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北京各区一摸阅读试题及答案

海淀语文阅读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运用地图、指南针等进行导航。那么,在没有这些工具的情况下,人的大脑又是如何“导航”的呢?经过多年研究,科学家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1970年,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大鼠做实验,在大鼠的大脑海马区发现了位臵细胞。他们把电极记录器安臵在大鼠的海马区,然后让大鼠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自由活动。他们发现,当大鼠活动到房间的特定位臵,特定的位臵细胞就会兴奋。这好像给予了每个位臵一个记忆,这样大脑就记住了曾经到过哪些地方。有趣的是,当把这只大鼠放到另外一个房间,它会自动地将新房间的“地图”重新绘制一遍。这样,相对有限的大脑皮层细胞就可以记住不断出现的新鲜环境了。科学家通过功能核磁共振成像仪对人的脑部进行扫描研究,证明人脑的海马区同样存在着“位臵细胞”。

研究人员对这个发现十分欣喜,但他们也意识到:除位臵细胞外,大脑海马区必然还存在着起其他作用的“导航细胞”。

到了1980年,纽约大学的科学家终于发现了期待中的另一种导航细胞:头部方向细胞。这些细胞能够辨别头部朝对的方向,比如当头部朝向北方的时候,一组细胞会兴奋;而头部转向南方时,另一组细胞兴奋。方向细胞并不是利用磁场也不是通过单纯的外界刺激输入来感受方向的,而是通过前庭系统来实现其功能。这个系统能够负责身体的平衡,综合眼睛、关节和内耳的信息,方向细胞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系统来产生特定兴奋的。

但是,只有位臵定位和方向感知还是不够的。如果在两个地点之间有多条路线,大脑是如何选择的呢?这就需要后来发现的第三种“导航细胞”——网格细胞。

直到2004年,网格细胞才被亚利桑那州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他们把大鼠放在一个比普通实验房间大一倍的实验室内,成功地发现了网格细胞独特的兴奋方式——正三角形网格兴奋。兴奋的细胞呈正三角形分布,其作用类似于地图中经线和纬线划出的正方形格子,将环境的位臵标记到大脑中。

那么,这样的网格型兴奋是如何帮助我们找到方向的呢?简单来说,网格细胞的作用就是通过类似经、纬线的网格模型,建立坐标系,让所有的位臵信息都可以坐标化,并告知我们已经行进了多远。虽然网格细胞可以给所有信息一个坐标,但是将这些信息长期保存还需要大脑海马区记忆储存功能的配合。

这些“导航细胞”各司其职,又紧密协作,共同构建了大脑的导航体系,为人类实现自我导航奠定了坚实基础。

(取材于《光明日报》,有删改)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人类大脑中起导航作用的位置细胞、头部方向细胞和网格细胞都存在于海马区中。

B .大鼠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其位置细胞会自动绘制新的地图来替换脑中原有的地图。

C .前庭系统因具有平衡身体,综合眼睛、关节和内耳信息的功能,所以能确定方向。

D .在两个地点之间有多条线路的情况下,人们只依靠网格细胞就可以实现准确导航。

15.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我们的大脑为什么能够认路。(5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黑白苏州

①许多年以来,古老与风雅便是我梦幻中的苏州。走进这座古城,仅仅是走马观花式地阅读,就发现苏州果然很老,枫桥、寒山寺、胥门„„它们附丽的故事一个比一个古老;苏州果然很雅,小桥、流水、园林„„其中散淡的韵致一处比一处风流。岁月深处,苏州是一片家园厚土;折身之间,苏州是一抹秀色青青。

②然而,最触动我心灵的,却并不是这些早已为人稔熟的文化元素,而是这座古城蔚为大观的黑白文化——成片成片黑瓦白墙的民居,一匾一匾黑底白字的招牌。那几天,我往返于与之相邻的几座城市,惊奇地发现,一出苏州境域,就没有了这种黑白鲜明的城市色彩。显然,“黑白”只属于苏州。

③黑白苏州!这就是我行走中体味到的苏州本色。不管岁月如何流转,世事如何变迁,苏州,撷取着城市历史与人文精粹,借助建筑和招牌,以“黑白”之文化创意,构筑出了风姿绰约的形象外观,令苏州的灵魂在黑白分明的时空中轻舞飞扬。纵然历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这种黑白风格的城市色彩也丝毫没有淡化,抑或变形。

④其实,苏州给人的最初印象本是柔美的———吴侬软语、垂堤杨柳、丝绸苏绣、茶肆评弹„„这个历史文化名城,2500年来承载了太多的春花秋月,孕育了太多的文采风流。一代代美丽的苏州女儿家长成嫁人,小桥、流水旁的人家里,吴侬软语呢喃至今。一代代倜傥风雅的苏州才子吟风写月,一展情怀——陆机、张旭、范仲淹、唐伯虎、金圣叹„„哪一个不是用字或画或文在浇灌、养育苏州的柔美。在每一个游人的眼里,苏州就是那柔柔的《茉莉花》民歌,就是那悠悠的寒山寺钟声„„

⑤然而,苏州骨子里却是刚烈的。这种刚烈最鲜明地体现在苏州人身上。最好的事例是苏州开城祖伍子胥,他曾交待,自己死后要悬头城门,要眼睁睁看着复仇的越国军队踏入吴国。相传,在越国军队走近城门时,伍子胥那双未合上的双眼竟然喷出血光,令越军不得不绕行别的城门入城。后人赞曰: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日东流生白波。金圣叹,也是一位刚烈志士。史载他奇才横溢,生性不羁。大明亡灭,普天之下,唯有金圣叹敢于发出呐喊,敢于放声痛哭,终以“大不敬罪”而被杀,是为著名的苏州“哭庙案”。明代,苏州织工大暴动更是威震朝野,“柔婉的苏州人这次是提着脑袋、踏着血泊冲击”京城的腐败统治,这次暴动的声响长久回荡在历史的天空。无疑,这些人物和事件,为苏州竖立起一座座历史丰碑,苏州大地耸立起一个个大写的“人”。

⑥在许多人心中,苏州的黑白仅仅是旧照片上的视觉色彩,仅仅是城市古老的简单诠释,他们全然不理会这座古城积淀深厚的文化内蕴,更不用心体验它于黑白色彩中坚守的文化骨骼有多沉重。然而,你往枫桥去,你会发现枫桥乃至苏州的所有拱桥,无不是用棱角分明的石块在构筑圆拱;你往拙政园去,你会发现拙政园乃至苏州所有园林中的点睛之物———太湖石,无不是形丑而质硬;你往绣房去,你会发现每一块锦绣图案,无不是钢针彩线在穿梭;你往剑池去,你会发现刚性的剑与柔情的水竟协和如斯——一池清水深藏宝剑三千„„

⑦柔美与刚烈,就这样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它们不也正是对苏州黑白色彩的精神内涵的另一种呈现吗?

⑧黑白,难道不是苏州真正的魂灵吗?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 .文章第①段写作者走进梦幻中的苏州古城,观赏它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感受它的古老与

风雅,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B .作者认为,苏州拥有蔚为大观的黑白文化,黑瓦白墙的民居,黑底白字的招牌,优美的

苏州园林都是黑白文化的元素。

C .文章第⑥段写苏州拱桥的石块、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写绣房和剑池,目的是说明苏州

文化真正的特点是刚硬。

D .文中写了苏州与周边几座城市的不同,写了苏州的表象与内在精神,鲜明地突出了经久

不变的“苏州本色”。

E .作者借助对苏州建筑景观、历史事件、民俗风情的叙述描写,揭示了这座古城的文化内

涵,寄寓了深沉的理性思考。

17.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1)作者说“苏州大地耸立起一个个大写的‘人’”,请根据第⑤段的内容,概括这“大

写的人”具有怎样的刚烈品格。(3分)

(2)文章以“黑白,难道不是苏州真正的魂灵吗?”这句话作结,好在哪里?(4分)

18.从全文看,题目“黑白苏州”有哪些含义?(4分)

19.读了本文,你体会到了苏州怎样的城市精神?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城市精神”的理解

和感悟。(不少于200字)(10分)

海淀答案: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4.A (3分)

15.(5分)因为人脑中的“位置细胞”帮助我们绘制所处地点的地图,记住所处位置;“头

部方向细胞”告诉我们前进的方向;而“网格细胞”则让所有的位置信息坐标化,并计算行进的距离。三种细胞有效协作,共同构建了大脑的导航体系。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16.(4分)A C

17. (1)(3分)答案要点:忠贞不屈(爱国忠君),不畏强权,敢于抗争。(每点1分)

(2)(4分)答案要点:①点明主旨(1分);照应题目(1分);②用反问,强调作

者的观点并引发读者思考。(2分)。

18.(4分)答案要点:

①苏州的民居建筑、店铺招牌等色彩是黑白色。(1分)

②“黑白苏州”蕴含着苏州城独特的历史传承。(1分)

③“黑白苏州”蕴含着苏州的文化内涵,是苏州外在的柔美与内在的刚烈的和谐统一。

(2分)

19.(10分)能谈出苏州的城市精神,如刚柔相济、坚守文化骨骼等,3分;能联系实际谈

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4分;语言通顺,3分。

西城语文阅读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蹴鞠,“蹴”是踢的意思,“鞠”是用兽皮做的球。对蹴鞠记录的最早文献典籍是《战国策》,它描述了23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都城临淄流行的蹴鞠活动。

西汉时期,蹴鞠不仅是底层民众的娱乐活动,也为贵族阶层所喜爱,就连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非常喜欢蹴鞠运动。西汉时期的军队,经常以蹴鞠活动来演练排兵布阵、训练士兵体格,将其作为“治国习武”之道。班固也曾把《蹴鞠二十五篇》列为兵书,认为应属军事训练的兵技之类,可惜后来这本书失传了。

到唐宋时期,无论是朝廷宴乐还是民间消闲,到处都可以看到蹴鞠的身影。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这就说明蹴鞠活动在当时的普遍。在《水浒传》中,施耐庵写高俅因球技高超而受宋徽宗赏识,最后甚至于被提拔当了太尉。

历史地看,蹴鞠运动的兴衰,是与统治者的喜好提倡与否密切相关。元灭宋后,马背上的蒙古族出于生活习惯,对汉族许多娱乐游戏不适应,也不提倡。蹴鞠运动开始从官办转移到民间,并逐渐丧失军事意义而成为纯娱乐性的民间活动。再到后来,蹴鞠与歌舞淫乐联系在一起。据记载,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每领军出征,“不问军事,辄携樗蒲(麻将、牌九类)、蹴鞠”,渐渐失去相对于朱元璋的军事优势。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联系自身经历和宋朝灭亡的教训,认为鞠客不事产业,唯以娱人获利,把蹴鞠归为赌博之类,认为是颓废堕落、不思进取的象征。称帝以后,严禁军人蹴鞠。清朝入关后,将禁鞠政策扩大到民间,顺治、乾隆二帝都曾明令禁止蹴鞠活动。民间的蹴鞠活动因此受到极大限制,在我国发展了两千多年的蹴鞠活动逐渐衰微并最后消亡。

然而想不到的是,蹴鞠在世界其他地区得到光大。隋唐时期,蹴鞠运动经丝绸之路传入大食(今伊朗、波斯湾地区),再传欧洲,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最终形成现代足球运动。长期以来,西方人不承认中国古代的蹴鞠运动是现代足球的前身,主要理由是近现代200多年中国没有人会蹴鞠。2004年初,经专家、学者考证,中国古代的蹴鞠是足球运动的雏形这一结论才为国际足联所确认。2004年7月15日,时任国际足联主席的布拉特先生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上向世界正式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

(取材于《蹴鞠——世界最古老的足球》)

14.下列理解或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战国策》中有春秋时各地流行蹴鞠的描述,蹴鞠因此而被确认为现代足球的前身。

B .元代成为中国古代蹴鞠运动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与元统治者的某些民族习惯有关。

C .清代统治者承袭朱元璋全面禁止蹴鞠的政策,这直接导致蹴鞠运动最终走向消亡。

D .2004年以前,西方人不承认现代足球运动起源于中国,因为在中国没有人会蹴鞠。

15.依据原文内容,西汉及唐宋时期开展的蹴鞠活动有哪些共同之处?请分条概括。(5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 ~ 19题。

我的秦腔记忆

在瓦沟里的残雪尚未融尽的古戏楼前,拥集着几乎一律黑色棉袄棉裤的老年壮年和青年男人,还有如我一样不知子丑寅卯的男孩;伏天的戏台前,一片或新或旧的草帽遮挡着灼人的阳光,却遮不住一条条淌着汗的紫黑色裸膀,汗腥味儿和旱烟味儿弥漫到村巷里。

我已记不得从几岁开始跟父亲去看戏,却记着一个细节。在人头攒动的戏台下,父亲把我架在他的肩上,还从这个肩头换到那个肩头,让我看那些我弄不清人物关系也听不懂唱词的古装戏。我在这里接受的音乐熏陶,是震天轰响的大铜锣和酥脆的小铜锣截然迥异的响声,是间接许久才响一声的沉闷的鼓声,更有作为乐团指挥角色的扁鼓密不透风干散利爽的敲击声。起初,我似乎对这些敲击类和弦乐类的乐器音响没有感觉,跟着父亲看戏不过是逛热闹。

直到有一次,我跟父亲走到白鹿原顶,听到远处树丛笼罩着的那个村子传来大铜锣和小铜锣的声音,还有板胡和梆子以及扁鼓相间相错的声响,竟然一阵心跳,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一种渴盼锣鼓梆子扁鼓板胡二胡交织的旋律冲击的欲望潮起了。自然还有唱腔,花脸和黑脸那种能传到二里外的吼唱,曾经震得我捂住耳朵,这时也有接受的颇为急切的需要了;白须老生的苍凉和黑须须生的激昂悲壮,在我太浅的阅世情感上铭刻下音符;小生和花旦的洋溢着阳光和花香的唱腔,是我最容易发生共鸣的妙音;还有丑角里的丑汉和丑婆婆,把关中话里最逗人的语言作最恰当的表述,从出台到退场都被满场子的哄笑迎来送走„„我后来才意识到,大约就从那一回的那一刻起,秦腔旋律在我并不特殊敏感的乐感神经里,铸成终生难以改易更难替代的戏曲欣赏倾向。

“文革”结束后,被禁演多年的古装戏重新上演了。各种看戏的人到傍晚时拥满了道路。到处都能听到这样一句痛快的观感:“这才是戏! ”更有幽默表述的感慨:“秦腔到底又姓秦了! ”这种痛快的感慨发自一个地域性群体的心怀。“文革”禁绝所有传统剧目的同时,只推广10个京剧“样板戏”,关中的专业剧团和乡村的业余演出班子,把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演出。我看过,却总觉得不过瘾,多了点什么又缺失了点什么——腔调是秦腔的,但内容却与秦人生活无关。于是,就有了“秦腔不姓秦了”的调侃。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买回来一厚摞秦腔名家演出的录音带,不仅我把老艺术家的拿手好戏听了个够,我村子里的老少乡党也都过足了戏瘾。在写作《白鹿原》的四年间,写累了需要歇一会儿,我便端着茶杯坐到小院里,打开录音机听一段两段。久而久之,连我家东隔壁小卖部的掌柜老太婆都听上了戏瘾,某一天该当放录音机的时候,也许我一时写得兴起忘了时间,老太太隔墙大呼小叫我的名字,问我“今日咋还不放戏?”我便收住笔,赶紧打开录音机。老太太哈哈笑着说她的耳朵每天到这个时候就痒痒了,非听戏不行了„„在诸多评说包括批评《白鹿原》的文章里,不止一位评家说到《白鹿原》的语言,似可感受到一缕秦腔弦音。如果这话不是调侃,是真实感受,却是我听秦腔之时完全没有预料得到的潜效能。

我在久居的日渐繁荣的城市里,有时在梦境,有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眼前会幻化出旧时储存的一幅图景,在刚刚割罢麦子的麦茬地里,一个光着膀子握着鞭子扶着犁把儿吆牛

翻耕土地的关中汉子,尽着嗓门儿吼着秦腔,那声响融进刚刚翻耕过的湿土,也融进正待翻耕的被太阳晒得亮闪闪的麦茬子,融进台田边沿坡坎上荆棘杂草丛中,也融进已搭着原顶的太阳的霞光里。还有一幅幻象,一个坐在车辕上赶着骡马往城里送菜的车把式,旁若无人地唱着戏,嗓门儿一会儿高了,一会儿低了,甚至拉起很难掌握的“彩腔”,在乡村大道上朝城市一路唱过去„„ 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

(取材自陈忠实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文章第一段写到村里人看戏的不同场景,说明了不管季节如何变化,秦地百姓看戏

的热情都不会减退。

B .在父亲的点拨下,最初对秦腔音乐没有感觉的作者逐渐找到欣赏门径,进而形成自

己的戏曲欣赏倾向。

C .作者认为,把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后,多了一些安静少了点热闹,因此

让人觉得不够过瘾。

D .文中写对秦腔名家演出录音的欣赏,表现了作者对秦腔的迷恋,也反映出作者与秦

地百姓的真挚情意。

E .作者创作长篇小说《白鹿原》的灵感,由欣赏秦腔名家录音而激发,因此评论普遍

反映其中有秦腔风韵。

17.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1)文章第三段详尽描述了秦腔的音乐、唱腔、语言,有什么作用?(3分)

(2)如何理解文章第四段中“秦腔到底又姓秦了”这句话的含意?(4分)

18.文章第六段描述了作者幻化出的两个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的思想感情?(4分)

19.文章结尾说“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结合全文内容,联系你的生活积

累和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或感悟。不少于200字。(10分)

西城答案

四、(8分)

14.(3分)B (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A 项中的内容,“春秋时各地流行蹴鞠”不同

于原文“春秋时期齐国都城临淄流行蹴鞠”;而且,这一描述不是蹴鞠最终被确认为现代足球前身的唯一原因。C 项中的内容,原文只是说朱元璋“严禁军人蹴鞠”,并进一步说清朝“将禁鞠政策扩大到民间”,可见朱元璋禁鞠并非“全面”。D 项中的内容,“在中国没有人会蹴鞠”明显异于原文“近现代200多年中国没有人会蹴鞠”)

15.(5分)(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

要点:①蹴鞠运动不仅在民间流行,也得到统治阶层的喜爱和提倡(或:蹴鞠运动

在社会各阶层中广泛流行);②政府组织蹴鞠运动(或:蹴鞠运动有官办的);③开展蹴鞠运动不仅出于娱乐的目的,还有军事价值。

要点①、要点③,各2分;要点②,1分。意思对即可。

五、(25分)

16.(4分)A D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综合理解。B 项中,“父亲的点拨”于文无据;C 项中

“多了一些安静少了点热闹”是对原文的曲解;E 项中,作者创作长篇小说《白鹿原》的灵感,并非“由欣赏秦腔名家录音而激发”,另也并非“评论普遍反映”,而是有“不止一位评家说到”)

评分标准:答对一项,2分;两项都对,4分。超出两项,以前两项为准。

17.(1)(3分)(本小题综合考查对作者思想观点的理解和对文本思路的梳理)

要点一:使读者直观感受秦腔的艺术特点。

要点二:形象表达了作者初听秦腔时的感受。

要点三:说明秦腔对作者欣赏倾向的深刻影响。

要点四:照应上文写出自己从看热闹到喜爱秦腔的变化过程。

要点五:为下文写秦腔对自己的艺术创作影响作铺垫。

评分标准:五个要点答出三个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4分)(本小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①“文革”中内容与秦人生活相去甚远的秦腔,让人觉得“秦腔不姓秦”;“秦腔到底又姓秦了”形象地传递了人们对秦腔恢复与秦人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的联系而感到的由衷喜悦;②表现出秦腔与秦人生活的密不可分,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回归生活的赞美之情。

要点①要点②各2分。意思对即可。

18.(4分)(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

①作者首先通过这两个幻景,形象地表现了秦腔带给秦人秦地的幸福愉悦。②表达

出作者对秦腔秦人以及秦地的真挚热爱。

要点①要点②各2分。意思对即可。

19.(10分)(本题考查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

评分标准:正确理解“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2分;提出明确合

理的观点或认识,2分;围绕观点或认识作分析,4分;语言表达,2分。

示例:“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是说黄土、秦人孕育了秦腔,以黄

土、秦人为源,秦腔的生命力经久不衰。本文写“文革”中“秦腔不姓秦了”,就是针对秦腔脱离了秦人生活而言的。文章还写到,饱含秦人生活性情与文化情感的秦腔渗透到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又形成了《白鹿原》这样的新的文化结晶。秦腔与黄土、秦人关系的本质,便是艺术源于生活,艺术乃民族文化的结晶。无论是鲁迅笔下阿Q 永恒的魅力,还是余光中所说“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都表明一个道理:忠于生活,忠于民族文化,艺术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东城语文阅读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①动物行为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类社会中的很多民俗文化元素,在某些灵长类动物中也有。比如非洲平原的狗头狒狒,它们的群体性和人类社会差不多,都是以家族为单位,有领袖,也有妻妾。原始社会人类选择妻妾和争领袖所使用的方法,跟狒狒没有什么区别。

②当科技发展到今天这样的高度时,人类越来越知道自己其实是平庸的动物。那么,人类最了不起的是什么呢?人类认识了天地宇宙,万事万物,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与生活习惯中,产生了种种战胜灾害的愿望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是把这些用口头语言记下来彼此进行交流,世世代代传承。因而有了古代那么多的神话、传说、故事,后来又创造了很多的娱神娱人的歌舞、音乐、戏曲。文化以这样的方式被创造岀来。人类最早的生活方式就是民俗,就是最早的文化。

③民俗文化和我们今天的现代文化具有同样的一种性质,都是附着在生活上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日,信仰娱乐等等,都是文化。现代文化都是建立在民俗文化的根基上,民俗文化的产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原始社会生活条件非常险恶艰苦,人类不得不崇拜远比自身强大的事物。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光明;傍晚它从西边落下,留下一片阴冷和黑暗,这时人们知道了它的珍贵,企盼它明天再来,所以第二天早晨太阳出来的时候,人们才跪下来迎接它,于是就产生了崇拜和信仰。现在某些原始部落还在举行早迎日、晚送日的仪式。早年,鄂伦春族在猎熊的时候,要举行祭祀熊神的仪式。取下熊头,扒下熊皮,摆放在凳子上表示供奉熊神,全体跪下,由首领致祈祷词,向熊神表示和解、谢罪。人类最为本质的本性在这里都表现出来。我们不能说他们愚昧,这是在当时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必然产生的信仰文化。

④民俗文化是在各个民族群体的民众中自然、自在、自发产生的约定俗成而又习以为常的文化。它的创造者、享有者、维护者和传承者是祖祖辈辈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它不是广大民众生活的外在文化,而是民众日常生活本身。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内容极其丰富深厚,形式异常多样,为我们现代人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进而为全人类所共享。

(取材于乌丙安《中国民俗文化的根基及其深刻

影响》)

14.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以狗头狒狒为代表的灵长类动物的某些生活习性具有人类社会中的民俗文化元素。

B .人类在创造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故事的同时,还创造了很多歌舞、音乐、戏曲。

C .某些原始部落崇拜太阳、鄂伦春族供奉熊神的仪式都是人类信仰文化的具体表现。

D .民俗文化经过一代代平民百姓的创造、维护和传承,最终融入了民众日常生活本身。

15. 阅读第②、③段,简要概括民俗文化是如何产生的。(5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

苍茫云海中秋月

①那一轮月亮果然是越来越圆了,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至此宣告结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随之,将面对暮秋的肃杀和寒冬的凛冽。

②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月亮的变化都十分敏感,而这敏感又渐渐培养了独特的心理,这心理是细的、柔的、感伤的、内敛的。中国人选择了这一天像蚕吐丝一样,把轻易不肯吐露的心思拉得很长很长——“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轻轻一问,看似漫不经心,却一下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一下就追问到了人类的源头。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些,他意识到自己生命的短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也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他甚至想纵身而起,“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些唐代的中国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到了这么远、这么深,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这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③因此,中秋这个节日的诞生便顺情合理。“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世界哪里还有如此凝聚人心的节日呢?约定俗成,中秋节不能放鞭炮,中秋节放鞭炮是煞风景。那一轮月亮在白莲花似的云朵里穿行,云动疑是月在行,云破月来花弄。可以有一丝风的清凉,但风不能大。恰恰是中秋这一天,很少有月黑风高夜,这也是天意独怜人间燥热,降下这一片清凉和圆满。最好有三五良朋,一石桌,几藤椅,一壶老酒,一碟花生米,一罐凤尾鱼,一盘大闸蟹,再加上一些果品。不求醉饱,但营情调,故万万不可端上来一大盘手抓羊肉,煞了风景。

④那一轮月亮确实是越来越圆了。因其圆满,反而倒惹出伤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感怀;“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伤感;“月出惊山鸟”是静谧;“露似珍珠月似弓”是巧喻;只有李白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毫无伤感之意,有万里横空出世的气魄!但是不管怎么说,一本唐诗,处处见月,虽说各有

各的写法,各有各的寄托,却是各个身上沐浴着月轮的光辉。唐以后,明月愈转华美凄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更将人生的落寞凄凉,心无系处突兀地暴露在典型情态之下。

⑤中国的古代神话有“射日”之说,后羿射日,可见于日有恨,至少是爱恨交加;还有“逐日”之说,夸父追日,中途渴死,“弃杖化为邓林”;只有月亮的神话是最美的,嫦娥奔月,唯有美丽的嫦娥配得上月亮里的宫殿——广寒宫。她在月光里无翼而翔升,裙袂飘然,兔是玉兔,树是桂树。西方推石不止的西西弗斯神话,在这里变成了吴刚伐桂,东西方神话形不同,神相似。

⑥谁是有心人留意去统计一下呢?千百年以来,有多少古代诗人留下月亮诗篇、明月佳句?那轮“幼时不识月,呼为白玉盘”的月亮,正是一颗高悬碧空、心迹朗朗的中国心。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

⑦那月亮此刻正高悬夜空,如同宇宙间唯一的一盏华美路灯。光不耀眼而持久,力不扩张而长存。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不是别的,而是对月亮的理解和领悟,是我们独有的中秋节。

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是全人类,千里是全世界。相信中国的月亮文化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因为——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月亮,月亮是人类的共同语言。

(取材于周涛同名散文)

16.下面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本文开篇以句号作喻,既形象地写出月亮的圆满,又与后面“宣告结束”呼应。

B .第②段中引用陈子昂和李白的诗句表明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月亮的感伤情怀。

C .作者笔下人与月亮的关系充满诗意,读后使人能够获得“文中有画”的美感。

D .本文结尾处的破折号有解释作用,意在解释月亮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的语言。 E.作者在行文中引用的大量古今诗句,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强了文学底蕴。

17.阅读第③段,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煞风景”?(4分)

18. 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1)作者在第⑤段引入有关“射日”“逐日”的神话有什么作用?(4分)

(2)解释第⑥段中划线句子“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的含义。(3分)

19.联系社会生活,谈谈你对“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不是别的,而是对月亮的理解和领悟,

是我们独有的中秋节”这一句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东城答案: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4. (3分)

C(A. 应为“某些灵长类动物”。B. 歌舞、音乐、戏曲产生在神话、传说和故事之后,并非同时产生。D. 民俗文化就是民众日常生活本身,而不是分离的)

15. (5分)

要点:(1)民俗文化是人类与生俱来的;(2)人类产生的愿望和向往;(3)用口头语言记下来;(4)彼此交流;(5)世代传承。(各1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16. (4分)A .C .

17. (4分)

要点:强调①“放鞭炮”热烈,“手抓羊肉”粗犷;②与静谧的中秋之夜气氛不和谐。 (各2分)

18. (7分)

(1)(4分)

要点:①反衬;②突出自古以来人们对“月亮”的喜爱;③凸显作者对“月亮”的赞美。(答出三点4分,答出两点3分,答出一点2分)

(2)(3分)

要点:①从古至今,由月亮产生的独特心理;②由月亮产生的诗篇佳句;③由月亮产生的独特的节日(各1分)

19. (10分) 略。

丰台语文阅读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①金、石、书、画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这里的“石”是指石刻,即古代刻在石头或石碑上的文字。

②石刻出现的年代早,汉朝以前就有探存较完整的石刻。譬如说石鼓,有专葛考证确定它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石刻。近年在河北满城发掘出古代中山王的墓,出土一块三石头,上面有两行字,也是战国时代的石刻,只是并《晚于石鼓年代。由此看来,我国石刻的划源最早应该追溯到石鼓和中山王墓石刻。秦代也有石刻,只是不作碑形,常常是在山岩上磨平一块石头刻。现在保留下来的秦代石刻只有《琅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琅帮台刻石》上的字全都模糊了,而《泰山刻石》也木剩下几个字了。石刻的大批出现是在汉朝,保留下来的石刻也以汉碑为多。所以现在所谓的“石”。,大致是指汉代及汉代以后的石刻。

③根据形状和用途的不同,石刻可以务为摩崖、碑刻、墓志等等。所谓摩崖,就是在天然的石壁上刻文记事的石刻。最有代表性的摩崖石刻当数陕西汉中地区的《石门铭》。它记载了我国最早的穿山隧道褒谷石门的开通、堵塞、复开的情况和被称为栈道之始的褒斜古栈道的有关修复情形,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上面的文章写得很好,用笔精准,叙事细致,文采飞扬,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碑石记载着坟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后来也应用到活着的人,如歌功颂德碑、记切碑、建庙碑等。古人刻碑意在歌颂、吹捧碑的主人,企盼流传千古,但后来得以保存流传到主要原因,却不在于它那歌功颂德的内容,而在于它上面书写的文字。前人将古碑上的石刻文字用纸墨拓印下来,制作拓本,往往是因为碑上刻的字写得好,宝贵得不得了。比如汉朝在华山立了一块碑,叫《华山庙碑》,在清朝末年只保留下来三本拓本,后来又发现了一本,四本拓本价值连城。墓志是一种长埋地下的文字记录。坟里埋块石头,刻上死者姓名和死者事迹,以便挖开的人知道是谁,再重新埋上。这用意很天真,后来人家正因为他坟里有墓志,就来挖他的坟,这种事情多得很。墓志内容翔实,史料价值高。人们经常通过墓志来研究历史人物的家族、世系问题,如在江苏南京出土的六朝墓志,可帮助我们考察当时王导、谢琨等诸大姓世系、家族及两晋历史。

④整理和研究石刻文字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清朝末年的叶昌炽先生编的《语石》,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来论述石刻,涉及种类、式样、用途、文字、书家等,内容极其丰富。清末民初杨守敬编的《寰宇贞石图》,将整篇整幅的碑文影印出来,每幅都能看到碑版的全貌。另有赵万里先生编辑的《魏晋南北朝墓志考释》,所收都是墓志,既影印拓本,也考释文词。是收藏比较全面的一本好书……研究者的精心收藏和编辑,为推动中国石刻艺术紫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取材于启功《中国古代的金石书画》,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据本文材料,中山王墓石刻稍晚于石鼓,中国石刻最早可以追溯到石鼓。 B .从形状和用途看,《琅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应该属于石刻中的碑刻。 C .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古人刻碑的目的是记载坟墓主人的生平事迹。 D .墓志上记录死者姓名和事迹的字写得好,是墓志经常被挖掘的主要因素。

15.作者为什么说“整理和研究石刻文字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请分条概述。(5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一粒麦子

刘燕成

①麦子是跟随父亲的那捆麦哨进城的。

②一年的四月,父亲走了,他留给我两册手抄歌本、一支唢呐和一捆麦哨,我从千里外的老家将父亲留给我的这些遗产带进了城里的家。进城后,我将唢呐高高地搁置在了书橱里,两册手抄歌本也被我请人重新装订了一番,做得像书的模样,以便保存作永久的纪,而那一捆麦哨,被妻丢进了阳台的花钵里,从忙不再有人管它。

③历经了半年的风吹雨打,到了秋末冬初,那捆麦哨竟然长出了一粒嫩绿的芽儿,在花钵里,正迎着窗外的冷风,猛烈地哆嗦。透过玻璃,从我的书房斜斜地望过去,正好可以看那花钵里的麦芽,有一些伶仃的样子。那些废弃的书报、旧碗、拖鞋、破开了洞的棉袄,统统丢在阳台那边,花钵就是孤立在这些废弃物之中的。幸好时不时地可以招来一些淡冷的阳光,柔柔地泼洒在阳台里。自从有了这一滴娇嫩的绿色后,我便开始慢慢地喜欢起这方小小的阳台来。

④那段时光,看麦,是我起床后必做的一件事。见得那小小的生命之色一日比一日浓,叶片也一天比一天粗壮,渐渐地,还长出了秸秆,包裹在那鲜绿的叶片里,我的心不禁欢喜起来。我心想,这粒麦,它生命之血是源于父亲手心的,或许,它那根底泛白的麦壳上还留有父亲的手温,这些绿,载许就是从那温度里生长出来的。一如斜日的我,是从往日父亲的血脉中走出来的。把这粒柔弱的幼麦当做兄弟,每天给它一些粮食、水,一些温和的态度,让它真正感受到兄长的关怀,而不是那些城里人的冷漠。我对妻说。

⑤冬日的阳光总是少得可怜,天气稍微转好的日子,也只是在中方才见得厚厚的云层里那一个单薄的太阳影。稀薄的阳光,赢弱地从屋外的院坝上空穿过,然后从窗外的那棵百年梧桐的光秃秃的枝丫间轻轻地掠进了我的阳台,照着麦。然而没有多久,我便发觉我似乎和别人一样,每一日都沉陷在忙碌无为中,静不下片刻的心绪来。只有在周末的日子,方才抽得出身去看看那阳台上的麦儿;平日里,总有许多的事要做,总有一些有关的人事要去面对和应付。所班,麦总是孤独地站在阳台的花钵里,虽然它绿绿地日渐坚强起来,但毕竟生长在这繁华的都市。

⑥那一年的深冬,雪洋洋洒洒来到了人间,一些雪花像长出了手一般,伸到阳台里面来了,厚厚地躺在花钵里,盖得麦儿见不了影。我突然就想起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谚语:今年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我倒不是在期冀“枕着馒头睡”的富足和幸福,我只是在想,这般大的雪,倒是预兆了麦子的一生好命。我到底是可以在来年的春天,看到这一粒沉甸甸的麦子了。那时,我想学着父亲,用收获后的麦秸做成唢呐哨,用这麦哨,像父亲那样吹一吹我很早就没有吹了的酒曲。那些往日熟悉的曲子,现在大概是忘记得差不多了的罢。

⑦记得小时候就喜欢吹唢呐柳笛之类,我偷过父亲的唢呐,还将麦秸用滚水煮软,然后一小节一小节地剪下,做成麦哨。怕父亲发现,便躲到老屋背后那些僻远而幽深的峡谷里,坐在那绿油油的麦地上使劲地吹。若此种种的“恶迹”,倒是使我越来越像父亲了,即便我没父亲这位民间艺人将唢呐吹得婉转动听,吹得人心欢畅,但我到底是没有丢掉父亲的这一门手艺。什么样的酒事,要吹什么样的唢呐;什么样的时辰,要吹什么样的曲调,这些我是烂熟于心的。大学毕叫后,我分配到城里,那天父亲是吹着这唢呐,将我送到山路的尽头的。山里人的唢呐,没了这小小的麦秸,没了麦哨,是怎么也不可能吹得出乐调来的。有时我想,没有父亲默默的支持,我的生活不知会是怎样……

⑧春天悄悄来临的时候,这花钵里的麦粒就成熟了。金黄的叶,金黄的秸秆,金黄的穗粒,即便是夜里,也泛着那丰产的喜气。然而这个时候,面对这沉甸甸的一颗麦,我的眼

里总是含着泪水。当我从书柜里取出父亲的唢呐,当我抚摸着唢呐上的麦哨,我又情不自禁想起了那麦哨声里的村庄,我似若看见了往日的父亲。

⑨我想,就让这颗花钵里的麦兀自流浪在阳台上吧。如同父亲,让我一个人漂泊在这个异乡的城市。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文章以“一粒麦子”为线索,叙述了这粒麦子在花钵中逐渐成长的过程,集中表达了作者对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麦子的赞美之情

B .第③段写那捆麦哨竟然在风吹雨打后长出了一棵嫩芽,那伶仃嫩的模样触动了作者,作者从此喜欢并关注起麦芽的成长。

C .第⑤段作者描写阳光透射在麦子上的情景,运用“稀薄”“赢弱”“轻轻”等词来突出阳D .第⑦段作者回忆偷学唢呐以及父亲送他上城里工作的情景,写出了“我”“麦哨”“父亲”光的稀少,直接表达对幼麦的关爱。 三者的内在联系,蕴含父子深情。[来源:学科网ZXXK]

E .结尾段与第①段互相照应,语言简洁但内蕴深刻,城市里的“我”如同花钵中的“麦”,肩负着殷切的期望,孤独但却坚强。

17.请简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我心想,这粒麦,它生命之血是源于父亲手心的,或许,它那根底泛白的麦壳上还留有父亲的手温,这些绿,或许就是从那温度里生长出来的。一如今日的我,是从往日父亲的血脉中走出来的。

18.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1)第⑥段,作者引用“今年麦盖三层被,明辞枕着馒头睡”这句谚语,有何作用? (3分)

(2)第⑧段,为什么“面对这沉甸甸的一颗麦,我的眼里总是含着泪水”?(4分)

19.在“一粒麦子”的成长历程中,哪一点最能引发你对人生的感触? 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一点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丰台答案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4.(3分)A (B .文章理解错误,《琅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应该属于石刻中的摩

崖石刻。C .文章理解错误,文章提到,古人刻碑“后来也用到活着的人”。D .推断错误。从文章看,“墓志的史料价值”是墓志经常被挖的主要因素。)

15.(5分)

①古代石刻文字年代早,研究价值高。(1分)石刻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书法价值。(2分)②研究者的精心收藏和编辑,推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发展。(2分)

【评分参考】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16.(4分) A C (A . 主旨概括错误。这是一篇托物言情的文章,作者借写麦子的成长经

历表达对顽强拼搏精神的赞美,还有对父辈的感恩与思念等等。C . 抒情方式错误。“直接表达”应为“含蓄地表达”。)

【评分参考】答对一项得2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17.(4分)答案示例1:第④段画线句,作者运用类比联想的手法,由物及人或借物抒情

叙写了自己、麦粒、父亲三者生命紧密相连的缘分,表达了对父亲和麦粒深挚的感情。 答案示例2:第④段画线句,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叙写了自己

和麦粒两者生命紧密相连的缘分,表达了对父亲和麦粒深挚的感情。

【评分参考】①修辞或表现手法。(1分)②结合修辞谈其表达作用。(2分)。③体会语句中情感。(1分)。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

18. (7分)⑴(3分)要点:引用谚语,表达自己预见到麦子“一生好命”,将看到麦子成

熟的欣喜(1分),为下文写对父亲的回忆、麦子的成熟作铺垫。(2分)

【评分参考】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

⑵(4分)要点:①麦子顽强的生命力使我感动。②麦子的成熟让我想起自己拼搏历程的艰辛的感触。③麦子成熟让我想起去世的父亲的感伤。

【评分参考】答对其中2个要点,表达清晰,即可得满分。

示例:①一粒伶仃的麦子居然在繁华都市阳台上的花钵中扎根、发芽、成长,彰显了生命力的顽强,这让作者不由得非常感动,所以一面对沉甸甸的麦子就会忍不住热泪盈眶;②文中作者借写麦子的成长来写自己的拼搏经历,当作者看到伶仃的麦子终于成熟,忍不住想起自己独自一人异地拼搏终于成功的艰难与辛酸,自然悲感交集。③沉甸甸的麦子也让“我”自然联想起麦子成熟季节偷学唢呐以及父亲背后鼓励的点点滴滴,如今麦子已经成熟,父亲却已不在,于是忍不住流下伤感的泪水。

19.(10分)

示例:麦子孤独而顽强生长的经历使我感悟到:要敢于面对生活中的磨难,顽强拼搏,才能获得成功。一粒麦子孤独地生长在繁华都市阳台上的花钵里,扎根、发芽、成长,沐着稀薄的阳光,经受着冷风的侵袭,最终成熟并且充满了丰产的喜气。让人不能不感佩它的勇敢和生命力的顽强。我们也经常有离开父母或老师独自面对困难的时候:在校住宿,参加夏令营活动,面对一道难题无从下手等等。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一颗勇敢的心和一种坚持下去的坚强意志。我们相信,敢于面对困难并且努力克服困难,就能渡过难关。因为,胜利总是属于勇敢而顽强的人。

其他立意:对生活艰辛的思考;对柔弱却坚强的生命的关注;对孩子(人才)的培养

等。只要言之成理,与文本有自然联系,即可。

【评分参考】①表明看法,要求观点鲜明(2分)。②结合原文谈理解(3分)。③联系当前生活或自己经历谈感受。(3分)。言之成理,分析深刻,可得满分。④语言表达(2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即可得满分。⑤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朝阳语文阅读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⑴假设你有写日记的习惯,从五岁开始,每天写两千字的日记,一直写到一百零五岁,那么,你一共写了七千三百万字。一万三千本这样的日记,也只不过刚好能填满薄薄一片存储器。它只有指甲盖大小,只有半克重。如果有人想要在一百年内读完这片小小存储器中的文字,他需要不眠不休,并且每秒钟扫过三百字才行。

⑵我们用一个更轻飘飘的数字来描述它的容量,就是2TB 。这个个位数的描述,却意味着五十万首MP3歌曲,或者六十七万张一千万像素的照片,这是五百年前最博学多识者也无法想象的庞大信息量。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却能轻轻地放在我们的指尖上,一不小心就可能乘风飞去。

⑶在这片数年之内即将面世的存储装置面前,浩如烟海算得了什么,汗牛充栋早已成笑谈。它足以记录几代人毕生的所学所想,并可以很容易地传诸后世。

⑷人们一直试图为后人留下些记忆。从公元前一万五千年的岩洞壁画开始,这种设想才逐渐成真。文字的发明是一大革命,它让人们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与知识简单方便、明确快捷地置于身外,使之有机会代代传承。岩石、金属、泥陶、骨骼、皮革、布帛、竹木都曾被用于记忆的传递,而人们也一直在寻找更轻更快更好的载体,以便能够将所有在险恶生涯中艰难累积的智慧记录下来,不致遗失。

⑸从纸张、印刷术到磁、光、半导体存储设备,存储密度变得越来越高,存储设备也越来越复杂。今天的人们可以用很少的代价,将自己的记忆完全交给这些不会忘记的金属、半导体和塑料,解放自己的大脑,让它去做更擅长的工作。无论是对机器还是对人来说,这可能都是最好的分工。

⑹世界上数据存储量正在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几乎每两年就会翻一倍。在追求更高存储密度、更低能耗、更长久保存的存储设备上,人们似乎永不满足。这又是一个相互纠缠而发展的范例:当我们拥有更多存储设备的时候,就会发现有更多的内容需要存储;而这又使得我们不得不添置更多存储设备。这像是一条不归路,却也许正是进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⑺虽然今天的存储设备已经能够达到惊人的效率,但是研究者们依然在不断努力,试图创造出堪称完美的存储设备。当这种介质被发明出来的那天,也就意味着人类的群体记忆,将会与人类这个物种延续最少同样长的时间。

(取材于科松《记忆传承,信息永生》)

14.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 我们现在使用的只有指甲盖大小的2TB 存储设备,能存储古人无法想象的庞大信息量。

B. 为了有效传承人类艰难累积下来的智慧,人们一直在努力地寻找更轻更快更好的载体。

C. 存储设备的改进,让人们可以放心地把记忆置于身外,解放大脑让它去做更擅长的工作。

D. 当完美的存储设备发明出来时,人类的群体记忆将可能保存到人类这个物种消亡之后。

15. 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堪称完美的存储设备”的特点。要求:分条概括,写序号。不超

过10字。(4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6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催魂铃

⑴电话之来,总是从颤颤的铃声开始,那精确而间歇的发作,那一叠连声的催促,凡有耳神经的人,没有谁不悚然惊魂,一跃而起的。最吓人的,该是深夜空宅,万籁齐寂,正自杯弓蛇影之际,忽然电话铃声大作,像恐怖电影里那样。旧小说的所谓“催魂铃”,想来也不过如此了。王维的辋川别墅里,要是装了一架电话,他那些静绝清绝的五言绝句,只怕一句也吟不出了。电话,真是现代生活的催魂铃。

⑵古人鱼雁往返,今人铃声相迫。鱼来雁去,一个回合短则旬月,长则经年,那天地似乎广阔许多。“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那时如果已有电话,一个电话刘十九就来了,结果我们也就读不到这样的佳句了。

⑶而活在当世,催魂的铃声一响,没有人不条件反射地一跃而起,赶快去接,要是不接,它就跟你没了没完,那高亢而密集的声浪,锲而不舍,就像一排排嚣张的惊叹号一样,滔滔向你卷来。

⑷我家的电话,像一切深入敌阵患在心腹的奸细,竟装在我的书房里,注定我一夕数惊,不,数十惊。四个女儿全长大了,连最小的一个竟也超过了“边城”里翠翠的年龄。每天晚上,面对书桌,正要开始我的文化活动,她们的男友们也纷纷出动了。四个女儿加上一个太太,每人晚上四五个电话,催魂铃声便不绝于耳。

⑸绝望之余,不禁悠然怀古,想没有电话的时代,这世界多么单纯,家庭生活又多么安静,至少房门一关,外面的世界就闯不进来了。哪像现代人的家里,肘边永远伏着这么一枚不定时的炸弹。那时候,要通消息,写信便是。比起电话来,书信的好处太多了。首先,写信阅信都安安静静,不像电话那么吵人。其次,书信有耐性和长性,收到时不必即拆即读,以后也可以随时展阅,从容观赏,不像电话那样即呼即应,一问一答,咄咄逼人。书信往还,中间有绿衣人作为缓冲,可以慢慢考虑,转肘的空间宽得多了。书信之来,及门而止,然后便安详地躺在信箱里等你去取;哪像电话来时,穿堂入室,直捣你的心脏,真是迅铃不及掩耳。谁也抗拒不了那催魂铃武断而坚持的命令,谁没有过从浴室里气急败坏地裸奔出来,一手提裤,一手去抢听筒的经历呢?

⑹电话动口,书信动手,其实写信更见君子之风。我觉得还是老派的书信既古典又浪漫:古人“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优雅形象不用说了,就连现代通信所见的邮差、邮筒、邮票、邮戳之类,也都有情有韵,动人心目。在高人雅士的手里,书信成了绝佳的作品,进则可以辉照一代文坛,退则可以怡悦二三知已,所以中国人说它是“心声之献酬”,西洋人说它是“最温柔的艺术”。但自电话普及以后,朋友之间要互酬心声,久已勤于动口而懒于动手,眼看这种温柔的艺术已经日渐没落了。电话来得快,消失得也快,不像文字可以永垂后世,向一代代的痴顽去求印证。我想情书的时代是一去不返了,即使如徐志摩和郁达夫的多情,恐也难再。

⑺有人会说:“电话难道就一无好处吗?遇到急事,一通电话可以立刻解决。”这我当然承认。可是我也要问,现代生活的节奏调得这么快,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你可以用电话去救人,匪徒也可以用电话去害人,大家都快了,快,又有什么意义?在高速紧张的年代,一切都即生即灭,随荣随枯,爱情和友情,一切的区区与耿耿,都被机器吞进又吐出,成了车载斗量的消耗品了。电话和电视的恢恢天网,使五洲七海千城万邑缩小成一个“地球村”,几十亿兆民都迫到你肘边成了近邻。人类愈“进步”,这大千世界便愈加缩小。

⑻野心勃勃的科学家认为,有一天我们甚至可能探访太阳以外的太阳。长空万古,渺渺星辉,让一切都保持点距离和神秘,可望而不可即,不是更有情吗?留一点余地给神话吧,何必赶得嫦娥仙女都走投无路,如此“逼神太甚”呢?

⑼对无处不达的电话与关山阻隔的书信,我宁愿选择后者。在英文里,叫朋友打个电话来,是“给我一声铃”。催魂铃吗?不必了。不要给我一声铃,给我一封信吧。

(取材于余光中的同名散文)

【注】①鱼雁:代指书信。②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出自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刘十九,即

刘禹锡。 ②①

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 电话的普及给作者带来诸多烦恼,相比之下,作者更喜欢单纯而宁静的生活环境。

B. 书信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通讯方式已经一去不返,作者对此充满遗憾和无奈。

C. 快节奏的生活也给匪徒的作案提供了方便,但他们难以逃脱电话电视的恢恢天网。

D. 作者对科学家探访遥远星球的设想难以认同,认为人类应与太空保持距离与神秘。 E. 本文语言典雅而流畅,也不乏风趣幽默,尤其是几处比喻句的运用更是形象贴切。

17. 本文表现手法多样,语言生动。请以第⑸段中画线句子为例,作简要赏析。(5分)

书信之来,及门而止,然后便安详地躺在信箱里等你去取;哪像电话来时,穿堂入室,直捣你的心脏,真是迅铃不及掩耳。

18. 联系全文,概括“催魂铃”的含意及作用。(7分)

19. 第⑺段中说:“现代生活的节奏调得这么快,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生活态度?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现代生活的“快”的认识和感悟。(不少于200字)(10分)

朝阳答案

四、(共7分)

14. (3分)

A (“我们现在使用的”有误,原文“数年之内即将面世”表明这样的存储设备尚未面世)

15. (4分)

①密度高 ②能耗低 ③保存久

【评分参考】①意思对即可。②三个要点答全得4分,少一个减2分,少两个减3分。

③超过10字不得分。④不分点概括不得分。

五、(共26分)

16. (4分)

B 、C (B “书信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通讯方式已经一去不返”与原文“我想情书的时代是一去不返了”不符,C “难以逃脱电话电视的恢恢天网”于文无据)

【评分参考】①答对一项得2分。②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17. (5分)

这句话运用了比拟和对比的手法,(2分,要点:“比拟”或“拟人”、“对比”),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书信安静舒缓和电话咄咄逼人的特点(2分,要点:书信和电话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书信的喜爱,对电话的厌恶(1分,要点:作者对书信或电话的态度)。

【评分参考】①意思对即可。

②如写“夸张”“仿词”等其他手法,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8. (7分)

“催魂铃”的含义是:电话铃常常突然而至(1分,要点:“突然”),催人接听(1分,要点:“催人接听”),干扰了生活的宁静,令人惊恐不安(1分,要点:“干扰宁静”或“令人惊恐不安”)。

在文中的作用是:以“催魂铃”为题,醒目有趣,引起阅读兴趣(1分,要点:作为题目的作用);贯穿全文,首尾呼应,起到线索作用(1分,要点:结构作用);借此表达了作者对电话铃声的厌恶(1分,要点:表达的情感);表现了对现代社会生活中喧嚣浮躁的现象的批评(1分,要点:表达的主旨)。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19. (10分)

【评分参考】①作者态度解说2分。意思对即可。②联系现实生活谈感悟6分。观点明

确,有理有据,分析中肯,即可得满分。③语言表达2分。语言顺畅,

表达清晰,即可得满分。④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石景山语文阅读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①一直以来,人们就试图解释音乐对人类的影响。从上帝的礼物到魔鬼的工具,从数学的延伸到语言处理的副产品,人们给音乐贴上了各种标签。达尔文在《人类的演化》一书中提到,人类对音乐的偏爱“是与生俱来的,这一点最为神秘”。

②上世纪中叶以来,许多心理学家比较了音乐鉴赏能力和语言能力,试图以此来解释音乐的魅力所在。毕竟,不论是欣赏音乐还是理解语言,最基本的要求都是要具有辨识声音的能力。大脑的听觉皮层专注于听觉信号,现在已知这一部位负责处理基本的音乐要素,例如音调和音量;位于听觉皮层旁边的次级听觉部位负责理解更为复杂的音乐模式,例如和声和旋律等。专家们已经发现,音乐可以激活负责理解和产生语言的部位,其中包括布洛卡区和韦尼克区。它们都位于大脑左半球的表面。因此,音乐语法有可能是在总结和理解语言语法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而来的。

③但是对旋律的感知还要涉及其他一些大脑系统,尤其是控制喜怒哀乐等情绪的部位。例如;大脑的恐惧中枢杏仁核如果受到损害,将会削弱一个人感知恐惧的能力。一些研究显示,这个损伤还会削弱人们对音乐中悲伤元素的感知能力。许多现代研究人员因此推测,大脑中负责语言、感觉和其他功能的部位独特地组合在一起,音乐就是在此基础上进化出现的。 ④那么在大脑中除了利用其他系统之外,音乐有自己的专属区域吗?劳伦斯〃弗里德曼在一次自行车事故引发的脑震荡过后,他仍旧能够分辨出此前曾热爱过的古典作品,且依旧能为视觉艺术和其他一些体验所感动,但他再也无法从音乐中获得任何乐趣。据推测,弗里德曼大脑中专门负责音乐爱好的区域可能已被损坏。尽管没人确切地知道这一区域究竟在哪里,但研究者认为它的存在与音乐的发展有着某种特殊联系。

⑤此外,人们还发现婴儿常常会全神贯注地聆听音乐,对音乐的热爱似乎超出了对语言的爱好。专家们认为,婴儿对音乐与生俱来的反应与“母亲语”现象是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本能地会使用这种特别的哼唱方式与婴儿交流。一些专家由此推测,音乐和语言可能都来源于此。英国雷丁大学认知考古学家史蒂芬〃米森创立的理论认为,语言和音乐都进化自人类史前祖先所使用的音乐式原始母语。

⑥尽管人们的研究很丰富,但要验证进化理论非常困难,人们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音乐为什么会存在。

14.下列理解或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 .关于音乐对人类的影响,有魔鬼的工具、教学的延伸、语言处理的副产品等多种解

释,对此作者并不认同。

B .大脑的听觉皮层负责处理基本的音乐要素,而控制喜怒哀乐等情绪的部位,对人们

感知音乐旋律是至关重要的。

C .受伤后的劳伦斯·弗里德曼仍能听音乐却不知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可他能够正常感

知其他事物所传递的情感。

D .有专家认为,婴儿对音乐与生俱来的反应与人们本能地使用哼唱方式与婴儿交流这

一现象,是联系在一起的。

15.简要说明人们研究出的音乐进化理论。(5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遗忘

吴冠中

①除了“文革”期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我几乎天天作油画,每天必将当天用过的油画笔洗得干干净净,用肥皂洗,用手指甲使劲捏笔毛根部的残余颜料,务必洗得像新笔一样,保持笔毛的柔软与弹性,工欲善其事,第二天用的是利器。每次洗大大小小一把脏笔,至少要花三四十分钟以上,我的手指永远是那么粗糙,且从不擦任何润肤剂,保留了老树根的本色。画得精疲力竭了,还必须干这种苦事,如果哪天因故不洗笔,便感到分外的轻松。人家介绍用煤油等等溶剂代替肥皂,但我这个手工艺人还是保守着手工方法,只是用洗衣粉先粗粗洗一遍,最后还得用肥皂和手指甲擦捏。七十年代中期后,兼作水墨,作油画的光阴被分去一半,不再天天洗笔了,而将用过的油画笔泡在小水桶里,保持不干,以便随时取用,泡坏了的就扔掉,换新的,似乎我阔气了。

②有时几个月断了油画,那一桶笔被遗忘了,发硬变形了,泡的水虽也换,亦发臭了。拣能用的使劲清洗,不行的便只好淘汰,故再作油画时,有重操旧业之感。过一时期,当我又回头作水墨,墨汁和颜料有的亦干涸了,尘封的工具、宣纸等需打扫清理一番,其间不少有关材料找不见,遗忘了。

③没有画意时,也偶然写些文章,吐露情思。有些发表了,有些不满意的,搁臵一边,当我又投入绘画时,这些文稿就被遗忘了。数十年来积累的画作不少,油画、墨彩、速写,较佳的拍了反转片,大堆反转片无人整理,往往为找几件反转片翻遍书柜书架,而在无意中却发现一些难得的照片、信件及文稿,“遗忘”成了我生活中的障碍和内容。

④数十年江湖生涯,不采珠宝,我也取过一些喜爱的什物,如西藏的牦牛角、高山溪流中纹样别致的石头、印尼的民间木雕、鱼化石、鹰的标本、树根……这些从远地带回的被宠之物早都遗忘在角角落落,屋里无余地,它们便被遗弃在阳台上。其实阳台也不是它们的归宿,书籍、画册都往阳台挤,一些盆花也只是过客,阳台的正业不变:晾晒衣裳。

⑤是食物,是垃圾,很分明,但有时也不分明,有些宝贝往往被遗忘在垃圾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用之物与无用的垃圾还往往相互转化,许多事物该遗忘,但遗忘中也偏偏遗忘了不该遗忘的重大事物。十七世纪荷兰画家费尔美(1632—1675)只留下三十余件作品,而且尺幅均甚小,属今日世界珍品,但他曾被长期遗忘,今被誉为被遗忘而被重新发现的画家。

⑥奔忙、欢乐、苦难、遗憾、恩怨……随着生命的发展发生一轮又一轮新的转变,往事日渐被遗忘。年轻时精力旺,欲望盛,什么都想抓,现在进入老年,像爬上遗忘之岭,回顾来路,是一片茫茫的远景,不辨哪里遗留着油彩、墨汁、文稿……曾为遗忘而苦,而遗忘其实倒是一种解脱。缘此,我作了一幅抽象水墨“遗忘之河”,是依据传说,认为人死后必经一道河,口渴,喝一口水,于是生前之事统统忘光,此即遗忘之河。我的画面表现无形状无阴晴无方向的河,近乎忘却的境界了,却又洒落几个彩点,终于还是留下了忘却的记忆。 ⑦日月如梭,新陈代谢,岁月如像人一样会老,她将遗忘的事真是浩如烟海,但不会的,她永远年轻,她铭记着古往今来一切的一切,“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随着科学的发展,历史老人将返老还童。

⑧方生方死,看来庄子是不怕死,不怕被遗忘的。但该被遗忘的却不肯被遗忘。曾经自己为自己建造纪念碑的为数当不少,毕竟大都还是被推倒了,被遗忘了。而倒掉了的雷峰塔却并未被遗忘,因那个美丽的故事反映了人间真情,雷峰塔今日又被重建于山色湖光间。推倒的贞节牌坊决不会重建,即使不被完全遗忘,但将永远被诅咒。儿女为父母树墓碑,缘于家庭孝心,但儿女的儿女的儿女的墓碑都树起来时,将是什么景象呢?该遗忘的遗忘掉吧,因有永不会被遗忘的: 屈原、居里夫人、孙中山、鲁迅……谁必被遗忘,谁决不会被遗忘,其实都毋须自己操心。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 .本文语言质朴无华,但情感真挚,字里行间蕴涵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哲思深远。

B .本文起笔闲散,缓缓道出自己画后手工洗笔的习惯,意在突出作者对画笔的爱护。

C .作者以弗尔美画作曾被遗忘之例,揭示出遗忘之于社会损失巨大,我们不该遗忘。

D .作者引用诗句含蓄表明人生或历史中有些记忆会被忘却一时,却终将被岁月铭记。 E .“方生方死”,庄子不怕死,也不怕被遗忘,事实上他不该被遗忘,也没有被遗忘。

17.简要分析“遗忘’成了我生活中的障碍和内容”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18.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①说出“曾为遗忘而苦,而遗忘其实倒是一种解脱”这句话的含义。(4分)

②在画面上,作者为何“却又洒落几个彩点”?(3分)

19.文章结尾说“该遗忘的遗忘掉吧,因有永不会被遗忘的”,“谁必被遗忘,谁决不会被遗

忘,其实都毋须自己操心”,这表明了作者对“遗忘”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你的生活或阅读经历,谈谈自己对这一认识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石景山答案:

14. (3分)D

15. (5分)

21/22

22/22


相关文章

  • 教育面对面:20**年高考语文百天备考方略
  • 征稿启事家长微问答 高考问答第29期:数学不好能学财会专业吗? 第28期:如何撰写自主招生申请材料? 家长来稿高考志愿填报技巧:14种退档类型及预防对策高三模考成绩出来后家长能为孩子做什么 估分选大学查分数线找专家报志愿 志愿指导测试:你适合学什么专业能上什么样的大学报志愿准备工作读懂招生计划分数线 ...

  • 北京大学强军计划考研真题,考研题型分析,考研经验
  • 北京大学强军计划考研真题,考研题型分析,考研经验 (盛世清北考研辅导班独家解析) 单独考试(含强军计划)政治.英语.高等数学考试大纲的说明思想政治理论: 考核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英语 考试范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规定内容 高等数学(强军计划考生 ...

  • 蚕豆阅读答案
  • 蚕豆 曾必荣 ①北京我没去过. ②汪曾祺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之<蚕豆>中道:"北京人是不大懂吃新鲜蚕豆的.北京人爱吃扁豆.豇豆,而对蚕豆不赏识."单从这一点上,我就不羡慕北京人. ③我生在江北边,现居江南岸.江南江北蚕豆好,叫我如何不爱它?我爱吃新鲜蚕豆, ...

  • 语文试题的盼望
  •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结构的想象 "课标"高考语文试题的鲜明特点是:一.继承大纲卷高考语文试题的固有传统:二.阅读题目的设置体现新的创意和变化:三.写作题目的形继续式体现开放和开阔. 第一点,为高考特有的大规模限时笔答考试,大规模快速阅卷的形式条件和高考区分选拔的功能任务所决定. ...

  • 新东方国家玮权威解读20**年北京市语文高考新变
  • 新东方国家玮权威解读2013年北京市语文高考新变2013年01月18日 22:28:26 新东方国家玮权威解读2013年北京市语文高考新变 说明 不同于现在网络上流传的各种版本,国老师的解读不仅详细说明高考新趋势.新变化,更着重强调2013及之后的考生如何通过提升自己的能力应对.每个新增考点都从新增 ...

  • 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示例
  • 综合性学习试题: 示例一:读图识表 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展现, "读图"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图文转换也成了一种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归纳.表述等多种能力的 题型. <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将于 2012年 7 月 1 日起实施.为了 深入宣传该"办法&quo ...

  • 中考语文新闻类试题答题技巧
  • 中考语文新闻类试题答题技巧(附例题) 一. 拟标题. 拟标题是给出一段新闻,要求学生给这段新闻拟一个标题.这种题很多,它主要考察学生对文本把握的程度,也就是考察学生抓住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如: 例1.给下面一则消息拟写一个标题,要求不能超过10字. 据新华社三峡工地5月20日电2006年5月20日1 ...

  • [城南旧事]阅读检测试题及答案
  • <城南旧事>阅读检测试题 一.判断题 1.<冬阳 童年 骆驼队>作者是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 ) 2.<惠安馆>讲述的是疯女秀贞,妞儿是她的亲生女儿.( ) 3.<我们看海去>选自<城南旧事>.( ) 4.<城南旧事> ...

  • 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 一.读图 1完成 1- 3题: 1 .放在桌上的地球仪,其地轴与桌面的夹角为( ) A . 90° B. 66. 5° C. 45° D. 23. 5° 2 .面对地球仪,自西向东拔动它转动,地球仪上距桌面最近点( ) A .始终为南极点 B.始终在赤道上 C .始终在南回归线上 D.始终在南极圈上 ...

  • 20**年北京历史高考试题分析
  •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历史试题 解析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