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人教七下语文课外古诗词教案

人教七年下册级课外古诗词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词句。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背诵、练习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说,“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指诗歌能引起欣赏者精神的感动与奋发。“观”指诗歌可使人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群”指诗歌可以在社会人群中引起思想交流,相互感染,从而保持社会群体的和谐。“怨”指诗歌可以对不良政治的种种表现表示出否定性的情感态度。)“不学诗,无以言。”会吟诗、会品诗、会做诗,是人的一个重要的人文素养,它可以滋润、提高和升华人的精神气质,使人变得高雅脱俗,因而说的话就不庸俗、不卑劣、不低级趣味。有宋代诗人卢梅坡《雪梅》诗为证: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共同领略我中华诗词之魅力。 二、诗歌分类

叙事诗古体诗文人诗

表达方式体裁律诗 作者 抒情诗近体诗民歌

绝句 三、前五首诗学习 (一)、学习《山中杂诗》 1、作者介绍: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吴均“善描绘山水风光,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 2、内容赏析:

A:黄昏时分,山边暮霭弥漫,竹林中能看到落日的余辉——这是头两句所描写的画面。

不是“山”而特意点出是“山际”,不是“竹”而特意点出是“竹中”。 这别致的观赏角度使画面平添了几分幽谧气氛。

B:在苍茫暮色中,倦飞的鸟儿纷纷归巢,栖息在茅檐下;

山风吹拂,晚云飘浮,仿佛是从窗里飘出。整个画面透出一股飘逸出尘的韵味,展示着诗人闲淡自得的情怀。这句诗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生动而不喧杂,安逸而不沉寂。

3、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闲居山林的隐逸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山居闲适生活的热爱。 4、拓展迁移: ①、“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

②、“鸟向檐上飞,鸟向檐上飞”,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③、视角独到,景物与众不同,你能从吴均的《山中杂诗》中找到这样的句子吗?这样的句子其实不少,在杜甫《绝句四首》中也有,请写出相关句子。 ④写出其他两句描写山水风光的诗句: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 (二)、学习《竹里馆》 1、作者介绍:

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世称“王右丞”。 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2、内容赏析: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就意境而言,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 3、思想感情:

通过写诗人退居辋川的生活情景,表现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也流露出诗人孤独的心境。

4、拓展迁移:

①、景怎样?人怎样?(引诗中意象回答) 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②、月夜竹林的幽静,以 反衬 ;以 反衬 。 (三)、学习《峨眉山月歌》 1、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2、内容赏析:

首句: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二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三句:境中有人,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四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3、思想感情:

描写诗人初离四川时见到的蜀地月夜美景,抒发了对故乡山水的依恋和与友人的深挚情

4、拓展迁移: ①、“影入平羌江水流” ,什么“影”?此句写出什么景象?此句同时暗点什么事? ②、本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③、《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这五个地名分别是什么? (四)、学习《春夜洛城闻笛》 1、作者介绍:见《峨眉山月歌》 2、名句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故园,即是故乡。诗人为施展才华,追求理想,离家赴远,听到这怀乡之曲,不免情怀波动,与吹笛人以及笛音产生共鸣。诗句妙在没有停留在一己之情怀波动上,而是由己及人,推想“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强化肯定的心态的句子,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不能不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 3、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情意绵长的思乡曲,写诗人客居洛阳时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后的心情与感受,表现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一. 4、拓展迁移:

①、阅读《春夜洛城闻笛》一诗,然后回答问题。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明确: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②、古人离别常 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③、本诗抒发什么感情? (五)、学习《逢入京使》 1、作者介绍: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四大唐朝边塞诗人分别是高适、王之涣、王昌龄、岑参。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2、内容赏析:

首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3、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思乡怀亲之情。

4、拓展迁移:

①、诗中的“龙钟”何意?有什么作用?

②、成语“老态龙钟”中的“龙钟”又是什么意思?

③、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可谓“豪华落尽见真淳”。这样的古诗你还读过哪几篇? 四、课堂小结

读诗首要是了解作者,二是熟读成诵,三是品悟感情,四是迁移应用。 五、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前五诗。 六、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前五首诗导入 二、后五首诗学习 (一)、学习《滁州西涧》 1、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2、内容赏析:

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

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3、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同时也蕴含着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4、拓展迁移:

①、写晴景明丽如画,而以 烘托幽静的意境。

②、写雨景用以静衬动手法:暮雨忽来,春潮骤涨,一“ ”字,如见汹涌之势,如闻澎湃之声。而野渡无人,孤舟自横,又于动中显“ ”,喧中见寂。 (二)、学习《江南逢李龟年》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2、内容赏析:

前两句是追忆昔日长安繁华时期的情谊。

后两句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

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3、思想感情:

本诗追忆诗人与李龟年往昔的交往,慨叹历经丧乱之后的重逢。寄寓了诗人无比深切的历史沧桑变迁之感。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尽在字里行间,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4、拓展迁移:

①、这首诗前二句言过去之 ,为下文作了铺垫;后二句写现在之 ,抒发无穷感

慨,

②、景物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世道衰落的感慨。 ③、分析“落花时节”的多层含义。(见“内容赏析”) (三)、学习《送灵澈上人》 1、作者介绍:

刘长卿(大约726~大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唐代著名诗人,写诗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尤其长于写五言诗,自称“五言长城”。官至监察御史。与诗仙李白交厚,有《唐刘随州诗集》传世,其诗五卷入《全唐诗》。 2、内容赏析:

前二句点明歇宿之地及时间; 后二句写归去情景。

有一种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画。(在青青竹林之中有一寺院,远远传来一阵阵晚钟的声音,您戴着斗笠踏着斜阳,一个人向青山深处走去!)这首诗四句都写到了景物,而且对灵澈上人的感情都含在诗的字里行间,都寓于“竹林”“斜阳”“青山”这些景物之中,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 3、思想感情:

这首诗即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灵澈的深挚情谊,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4、拓展迁移:

①、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本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②、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请试着分析。 (四)、学习《约客》 1、作者介绍:

赵师秀(1170~1219年)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 2、内容赏析:

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 3、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的寂寞心情。 4、拓展迁移:

①、屋外绵绵不绝的雨声、蛙声和屋内断断续续的敲棋声互相应和,映衬着主人 的心情。

②、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③、前两句语言上有何特点?请试着分析 (五)、学习《论诗》 1、作者介绍:

赵翼(1727年~1814年1月10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

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三大史学名著。 2、内容赏析:

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

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3、思想感情: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 4、拓展迁移:

①、诗中的“李杜”具体指 、 。 ②、“风骚”在诗中的意思是: ③、就诗的主题看,此诗表现了作者主张 ④、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对古诗有更多的了解,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用王之涣的话来说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后五诗。

教学后记:

七下课外古诗词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发放油印好的练习卷。

二、学生自主完成,师巡回指导。 三、小组讨论,互纠互查。 四、生质疑,师解惑。 附:练习如下 《山中杂诗》

1.诗中描绘山峰环绕,竹林茂盛的美丽幽静之景的诗句: 2.诗中突出表现山中奇趣的诗句:

3.李清照的《如梦令》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情趣,该中同样充满情趣的诗句:

4.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中自然流露诗人的山居之乐和恬淡超然的心境的诗句: 5、请写出古诗中连续两句关于“山”的诗句,并注明出处。 《竹里馆》

1.诗中抒写自己独坐竹丛,独具雅兴的诗句: 2.抒写诗人悠然自得,把明月视为知音的诗句: 3.诗中以动衬静,表现诗人悠然自得情怀的诗句: 4.诗中充满了诗情画意,体现了诗中有画的优美语句: 《峨眉山月歌》

1.抒写峨眉山月色,即写月映清江之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诗句: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现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语短情长,该诗中与此意境相似的诗句: 3.诗中借对航程的描写,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诗句: 4.诗中点明远游时令的句子: 《春夜洛城闻笛》

1.诗中以声传情的诗句:

2.诗中集中抒发闻笛感受的诗句: 《逢入京使》

1.反映诗人面对前路迢迢,不禁回首故乡,却愁思萦怀的诗句:

2.诗中描绘诗人偶遇老友,万分喜悦,并托友人捎信向家人报平安的诗句: 3.诗中借写眼前景色,点明路途遥远的句子:

4.诗人合极具夸张地写自己的思乡情结,暗暗透露想要鸿雁传书想法的诗句: 5.诗中借走马相逢的生活细节描写,蕴含诗人复杂情感的诗句: 《滁州西涧》

1.借描绘优美景物表现诗人恬淡胸襟的诗句:

2.诗中表现诗人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情怀的诗句:

3.与李商隐《晚晴》中“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抒发同样的恬淡之情的诗句: 4.以横卧舟中的撑船人的悠闲,反衬有才人得不到重用的无奈而忧伤情怀的诗句:

5.诗中运用对比手法,表现诗人虽有志改革却无回天之力,思归又不能的两难境地的诗句: 《江南逢李龟年》

1.诗中点明初逢地及听歌频繁,表明杜甫和李龟年早有交情的诗句: 2.诗中描绘二人晚年重逢,彼此飘零异地、感慨万千的诗句: 3.含蓄地将个人的悲欢离合与国家的兴衰融合起来的诗句:

4.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国破家亡之际的深切感慨。该诗中与此相类似的诗句: 《送灵澈上人》

1.描绘竹林寺景致的诗句或描绘竹林寺幽静环境的诗句: 2.描绘灵澈上人披着夕阳的余晖,独自走向远方的诗句: 《约客》

1.诗中让人感受的雨夜诗意般的情致或介绍季节和环境的诗句:

2.诗人一直伴着孤灯,焦急地等待所约的客人,营造出孤灯、夜雨、独坐的清寂氛围的诗句:

3.这首诗中细微的动作、形神兼神,达到与唐代诗人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相同效果的诗句: 《论诗》

1.诗中表现诗人有独特见解,认为在文学上不同朝代都会有不同的人来领导并产生巨大的影响的诗句:

2.诗中与杜甫《戏为六绝》中“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含义相反的诗句:

3.表现诗人敢于创新的精神且具有现实意义,并实现其主张的诗句: 4.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该中与此意境相似的诗句:

教学后记:

答案 :

《山中杂诗》

1、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3、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4、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5、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竹里馆》

1、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2、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3、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4、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峨眉山月歌》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4、峨眉山月半轮秋 《春夜洛城闻笛》

1、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2、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3、故园东望路漫漫 4、双袖龙钟泪不干

5、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滁州西涧》

1、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4、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5、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李龟年》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灵澈上人》

1、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2、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约客》

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2、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3、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论诗》

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相关文章

  • 语文人教版七下[伤仲永]教案之六
  • <第 5 课 伤仲永>教案一.课文特点及意图: < 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一个人有天分不足恃,唯有后天的教育与学 习,才能 让人精益求精,真正成才. 之所以选择本文,是在于文章简练隽永的语言美,生动形象的叙事美和深刻透晰的说理美. 二.教学建议: 目标: 1. ...

  • 语文人教版七下[社戏]教案之九
  • 山东省邹平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十六课<社戏3>教案 新 人教版 教学目标 认识鲁迅笔下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整体感悟能力和词句分析能力.积累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 ...

  • 人教版七下语文期末测试卷及答案2
  • 步步高培训学校八年级语文金题 (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积累及应用 (35分) 1.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3分) A.人迹罕至 来势汹汹 骇人听闻 荒草凄凄 B.回环曲折 历尽心血 锲而不舍 戛然而止 C.一拍即合 提心吊胆 眼花缭乱 相得益彰 D. ...

  • 七下5课"和同为一家"教案[人教版
  • 七下5课"和同为一家"教案 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靺鞨.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 ...

  • 浅谈新课程初中语文古诗词总复习
  • 浅谈新课程初中语文古诗词总复习 工作点滴 2007-11-06 14:46:03 阅读57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九年级古诗词90首,其中课文30首,课外古诗词背诵60首.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二合一的中考迫在眉睫,我们该怎么复习呢? 一. ...

  •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师用书电子教案15说"屏"
  • 12 15说"屏" 课文研讨 这篇文章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着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 第1段是引子,既表现了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又点出屏风的特点:"似隔非隔 ...

  • 人教版地理七下第六章第二节[亚洲的自然环境]公开课教案
  • 三亚市第三中学 2014-2015 学年 公开课教案(政史地科组) 第二学期 6.2 自然环境(第一课时) 三亚市第三中学 课题名称 课 型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陈广仁 6.2 自然环境(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我们的亚洲第二节自然环境) 新授课 三亚市第三中学七年级 5 班 2015 ...

  • 高中语文备课大师
  • 人教版必修一备课室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语文必修一全册免-08-07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免费版教案全-03-11 人教版必修一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08-07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要点讲-08-07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导学创-08-07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二辅导ppt课-08-07 ...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春晓村居教案综合课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春晓村居教案综合课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认识生字"醉"和书写"声.处".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挂图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