。使这首奏鸣曲特别闪耀着民族感情的光辉的,是它的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成千上万的波兰爱国者为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英勇地倒下去了。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后, 大批的爱国者被处死和流放。这情景经常萦绕在肖邦的脑海中,激发着他的创作冲动。早在这部奏鸣曲套曲完成的几年前, 肖邦便创作了这首《葬礼进行曲》,如今他遵照贝多芬的传统,把它放到大型套曲中来,使这部奏鸣曲的内容构思更为明晰, 更易为人们所理解.进行曲的首尾两部分中,在低音区丧钟般沉重的和弦进行衬托下, 一支悲哀的旋律慢慢展开, 间或有号角声的哀鸣。 音乐在人们面前似乎展现了这样一种情景:络绎不绝的人群汇集到送葬的行列中。进行曲的中间部分是一首感人肺腑的哀歌。作曲家的思绪似乎伸展到他遥远的祖国, 凌凉悲哀的旋律含蓄而又深沉。

这首《葬礼进行曲》在当时流亡异乡的波兰同胞们的心灵中所唤起的民族感情是不难想象的。肖邦在这首作品中倾注了多少对祖国民族的深华情感, 祖国的沦亡、同胞的死难在他的心灵上造成多么深的创伤,这可以从他的朋友列古维的一段生动地回忆中看到:“ 肖邦坐到钢琴前,平常总是弹到精疲力蝎为止„„只有一个万无一失的方法使他离开钢琴那就是请求他弹那首华沙受难后所写的《葬礼进行曲》 他从来不拒绝弹它,但弹完最后一小节,他拿起帽子就走了。”

肖邦音乐中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体现得最为强烈的是它在三十年代后期

至四十年代前期创作的波罗奈兹舞曲。同早年华沙时期创作的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较,后期的波罗奈兹舞曲在思想感情内容和艺术风格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早期的波罗奈兹舞曲中体现的民族感情的深度还比较浅,常常失于外在效果, 在风格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追求表面华丽的倾向:但这一切如今却被一种深刻、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朴实无华、刚毅豪放的艺术风格所代替了。这个转变显然是作曲家生活阅历的愈加丰富、思想感情的愈加深刻、艺术技巧愈加成熟的结果。在这些波罗奈兹舞曲中,肖邦或从波兰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中吸取精神力,或从缅怀祖国光荣的往昔,悲叹今日沦亡的苦难中激励自己的民族感情,以抒发他内心的郁愤,振奋民族精神。

四、悲哀

1846年至1849年逝世这最后的四年间, 肖邦的创作力明显地衰退了。造成这种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 四十年代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挂折使肖邦在精神上遭遇到了沉重的打击,陷入了失望和消沉的情绪之中。

肖邦的作品对处于异族奴役并不断争取独立解放的波兰来说,有着特殊的愈义。他的强烈民族意识和它独特的音乐风格以及他的钢琴领域的建树,使他在音乐史上获得一个特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他所创作的音乐的民族内容和民族风格,可成为19 世纪中叶兴起的民族乐派的先驱。

人世沧桑, 时过境迁,但肖邦的音乐却一直活在波兰人民的心,并越来越为世界人民理解和热爱,它不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光泽,相反,却越加显落出它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包含在肖邦音乐中的那些用高度完美的艺术形式体现出来的深刻的民族内容,至今仍在激动着人们的心灵。


相关文章

  •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点浅析
  • 摘要:<c小调革命练习曲>和<松花江上>是两首以战争为背景的音乐作品.两首曲目虽创作于同样的社会背景下,各自抒发了作曲家的爱国情怀,但其音乐元素的表现形式截然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文化追求独立.自主.平等的精神,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含蓄之美.在新文化运动后,西方先进 ...

  • 浅析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练习曲异同
  • 浅析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练习曲异同 摘 要:波兰的肖邦与匈牙利的李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两颗璀璨的巨星,二者的所作的练习曲均在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占有举足重轻的地位.本文主义从二者练习曲的创作背景.创作手法.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从更深的层次上对二者的练习曲有所了解. 关键词:肖邦 李斯特 钢琴练习曲 ...

  • 肖邦故园BCA
  • <肖邦故园>BCA学案 主备人:田雪青 审核人:刘伊萍 使用时间:2011-4-25 教学目标 1. 理解肖邦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情操. 2. 了解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3. 学习作者将景物特征与音乐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 课时安排 1 ...

  •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1
  •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主备人:陈丽君 教材简析: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三篇课文.本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怀着亡国之恨流亡异国他乡,在国外他不忘国耻,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在他弥留之际,他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课文如何用 ...

  • 肖邦玛祖卡舞曲音乐特点[论文]
  • 浅析肖邦玛祖卡舞曲的音乐特点 摘 要:本文从旋律.节奏.和声.方面,结合主要作品分析了肖邦玛祖卡舞曲的音乐特征.从中不难看出肖邦在玛祖卡音乐体裁艺术化方面所付出的艰苦努力,也凸显出他对本民族音乐传统的深厚情感.明了这一点,无论对于演奏肖邦的玛祖卡作品,还是深入整理.挖掘我们本民族传统音乐的精髓并使之 ...

  • 肖邦故园教案2
  • 肖邦故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与个体的关系. 2.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1. 本文的题目是"肖邦故园",这篇文章是不是就是一篇一般意义上的游记散 文,重在对故园进行描写?(探讨本文的写作意图) 2. 既然肖邦故园因肖邦和他的音 ...

  • 肖邦,当之无愧的"钢琴诗人"
  • 他爱国,却被迫流浪,最终客死异乡;他疯狂地与女作家乔治・桑相恋,9年后却因爱成恨;他的钢琴演奏魅力非凡,却偏偏厌恶公开的音乐会;他满脑子充满音乐,却因为极度追求完美,使创作过程变得极为艰辛.他,就是200年前诞生于波兰的钢琴诗人弗里德里克・肖邦.半个多世纪前,一部描写肖邦短暂而伟大一生的美国影片&l ...

  • 音乐名家与名作
  • <音乐名家与名作> 期末论文 名家名作音乐欣赏论文 姓 名: 李真 级:学 号: 1043050 年 院 系: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 业: 生物科学 指导教师: 崔高霞 名家名作音乐欣赏 一个学期的音乐之旅就快要结束了,从选课时的好奇到现在所拥有的收获,自我感觉总算没有白费! 经过上音 ...

  •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 电影<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观后感, 11月17日在学校113会议室集中观看电影<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认真看完<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这部电影,.作品细腻.客观,着重描述了钱学森早年在美国的科研生活,和上个世纪50年代遭受麦卡锡主义迫害的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