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探索与思考

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探索与思考
XX市教育局局长 XXX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教育工作要找准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

  一、充分认识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重要作用

  建设新农村,教育必先行。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严重地制约了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走上健康文明的发展道路,必须突破目前农村教育严重不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瓶颈,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建设新农村,呼唤新农民。建设新农村,需要经济、文化作支撑,最终要靠人才、教育作支撑。当今农村发展的推动力量已经不仅仅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的决定因素已经不单单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因此,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我们要按照“农民知识化、知识技能化、技能实用化”的要求,大面积提高广大农民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增强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谐创业能力,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教育包括农村学校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与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等)。农村教育既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农村教育存在教育结构不合理、办学模式单一、办学条件落后、师资队伍薄弱、教学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把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明确新的任务要求,理顺新的发展思路,制定新的发展措施,切实解决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诸多问题,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办学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

  二、我市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我市教育系统坚持“服务三农、促进就业、共建小康”的思路,配合农村综合改革,在推进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大力实施“2112”教育富民工程。20xx年,我市正式启动了“2112”教育富民工程,即每个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每年引进推广2个以上先进农科项目,建立1处以上试验示范基地,平均每村扶持1个以上示范户,培训农村劳动力达到20%以上。目前,全市实施“2112”教育富民工程的乡镇已达70%左右,共引进各类先进农科项目337个,建立试验示范基地265处,扶持科技示范户2397户,每年开展农民文化技术培训40万人次以上,打造出了绵竹市武都镇、罗江县蟠龙镇等一大批“2112”教育富民先进典型,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20XX年2月,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会议暨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的代表参观后给予了高度评价,教育部要求全国各地学习推广XX经验。

  (二)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XX年初,我市被列入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项目首批试点地区。两年来,县(市、区)政府投入项目配套资金849万元,投入552.6万元用于学校添置配套设施。目前,6个县(市、区)的1077所学校实施了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建成光盘播放点1223个,卫星收视点423个,计算机网络教室133个,今年3月经省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验收组验收,全部合格,我市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了远程教育全覆盖。在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同时,我市试点地区及项目学校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相关资源,积极开展农民文化和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和卫生科普知识宣传,促进当地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发挥了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的社会服务功能。今年4月,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工作会在XX召开,我市的经验受到与会领导和代表的高度评价。

  (三)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我市“十五”期间共投入各类排危资金2.36亿元,其中市县两级政府财政投入1.19亿元,排除危房45.8万平方米,其中D级29.79万平方米,普教学校占地面积由20XX年796.3万平方米增加到20XX年的825.3万平方米;投入资金2.44亿元,改造市区学校15所,新增校舍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同时,按照“合理布局、适当集中、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原则,结合中小学危房改造,对学校布局结构进行调整,撤并农村办学点校,小学由20xx年的1470所调减到685所,普通高中减少到29所,职中由48所减少到25所。今年,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改革,计划再撤并乡镇初中35所、小学112所,其中村小103所。

  (四)大力支持丘陵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我们坚持把国家、省争取的项目、经费和市政府设立的农村教育专项资金坚持主要用于丘陵地区教育发展。旌阳、绵竹、广汉、什邡、XX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市级有关部门通过捐建希望学校、结对帮扶等形式,积极支持中江、罗江等丘陵地区教育发展。从20XX年起,旌阳、绵竹、广汉、什邡和市直属学校每年选派200名骨干教师到中江支教,组织城市骨干教师送教下乡,缩小地区间教育水平的差异。市教育局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的师培经费支持,用好本级培训经费,从今年起,启动了培训100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计划,培养一批业务尖子。坚持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共发展”活动,充分利用城市和农村教育的优势和差异,实行“师生互派、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城乡互动、学校相融、共同发展”,促进城市教育资源向丘陵地区辐射。

  (五)大力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20XX年,全市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对35571名贫困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14157名贫困生免除杂费,对4462名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补助了生活费。资助贫困中小学生1900名,发放资助金39.6万元;首批资助职中贫困生300名,发放资助金6万元。继续实施“栋梁工程”,帮助被大学正式录取的1675名贫困新生顺利入学,发放资助金240余万元。完成帮扶计划生育户313户,全市计划生育特困家庭独生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减免(含帮扶金)共27.86万元。对4300多名进城就业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按居住区域划定就学学校,与城市学生同等对待,免收借读费。20XX年,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级财政将投入农村义务教育运转经费达1.18亿元。今年春季,共有35843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了免学杂费,补助资金3789.95万元;对36339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了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资金261.71万元;对9436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实施了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补助生活费,补助金额135.17万元。

  (六)大力加强“留守学生”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市外出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特别是地处丘陵的中江县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达到30多万。外出务工者中以青壮年居多,其子女大多数正处于小学和初中阶段,他们中的大多数只好在家乡读书,成为“留守学生”。去年底,我市农村“留守学生”近10万名,其中中江县近8万名,占该县在校学生总数的40%。为加强“留守学生”教育,各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立了“家长代管”队伍,建立帮扶帮教机制;建立“留守学生”入学、升学指导、寄宿优先等制度;与司法、公安及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强化社会治安及校园周遍环境治理,为“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与乡镇和村组等农村基层组织联系,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监护和校外教育体系,加强外出父母与“留守学生”的联系;在危房改造等乡镇中小学建设中,充分考虑农村学生逐步增加的寄宿要求,增加农村寄宿制学校,让“留守学生”尽量能住宿学校。

  三、探索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

  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仍然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有所作为,促进农村教育发展上新的台阶。

  (一)全面开展农村教育振兴行动。我市计划用5年时间,使全市农村教育基本达到现有城市教育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振兴农村教育,要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加大扶持、以城带乡的方针,以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为重点,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努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发展均衡、设施先进、管理良好、质量一流的农村教育体系。要加快农村中小学建设,全面实现“一无五有”,即:无D级危房,有必要的教学用房,有足够的教学设备,有规范的活动场地,有合格的师资队伍,有基本的经费保障。

  (二)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部署,我市今年已经全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目前情况看,整个改革进展顺利,受到广大农村家长、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是,由于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目前保障标准较低,学校总的经费比改革前减少,教职工的收入受到一定影响,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对农村义务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认真深入调研,积极为政府出谋划策,为学校排忧解难。

  (三)全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大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满足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每个县(市、区)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县级职教中心,同时要建立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创造条件办好一批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2112”教育富民工程。农村职业教育要瞄准农村产业发展和劳务市场的需要,适时调整专业和教学内容,努力培养用得着、留得住、输得出的农村实用人才。

  (四)认真抓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农村教师队伍是农村人才队伍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要切实加强农村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依法执行教师资格制度,对农村中小学实行动态管理编制、定期核定编制、及时补充缺编。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学校任教,特别要妥善解决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师资问题。要建立健全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和到农村挂职任教服务期限制度。要加大农村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力度,加快农村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五)加大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目前农村一部分学生因贫失学、因贫辍学的情况十分突出。要认真落实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学杂费及对贫困家庭学生免教科书费、贫困家庭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的政策;继续采取举办“宏志班”、实施“栋梁工程”等措施,保证每个贫困家庭子女都有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及时解决农村“留守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与所在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逐步建立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长效机制。


相关文章

  • 磁县职称论文发表-发挥企业党组织作用服务保障引领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磁县职称论文发表-发挥|企业|党组织|作用|服务|保障|引领论文选题题目 磁县职称论文发表-以下是发挥|企业|党组织|作用|服务|保障|引领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 ...

  • XX区建立农村培训长效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及思考
  • 整合现有资源 创新培训机制 培育新型农民 -XX区建立农村培训长效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及思考   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XX区近年来认真开展“城乡联谊、三级联创”活动,扎实把“五村两规范”建设、“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入良性发展轨道。通过整合协农部门的优势资源,建 ...

  • 柳江县建设党员科技培训基地的思考
  • 柳江县农村党员科技培训基地 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 柳江县下辖12个乡镇,总人口53.13万,共有127个村级党组织,农村党员9375人,占全县党员总数的62.5%.2005年,柳江县结合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

  • 关于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   本文提要:   △****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提高都市农业的能级;推进建设现代农村,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面貌;着力培育现代农民,变传统农民为新市民和新农民。   △****新郊区建设过程中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如何实现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 ...

  • 对加强农村党员学习教育的思考
  •   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对象主要在农村。如何针对农村实际,加强对农村党员的学习教育,逐渐探索农村党员学习教育的长效机制,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农村党员学习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武隆是某省市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六个试点区县之一,教育活动启动前,县委组织力量对农村党员的情况 ...

  • 农村青年成长成才平台建设思考
  • 农村青年成长成才平台建设思考 松江区新浜镇团委 发表时间:2010-04-12 内容摘要: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农村青年在自身价值实现方面得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与多样性.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农村相比较城市而言在生存环境.基础设施以及发展现状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距, ...

  • 新形势下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 新形势下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村级班子处于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加强村级班子队伍建设是当前农村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高素质的村级领导班子队伍是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 ...

  • 对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
  •   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对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和带头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对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这就需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 ...

  • 党建年度述职考评讲话
  • 同志们: 听了大家的述职报告,真切地感受到大家一年来在基层组工岗位上所付出的辛劳。20*年,大家工作的任务是繁重的,服务中心、服务发展、服务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工作千头万绪,担子重、压力大,全体同志任劳任怨、敬业奉献、令人敬佩。一年来,大家工作的业绩也是显著的,收获多多,可圈可点。在这里,我代表部长室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