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高产栽培技术

山药高产栽培技术

山药又称薯蓣、野山药、淮山。山药属多年生缠绕草本,地下圆柱形,内质肥厚,富含淀粉,可用来制造淀粉,热带地区常作为粮食。山药别有风味,是珍贵的蔬菜,也是一种滋补品,还是酿酒的好原料。现将山药的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选地整畦 山药是以地下肉质块茎器官为产品的一种蔬菜,须根细,因些对土壤理化性能的 要求比较严格。一般要求土层深厚、透气性好、富含有机质、排水良好的沙土或沙壤土种植,畦高要求60厘米以上,畦面80厘米。

打洞施足基肥 这是关键技术措施之一。畦整好后,选一根长1.5米、直径2厘米的规格在畦布边打洞边摇钢盘,打成深米、直径10厘米的深洞(使山药块有一个宽松的生长环境,长得又长又直,)结合施入腐熟的有机肥,如优质厩肥、人烘尿、鸡烘肥及土杂肥等,亩施2000 公斤。

适时播种 3月中下旬,选择晴天或阻天(雨天不宜),将山药种切成每段5厘米,每个洞竖放一段,不可倒放(注意肥种隔离,以防烂种),然后覆土5-8厘米。 田间管理 山药是用地下块茎繁殖,发芽后经过发芽期、幼苗期、发棵期和块茎膨大期。发棵期以前,以茎叶生长为主,现蕾后为块茎膨大期。前期茎叶与块茎同步旺盛生长,后期以 块茎生长为主,此时块茎积累的干物质占总干物质的85%以上。幼功期为促进茎叶生长,氮肥用量可占全生育期总量的1/2,并施部分钾肥,发棵期和块茎膨大期应增施磷钾肥和余下的氮肥,以利块茎生长,在山药种植行两侧开浅沟施肥。

适时收获 山药收获期很长,从9月上旬开妈持续至次年春节一段时间,为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在9月初即可收获。

鲜山药的简易存放法

鲜山药稍加处理就可在常温下自然存放到6-8月,非产季上市售高价。2001年6-8月,启东市吕四镇蔬菜市场上鲜山药售价高达12—16元/kg。 鲜山药的简易存放法介绍如下:

1、在室内预挖存放鲜山药的土坑,深0.8-1米,长与宽由鲜山药的存放量确定,土坑周壁与底部用塑料薄膜作隔层防潮。

2、根据山药性喜高温干燥,山药根茎能够耐-15℃地温和10℃时山药根茎开始

萌动的特点,山药采挖后,先将山药龙头切下作种薯,并在切口蘸上石灰粉杀菌防腐,然后将山药顶端朝上竖放在土坑中,山药之间撒些细土,山药上覆盖干草或棉毯隔热,每隔10—15天查看1次,发现山药顶端有芽生出,随即将芽抹去,以免消耗养分,降低品质。

山药病虫害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采用抗病品种、轮作、整地、田面清洁、施肥、灌溉等措施达到避免或减轻山药病虫害的发生。

1.选用抗病品种 是防治山药病虫害的有效方法。如:选用太谷毛山药可抗茎腐病。栽培抗病品种时要合理布局,每隔2~3年轮换品种,并注意品种的提纯复壮。

2.轮作 可减轻或避免山药茎腐病和根结线虫危害。与玉米、小麦、萝卜、西瓜等不被侵染的作物至少3年轮作1次;常年栽培山药的老区,应1年轮作1次;有条件地区可实行水早轮作,防治效果更好。

3.整地 能直接消除在土中越冬的病原菌。选择地势高燥、湿度较低、肥沃疏松沙壤土,进行秋季整地,可将遗留在地表上的病残体翻入土中,加速病残体分解和腐烂,经过冬冻春晒使部分病原物失去活力。

4.施肥、灌溉 山药为喜肥作物,在整地时必须施腐熟的有机肥。一般增施磷、钾肥利于山药机械组织的形成,增强抵抗病原菌的能力。施氮肥过多,易造成植株徒长,茎叶组织柔嫩,易得山药炭疽病。浇水的原则是“不早不浇”,浇时用清洁水源,一定要浇透,田内不能有积水,雨季应及时排水,以免造成根部腐烂。

5.田面清洁 田间杂草最好人工铲除。将发病山药的叶、茎及时摘除,可减少病原物再次侵染。在山药收获时,遗留在地面上的病残体、杂草、腐烂茎要集中烧毁或者带到田外深埋,减少越冬病原物。

二、化学防治 包括化学保护和化学治疗。化学保护就是在山药未发病之前喷施杀菌剂,防止病原菌的侵入。化学治疗是在山药感病后喷施药剂,恢复植株健康或阻止病害继续扩展。山药病虫害的防治主要有种薯处理、土壤消毒和植株喷药3种。值得注意的是在山药收获前1个月,切忌用药,以防止对块茎造成污染,影响山药品质。进行化学防治时要使用高效、低残留、低毒安全的农药,并且配合其他防治方法。

1.山药炭疽病 危害茎叶造成茎枯、落叶。防治方法:种薯用1:1:150波多液浸种10分钟。齐苗时用百菌清600倍液喷第一次药,10天后喷第二次。7~8月发现发病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700~800倍液,视病情轻重喷药2~4次,交替喷雾。每次间隔8~10天,雨后应补喷药液。

2.短体线虫病 造成植株矮化,严重时全株发黄枯死。块茎受害则出现大小不等的小瘤,影响产量和品质。传播途径主要为土壤传播和种薯传播。防治方法:播种前药剂处理土壤,每亩用5%灭克磷颗粒剂5千克加水喷拌湿润细土100千克,开沟均匀撒施在种薯两侧或结合整地均匀撒施,入土25~30厘米。播种时种薯消毒,用40%甲基异柳磷600倍液浸种48小时,严格挑选,淘汰感病种薯。

3.叶蜂 咬食山药叶片,造成叶片严重缺失,影响光合作用导致块茎产量降低。用2%敌杀死3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防治。

4.蛴螬 咬食块茎,使块茎煮不烂,味变苦。用75%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重0.1%拌种。

山药施肥技术

山药又名长芋,属于薯芋科,为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以肥大的块根或圆柱根供食用,含有多种维生素和胆碱等,营养价值较高。

栽培山药,必须选择土质肥沃、土层深厚、保水保肥力强、通气性好、排灌方便的沙质土壤深翻35—45厘米,深翻土地时,要先将上面 20—30厘米的表土层翻在一边,再继续深翻至35—45厘米,切忌翻乱土层。土地深翻后,就形成了栽培沟,可将基肥施入栽培沟内。基肥一般亩施过磷酸钙20千克、腐熟有机肥3000千克、草木灰200—300千克。施肥时可先将栽植沟底部填上原来翻上来的表土,厚度为15厘米,再把基肥施于土层之上,最后再覆土15厘米。

山药追肥主要在生长的中后期,前期需肥较少。山药出苗整齐后施1次20%的人粪尿肥,以后每隔20—30天施1次。施肥可在离植株30厘米处挖1条6—10厘米深的施肥沟,亩施人粪尿700—1000千克。地下块茎进入旺盛生长盛期时,应重施1次追肥。亩用复混肥20—30千克、饼肥40—60千克穴施或沟施,施肥后覆土,以保证块茎伸长和膨大有充足的养分。以后视植株生长情况再确定是否追肥。

山药栽培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山药是薯蓣科薯蓣属中能形成地下肉质块茎的栽培种,一年生或多年生缠绕性藤本植物,产品器官为官块茎。肉色洁白,味甘粉足,个大质坚,即是食用的佳蔬,又是常用的药材,是被人们公认的无公害蔬菜。发展山药生产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好项目。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但在栽培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或种植技术不规范,往往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就栽培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一)红斑病

1.症状山药红斑病是由线虫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山药根状块茎。染病的块茎小,重量轻。山药红斑病发病之初是在块茎上形成红褐色近圆形至不规则稍凹陷的病斑,单个病斑直径2~4mm。发病重时,病斑密麻,互相融合,形成大片暗褐色的斑块,表面具有细龟纹病斑,深2~3mm,最深的达1cm以上,呈褐色干腐状。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山药线虫可在土壤中存活3年以上,种块病残体和病田土壤是传染红斑病的主要途径。山药线虫的生命周期极不整齐,一年约生2代,只侵染山药,6月份新块茎开始形成时,线虫就可侵染,随后侵染陆续增加,一直到收获,线虫从基部到长40cm处都可以侵染,以20cm以上病斑较多。

3.防治方法

(1)与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棉花、烟草、辣椒、胡萝卜、西瓜等不易被侵染的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

(2)用0.1%~0.3%TMK浸带病栽子24h,防病效果达95%以上;在重茬种植的情况下,播前每667m2沟施TMK颗粒剂2kg,防治效果达到75%以上。

(3)选无病田繁殖栽子,并配合轮作和施用无害肥料等综合措施。

(二)炭疽病

1.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茎蔓。在叶片的叶脉上,初生褐色凹陷的小斑,后变为黑褐色,扩大后病斑中央褐色,斑面散生黑色小粒点(分生孢子盘)。茎蔓发病多在距地面较近部分,病斑黑褐色,略凹陷,为害严重时叶片早落,茎蔓枯死,导致植株死亡。叶片或茎蔓上的病斑,在空气潮湿时常产生淡红色的黏稠物质(分生孢子块)。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炭疽病是由刺盘孢菌和薯蓣盘长孢菌侵染引起的病害。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高温多雨季发病重。

3.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发病地块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收获后将留在田间的病残体集中烧毁,并深翻土壤,减少越冬菌源;采用高支架管理,改善田间小气候;加强田间管理,适时中耕

除草,松土排渍;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合理施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适当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性,氮肥过多会造成植株柔嫩,而易感病。

(2)栽子消毒: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浸种或把山药栽子蘸生石灰。

(3)药剂防治:出苗后,喷洒1:1:50的波尔多液预防,每10d一次连喷2~3次。发病后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分剂500倍液,25%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洒,用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扑海因1000~1500倍液,77%可杀得500~600倍液,或用翠贝杀菌剂(具有预防、治疗和铲除作用)7d一次,连喷2~3次,喷后遇雨及时补喷。

(三)褐斑病(又称灰斑病或褐斑落叶病)

1.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斑出现在叶片两面,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大小因寄主不同而异,一般2~21mm,叶斑中心灰白色至褐色,常有1~2个黑褐色细线轮纹圈,有的四周具有黄色至暗褐色水浸状晕圈,温度大时病斑上生有灰黑色霉层。叶背色较浅,危害重。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山药褐斑病的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薯蓣叶点霉真菌。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顺在病残体上越冬,翠年春季,温湿度适宜时,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侵染时主要借助风和雨水传播。发病条件是温暖多湿,特别是在生长期间遇风雨频繁或山药架内封闭,通风、透光条件差,空气湿度大,易发病。

3.防治方法(1)秋收后及时清洁田园,把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2)雨季到来时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

(四)叶斑病

1.病状山药叶斑病常见有的煤斑病(赤斑病)、褐缘白斑病(斑点病)、灰褐斑病和褐轮斑病4种,其中以煤斑病发生较多。

煤斑病是在叶面初生赤褐色小斑,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无明显界限的病斑,大小约1~2cm,有时汇合成大斑。

褐缘白斑病的病斑穿透叶的表面,斑点较小,圆形或不规则形,周缘赤褐色,微凸,中部褐色,后转为灰褐色至灰白色。

灰褐斑病和褐轮斑病的病斑与褐缘白斑病有明显的同心轮纹。

除草,松土排渍;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合理施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适当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性,氮肥过多会造成植株柔嫩,而易感病。

(2)栽子消毒: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浸种或把山药栽子蘸生石灰。

(3)药剂防治:出苗后,喷洒1:1:50的波尔多液预防,每10d一次连喷2~3次。发病后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分剂500倍液,25%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洒,用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扑海因1000~1500倍液,77%可杀得500~600倍液,或用翠贝杀菌剂(具有预防、治疗和铲除作用)7d一次,连喷2~3次,喷后遇雨及时补喷。

(三)褐斑病(又称灰斑病或褐斑落叶病)

1.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斑出现在叶片两面,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大小因寄主不同而异,一般2~21mm,叶斑中心灰白色至褐色,常有1~2个黑褐色细线轮纹圈,有的四周具有黄色至暗褐色水浸状晕圈,温度大时病斑上生有灰黑色霉层。叶背色较浅,危害重。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山药褐斑病的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薯蓣叶点霉真菌。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顺在病残体上越冬,翠年春季,温湿度适宜时,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侵染时主要借助风和雨水传播。发病条件是温暖多湿,特别是在生长期间遇风雨频繁或山药架内封闭,通风、透光条件差,空气湿度大,易发病。

3.防治方法(1)秋收后及时清洁田园,把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2)雨季到来时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

(四)叶斑病

1.病状山药叶斑病常见有的煤斑病(赤斑病)、褐缘白斑病(斑点病)、灰褐斑病和褐轮斑病4种,其中以煤斑病发生较多。

煤斑病是在叶面初生赤褐色小斑,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无明显界限的病斑,大小约1~2cm,有时汇合成大斑。

褐缘白斑病的病斑穿透叶的表面,斑点较小,圆形或不规则形,周缘赤褐色,微凸,中部褐色,后转为灰褐色至灰白色。

灰褐斑病和褐轮斑病的病斑与褐缘白斑病有明显的同心轮纹。

以上4种叶斑病的病斑背面均生有灰黑色的霉状物,其中以煤斑病产生的霉状物较多,其他的叶斑病产生的霉状物则较小。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山药四种叶斑病均是由鼠尾孢属的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丝块(霉层)附着在豇豆植株的病残体上在田间越冬。第二年春季条件适宜即可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传播进行初侵染,引起发病。以后在田间可多次侵染,引起不断发病。当温度在25~30℃、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易引起发病。保护地内通风不良、高温高湿,露地条件下夏季高温多雨均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重茬地易发病。

3.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合理密植,适当加大行距,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保护地栽培要采用高畦定植,地膜覆盖,适时通风降温排湿,防止田间湿度过大;多施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保持田间清洁,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拉秧时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病原。

(2)药剂防治:突出“早”字,发病初其可用1:1:200波尔多液,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的甲霜灵-猛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交替喷雾,每隔5~6d喷一次,连喷3次。

(五)枯萎病(俗称死藤)

1.症状该病主要为害茎基部和地下块茎。发病初期是在茎蔓的基部出现棱条形湿腐状的褐色病斑,以后病斑不断扩展,使基部的整个表皮腐烂,当表皮腐烂面积迅速扩大到能绕茎一周时,就会致使地上部的叶片逐渐黄化、脱落,茎蔓也就迅速枯死。若剖开茎的基部,可见感病部位变为褐色。若是块茎感病,则在皮孔的四周产生圆形至不规则的暗褐色病斑,须根和内部组织也变为褐色、干腐,严重感病的整个块茎变细、褐色。贮藏其间枯萎病仍可继续扩展,造成危害。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山药枯萎病是由半知菌类真菌尖镰孢菌引起的。山药枯萎病的菌丝和原梗孢子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多年,条件适宜时可直接分侵染刚萌发的幼芽和山药栽子。山药嘴子和种块也可带菌继续侵染,若未带病的种块或萌发的幼芽被病菌侵染,就很难彻底防治。山药枯萎病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是13~35℃,以29~32℃最为适宜。湿度大时容易发病,所以高湿高温季节容易发病。连作、低洼地、田间积水、排水不良和土质黏重时都有利于发病,是高温季节的多发病害。另外,氮肥施用过多、土壤偏酸容易发病,如果发现此病,应立即换茬。

(1)选择无病的山药栽子作种:必要时在栽种前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山药嘴子10~20mm后下种。

(2)入窖前在山药嘴子的切口处涂1:50石灰浆预防腐烂。

(3)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4)药剂防治:6月中旬开始用70%代森猛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杀菌王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喷淋茎基部,隔10d喷1次,共防治5~6次。

(六)根茎腐症

1.症状山药根茎腐病发病初期是在藤蔓基部形成褐色不规则的斑点,继而斑点扩大形成深褐色的长形病斑,病斑中部凹陷,严重时藤蔓的基部干缩,导致茎蔓枯死。病斑的表面常有不明显的淡褐色丝状霉。块茎发病常在顶芽附近形成褐色不规则形的病斑,若是根系发病,可造成根系死亡。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山药根腐病的病菌是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可以在土壤中存活2~3年,通过土壤、雨水和施用带病菌的肥料传播。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干旱时发病轻,重茬地、田间积水时发病重。

3.防治方法

(1)收获时彻底收集病残物及早烧毁。

(2)实行轮作,避免连作。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或50%福美双粉剂500~600倍液喷雾防治。隔7~20d喷一次,连续防治2~3次。

(七)褐腐病(腐败病)

1.症状主要为害根状块茎,造成块茎腐烂。其症状早期并不明显,收获时才发现有病。块茎染病时表现为腐烂状的不规则形褐色斑,稍凹陷,病块常畸形,稍有腐烂,病部变软,切开后可见病部变色,受害部分比外部病斑大而深,严重时病部周围全部腐烂。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山药褐腐病是由半知菌类真菌腐皮镰孢菌引起的。病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或分生孢子在土壤、病残体和栽子上越冬,可借助雨水、流水、农具及田间操作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是带病的栽子。该病菌在土壤中可长期存活,一旦染病难以根除。病菌的生长发育温度为13~35℃,最适温度为29~32℃,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连作田、低洼田、田间积水、排水不良、土壤黏重时利于发病。

(1)收获时彻底清除病残物,集中烧毁,并深翻晒土和薄膜密封进行土壤高温消毒,或实行轮作,可减轻病害发生。

(2)选用无病栽子做种,必要时把栽子切面阴干20~25d。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隔10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八)黑斑病

1.症状初期危害种茎、幼芽、根系及地下茎,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后期主要为害块茎,在块茎上形成不规则的黑褐色症斑,深达木质部,降低块茎的商品价值。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由一种线虫侵染致病。线虫在栽子、病残体及土中越冬,病栽子及病苗是传播的主要媒介,线虫从栽子芽苗的附着点侵入,沿皮下层及髓向上活动,寄生生活。进入块茎形成期,线虫由蔓进入块茎顶端,并向块茎纵深发展,线虫从块茎、根的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寄生,多在块茎上形成黑褐色斑块。

3.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栽,建立远病繁殖田;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株;播种前,栽子在阳光下晾晒后用1:1:150波尔多液浸种10min消毒;结合整地或挖土回填,在离地表20~30cm处,每667m2用50%辛硫磷乳油500g进行土壤消毒。

(九)斑枯病

1.症状山药斑枯病主要为害叶片,轻者使叶片干枯,重者可使全株枯死,发病越早,减产越重。山药斑枯病发病初期是先在叶面上产生褐色小点,继而病斑扩大,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大小6~10mm。中央为褐色,边缘为暗褐色,上生黑色小点,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情继续发展,严重时全叶干枯,继而可使全株枯死。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山药斑枯病是由半知菌类真菌薯蓣针孢菌引起的。该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上越冬,第二年春在当温度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器释放出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该病苗期可以发生,其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形成的适宜温度为25℃左右,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48小时内病菌就可侵入山药叶片组织内。所以,温暖潮湿和阴天、大雾有利于斑枯病发生。但若空气干燥,就会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所以,高温干旱天气发病较轻。当气温15℃以上,遇阴雨天气、土壤缺肥、植株生长衰弱时,此病害也容易流行。

3.防治方法发病后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或用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7%可杀得微粒剂500~600倍液,7d一次,连喷2~3次,喷后遇雨及时补喷。

(十)斑纹病(柱盘褐斑病、白涩病)

1.症状主要为害山药的叶片和茎蔓,造成叶片干枯和茎蔓枯死。叶片的发病初期是在叶面上形成黄色或黄白色边缘不明显的病斑,然后逐渐扩大。扩大时常受叶脉的限制,呈不规则或多角形,大小2~5mm,变为褐色病斑,无轮纹。后期病斑边缘微凸起,中间淡褐色,散生黑色小点,即分生孢子盘,严重时病斑融合,可导致叶片穿孔或枯死,但一般叶片枯死不落叶,因此白涩病与炭疽病有明显的区别。茎蔓感病和叶柄感病原菌症状相仿,会出现长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病斑,严重时上下病斑融合在一起,引起茎蔓枯死。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斑纹病是由半知菌类真菌薯芋柱盘孢引起的。该病菌以分生孢子子盘和菌丝体在播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病残体上的病菌就会形成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在植株的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形成初次侵染。当病原菌侵入茎叶后,菌丝在茎叶组织中细胞间生长,在皮下形成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会突破茎叶的表皮,当遇到适宜的湿度和温度,经过1~2d的潜伏,分生孢子就可以萌发再次侵染,使病害蔓延。山药斑纹病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5~32℃,所以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病,以7月中旬到8月中旬发病最重,可以延续到收获前。斑纹病的发病与氮肥施用量有关,氮肥过多时容易发病。

3.防治方法

(1)实行轮作,避免连作。

(2)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初次侵染。

(3)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4)从6月初开始喷洒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50%福美双粉剂500~600倍液,或1:1:200~300倍的波尔多液,隔7~10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十一)根结线虫病

近年来,随着山药栽培面积的扩大,山药根结线虫病的发生蔓延逐渐加重,轻者减产20%~30%,重者减产70%以上,并且商品品质明显下降,严重制约奋斗目标山药生产进一步发展。现将其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症状山药根结线虫病主要为害地下块茎部分,地上部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发病严重

者,地上部表现叶色淡、生长弱、植株繁茂性差。山药地下块茎感染根结线虫病后,在块茎的表皮上产生大小不等的近似馒头形的瘤状物,瘤状物相互愈合、重叠形成更大的瘤状物(俗称大疙瘩),大瘤状物上产生少量粗短的白根。发病部位的皮色比正常皮色明显偏暗,即成黄褐色。其内部组织的颜色无明显变化。在块茎的细根上有小米粒大小的根结存在。

受害部位轻者品质下降,受害严重的部位,除表皮变深褐色外,内部组织变成深褐色腐烂,似朽木,完全失去食用价值,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山药线虫主要分布在0~30cm的土层内,30cm以下的土层发病较小。高燥的沙土地块发病重,连作地发病重。

2.防治措施由于山药块茎根结线虫危害后,产生许多大大小小的瘤状物,以至于撑破地表土壤,形成较大的裂口,与山芋块根膨大后撑破地表土壤的情况相似。又因线虫形体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可观察到,农户不了解、不注意,因此,往往忽视其防治。另外,根结线虫是一种土传病害,化学防治比较困难,且投资较大。目前还没有理想的防治线虫的药剂,因此化学防治只能作为一项辅助措施,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1)植物检疫:在调运山药种时,要严格进行检疫,农户间在借用或购买山药种时应引起重视,不从病区引种,不用带病的山药种,选择健壮无病的山药作为繁殖材料,杜绝人为传播。

(2)合理轮作:有水源的地方实行水旱轮作,改种水稻3~4年后再种蔬菜。或与玉米、棉花进行轮作,能显著地减少土壤中线虫量,是一项简便易行的防治措施。

(3)诱杀防治,降低虫口密度:种植一些易感根结线虫的绿叶速生蔬菜,如小白菜、香菜、生菜、菠菜等,生长期1个月左右即可收获,此时根部布满根结,但对产量影响不大。收获时连根拔起,地上部可食用,将根部带出田外集中销毁,可减少土壤内的线虫量,是一种可行的防治方法。

(4)消除病残体,增施有机肥:将病残体植株带出田外,集中晒干、烧毁或深埋,并铲除田中的杂草如苋菜等,以减少下茬线虫数量。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底肥,保证山药生长过程中良好的水肥供应,使其生长健壮。

(5)种子处理:对作为留种用的山药栽子或山药段,伤口处(即截面)要立即用石灰粉沾一下,从而起到消毒灭菌的作用。接着将预留的山药种在太阳光下晾晒,每天翻动2~3次,以促进伤口愈合,形成愈伤组织,增强种子的抗病性和发芽势。

(6)化学防治:在山药下种之前,每667m2用3%的米乐尔颗粒剂3~5kg,或10%克线磷颗粒剂1.5kg掺细土30kg撒施于种植沟内,用抓钩搂一下,深度10cm左右,与土壤掺

匀,然后进行开沟、下种。

(7)生物防治:用生物农药北农爱福丁乳油防治根结线虫病。其用法是:定植前每667m2用1.8%北农爱福丁乳油450~500ml拌20~25kg细沙土,均匀撒施地表,然后深耕10cm,防治可达90%以上,持效期60d左右,或用绿亨阿维防治。

山药的栽培技术

山药(Dioscorea sp.)又名薯蓣,大薯,薯蓣科,一年生或多年生缠绕性藤本植物。地下块茎富含淀粉、蛋白质等碳水化合物。产量高、营养丰富,既能代粮,又能作菜,可炒食、煮食、糖馏。块茎耐贮藏,可延长供应期,有堵淡补缺的功能。块茎中含副肾皮素,干制入药,为滋补强壮剂,对虚弱、慢性肠炎、糖尿、遗尿、遗精、盗汗、祛痰等病有辅助疗效。

(一)生物学特征特性

山药都用无性繁殖,须根系,发芽后根着生于茎基部,呈水平方向伸展,达1米,主要分布于20厘米~30厘米的土层中。横断面圆形或多棱形,右旋。地下块茎有长圆柱形、圆筒形、纺锤形、掌状或团块状。外皮有红褐、黑褐、紫红等色泽,肉白色,也有淡紫色,表面密生须根。叶先端尖,基部戟状,叶柄长,叶腋发生侧枝或形成气生块茎,称零余子。花单生雌雄异株,穗状花序,花小、白色或黄色。蒴果具3翅,扁卵圆形,栽培中极少结实。 山药性喜高温干燥,块茎 10 C时开始萌动,茎叶生长适温为 25C~28 C,块茎生长适宜的地温为 20 C~24C,叶、蔓遇霜枯死,块茎能耐—15 C的地温。短日照能促进块茎和零余子的形成。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土质肥沃疏松、保水力强,土层深厚的沙质壤土最好。

(二)品种选择

中国栽培的山药是薯蓣属下,两个能形成地下肉质块茎的栽培种。

1.普通山药(D.batata)又名家山药。叶对生、茎圆、无棱翼,叶脉7~9条突出。这类中按块茎形状又可分为三类。扁块种,块茎扁形,似脚掌如江西、湖南、四川、贵州的脚板薯,浙江瑞安的红薯。圆筒种,块茎短圆形或不规则团块状,如黄岩薯药、台湾圆薯。长柱种,块茎长30厘米~100厘米,直径3厘米~10厘米,如江西南城的淮山药,江苏宿迁、郊县、沛县的线山药、牛腿山药、鸡腿山药等。

2.田薯(D.alata)又名大薯,茎具棱翼,叶柄短、叶脉多为7条,块茎甚大,有的重达40公斤以上。按块茎形状也分三类。扁块种,如广东葵薯、福建银杏薯。圆筒种,如台湾白薯、广州早白薯。长柱种,如台湾长白薯、江西广丰的千金薯和牛腿薯等。

(三)播种

1.整地挖沟或打洞 栽培山药以轻松肥沃、土层深厚的沙质壤土为宜,用充分腐熟的面肥撒匀后耕翻。一般栽培山药需深翻,栽培扁块种和圆筒种耕深较浅,耕翻30厘米后按60厘米~100厘米宽作平畦或高畦栽培。长柱种按行距2米~3米距离,挖一深度与山药产品器官长度相等的深沟,一般深60厘米~100厘米、宽33厘米的深沟,挖土时表土与心土分两边堆放,经日晒风化后择晴天填土。填土时先填心土,后填表土,分层踩实。其踩法是两脚贴沟壁踩,中间留一条松土,每次填土不超过10厘米~12厘米。如此分层踩实,直至将沟变成垄,在垄中间一条松土线上插芦苇作标记,等待播种。这种传统的挖山药沟的栽培方法费工、费力。近年江苏沛县种长山药已用打洞栽培代替挖山药沟的栽培方式。打洞栽培是于秋末冬初,经施肥、平整后,在冬闲时按行距70厘米放线,在线上用铁锹挖5厘米~8厘米的浅沟,然后用打洞工具在线内按株距25厘米~30厘米打洞,要求洞壁光滑结实,洞径8厘米左右,深150厘米备用。

2.栽植 江淮流域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栽植,传统的挖山药沟的栽培方法应在做好的山药垄上开沟,沟底与地面平,沟中浇水。若用山药尾子栽植的,应将山药尾子顺沟按同一方向横卧或倾斜插入,并在每一芽头附近插入陈芦苇秆作标记,避免中耕时伤芽和引导新生山药沿秆下伸。在栽植时,山药施肥应与薯块隔开,以免烂薯。

打洞栽培在播种时先用宽20厘米的地膜覆盖洞口,随即把山药种薯上的芽对准洞口,以便新生山药块茎顺利人洞,最后培成宽40厘米、高20厘米的垄,结合培垄,在垄间施肥整平。

(四)田间管理

山药的田间管理工作有浇水、施肥、拔草、铺粪、盖草、支架、理蔓、整枝及控制零余子的产量等工作。

1.水肥管理 山药叶片正反面都有很厚的角质层,所以十分耐旱,在栽植时浇沉沟水后覆土,出苗前可以不再浇水。山药的吸收根系分布浅,发生早,呈水平方向伸展,用锄头中耕易伤根系,多数采用拔草、盖土、盖草的管理方法。山药采用分期追肥的方法,在山药沟的两侧开沟施腐熟的厩肥或饼肥,6月份茎叶生长盛期、7月份块根大量积累养分时各追一次。在施氮肥的同时,施草木炭等磷、钾肥料效果很好。如用黄粪为追肥,宜远离块茎,以免烧坏薯块。山药行距较大,一般都间套速生蔬菜,对速生蔬菜进行肥水管理,往往利及山药,可以节省山药的肥水管理工作。

2.支架、理基、整枝 山药茎长,纤细脆弱,易被风吹断,一般应立支架。山药支架高,其产量也高,通常3米左右。山药多数不整枝,但除去基部2~3个侧枝,能集中养分,增

加块茎产量。同样原理,山药零余子产量过高,也会影响地下块茎的产量,故应及早抹去过多的零余子。

3.病虫害防治 山药病害有炭疽病、线虫病、枯萎病、白涩病、根腐病等,虫害有蛴螬、斜纹夜盗蛾、山药叶蜂等。江淮流域以炭疽病及线虫病较多。

炭疽病的农业防治措施是拔草、松土、雨涝天气及时排出田间积水,防止塌洞。一旦发现有病,其初期可用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的多菌灵胶悬剂800倍液喷雾,7~10天喷一次,共喷2~3次。

线虫病是近年发现山药块茎的一大病害。防治方法除了推广打洞栽培外,应提倡3年以上轮作,播种前将杀虫药剂均匀地撒在10厘米深的种植沟内,一般每亩使用 5%灭克磷颗粒剂 6 000克,或 5%的敌线灵乳油8 000克。

(五)采收留种

一般山药应在茎叶全部枯萎时采收,过早采收产量低,含水量多易折断。如不急于上市,可在地里保存过冬,至迟可延迟到翌年3月中、下旬,萌芽前采收。一般亩(1亩=667平方米)产 1500公斤~3 000公斤。小面积丰产地可达 7 000公斤以上。

山药在江淮流域一般开花不结籽,生产上用无性繁殖材料播种,其方法有三。

1.顶芽繁殖法 长柱种山药茎端有一肉质粗硬、不堪食用的部分,俗称山药尾子,可以用来繁殖。用山药尾子繁殖,一般每块切取60克~80克,栽下后有顶端生长优势、产量较高,但繁殖系数不能提高,即今年栽的面积只能与去年相等。

2.切块繁殖 为了提高繁殖系数,紧接山药尾子的食用部分切块催芽,待长出不定芽后栽植。

3.零余子繁殖法 山药叶腋中长出的气生块茎称零余子,可以用来扩大繁殖。用零余子繁殖花工少、占地小、繁殖系数大,山药不易退化,是生产上不可缺少的繁殖方法。但用零余子繁殖法是用去年收下的零余子,留至今春播种,秋余只能收到13厘米~16厘米长,200克~250克重的小山药,必须在翌年春季再种,前后需三年方能收到产品。

(六)贮藏加工

山药薯块耐寒,必要时可以就地贮存,延迟至次年3月上中旬采收。也可用土窑贮藏,窖中山药与沙土相间层积贮藏,最后覆土呈屋脊形,上盖稻草防止雨水侵入。窖内保持 10 C~15 C,一直可贮存到次年 4~5月。

山药除鲜山药供应市场外,近年也有将鲜山药加工成毛条或光条出口。毛条的制法是将山药浸水、刮皮、硫磺熏蒸、晒干后便制成粗制品毛条。将毛条浸水泡软、撒上淀粉、搓光、

切成16厘米~18厘米的山药条,再撒上淀粉,搓光、晒干便成精制品光条。

山药的贮藏与保鲜

1、山药的堆藏

在仓库的水泥地坪上,用砖砌起高1米左右地埋藏坑,先在坑底铺上厚约10厘米的干细沙,然后将经挑选的摊晒过的山药按次序平放在泥沙上,一层山药一层泥沙,向上堆至离坑口10厘米左右,再用干细沙密封,一般隔一个月左右检查一次,倒动检查时,要轻拿轻放,不要擦伤块茎的表皮,发现病变的应及时剔除,以防蔓延。

2、山药的筐藏

用稻草或麦秆铺垫在消毒过的筐(箱)底和四周。然后,将选好的山药依水平方向逐层堆至八成满,上面用麦秆覆盖至筐(箱)口,再采用骑马式堆放在库房内,高度一般以三只柳条筐或四只板条箱同为宜,为防止地面潮气对块根的影响,堆放时,可在筐(箱)底下垫上砖头或木板,使与地面之间留有10厘米左右的距离。

山药栽培技术

山药又名薯蓣和长芋,属薯蓣科,以其肥大的块根或圆柱状根供食用。块根中含有蛋白质1.5%,碳水化全哦14.4%,并含有我种维生素和胆碱等,营养价值较高。山药为多年生宿根性蔓生植物,喜温暖,不耐寒,块根10℃以上开始发芽,茎叶生长以25℃-28℃为最适,块茎膨大以20℃-24℃最快。我国除东北和西北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山药栽培。现将山药栽培要点介绍如下:

一、土地选择 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松软的沙壤土或壤土田块,要求上下土质一致,如下层有较薄的粘重土层,挖沟时挖去,也可种植。土壤以微酸到中性为宜。山药不能连作,一般应隔3年轮作1次。

二、开沟整地 长根品种按行距1m,在田间挖南北向深沟,沟宽28-30cm,深140cm。挖时将上下层土分别堆放在沟的两侧,沟底20cm的沙土就地挖翻耧碎。经晾晒几天后,先将底层土耧平踩实,再分别填入下层土、上层土,每填20cm耧平踩实1次,要拾净所有瓦砾杂物。为便于开沟,一般都是先隔行开挖,待填平半条沟后,再开挖剩下的半条沟。

三、种块处理 在各植前20-25d选符合所栽品种特征的无病块极上端较硬的根头作种,将其一端断面在消石灰粉中蘸一下,然后放太阳下晒几天,以杀菌和促进发芽。用根头繁殖不能扩大种植面积,若要增加繁殖系数,必须将块根切断繁殖。即选长1m左另,横径2.4-4.5cm的较细块根,切分成15-20cm长的若干小段,并用毛笔记上、下端,然后将每个断面蘸石


相关文章

  • 山药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 [概述]山药为常用中药材,为著名"四大怀药"之一,享誉国内外.本品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能.其品种主要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i Thunb.(北产怀山药)和参薯Dioscorea alataL(南方产)的根茎.前者主要分布于河南温县.武陟 ...

  • 柴山药精加工技术要点
  • 农业书屋 收录于2011-04-26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经过粗加工的柴山药,直径在1cm以上的还能挑出来进行精加工,精加工的技术要点是: 1.洗货:将需要精加工的柴山药倒入水池内冲洗,洗去上面的泥土和灰尘,直到发白为止.捞出来摊到箔上晾晒,直到表面用手摸时感到滑润为止. 2.熏蒸:把晾晒干的柴山药装 ...

  • 山药种植商业计划书
  • 瑞昌山药种植 商 业 计 划 书 目录 一.公司简介 ............................................. 2 二.公司目标 ............................................. 3 三.市场和竞争 ............ ...

  • 山药 根茎类植物介绍 药用价值
  • ∙ 山药 ∙ 薯蓣,通称山药.多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常带紫色,块根圆柱形,叶子对生,卵形或椭圆形,花乳白色,雌雄异株.块根含淀粉和蛋白质,可以吃. 根茎粗,直生,长可达1米.叶互生,至中部以上对生,罕或3枚轮生,叶腋间常生珠芽(零余子),叶片形状多变化,三角状卵形至三角状广卵形,常3浅裂至深裂.花 ...

  • 既食又药话山药
  •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的长河中,药材与食材始终是密不可分,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起到的重要作用.从神农尝百草到东汉<神农本草经>问世,从明代<本草纲目>到现代<中华本草>的编纂,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有些食材长期食用对人体是安全的,同时又具有明确的保健治疗功能作用,经 ...

  • 马铃薯?土豆?洋芋?叫我怎么不爱你!
  • 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英文:potato),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3月份或9月份播种,三个月左右就可以成熟.别称山药蛋.地蛋.洋芋.芋头.土豆等. 土豆的人工栽培地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在我国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陕南地区作 ...

  • 村主任表态发言
  •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现任××街道西李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我村位于长清城南4公里处,现有村民240户、856人,其中党员25人,耕地面积1300亩。xx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我村依托苗木 ...

  • 南方各种蔬菜播种时间参考
  • 1.萝卜:全年均可种,但以秋冬为主,种子发芽适温20-25度,叶片生长适温15-20度,肉质生长适温13-18度.(冬萝卜:8-9月播,10-12月收获:春萝卜:晚秋和初冬播种,翌年2-3月收获:夏秋萝卜:春夏播种,夏秋收获) 2.胡萝卜:种子发芽适温20-25度,在秋季栽培时,可比白萝卜早播10多 ...

  • 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
  • 第二章 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 作者:顺 出自:药用植物资源 浏览/评论:3,496/1 日期:2009年5月2日 09:42 第一节 世界药用植物资源分布概况 由于地域的自然条件.气候类型.植物区系和自然资源的差异,各大洲呈现出各自独特的药用植物分布,其数量和类型都有很大差异.依据不同地区的地域性特点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