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树立三个自信

十八大报告有这样一段话:“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这一表述,为我们准确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结过去、开辟未来,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一、道路自信源自于道路开辟、道路创新和道路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理论自信源自于理论形成、理论创新和理论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制度自信源自于制度确立、制度创新和制度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始终以高度的道路自觉、理论自觉和制度自觉,把握时代脉搏、顺应人民期待,勇于实践、敢于变革、善于创新,不懈探索和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始终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以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在当前形势下,中国能够拥有“自信”很不容易,这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数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得来的宝贵成果。遥想汉唐盛世,泱泱华夏,中央大国,万邦来朝,中国人有着充分的自信。自信,让中国人达观快乐。然而,时间的车轮转到1840年代,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炮舰开到中国海岸,数百万军队变得不堪一击,国破家亡、尊严尽失,中国人不仅赔了无数白银,也陪尽了自信。自此,崇洋媚外,成为不少中国人的心理疾病。新中国成立后的63年,即是中国民族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63年,也是努力找回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63年。抗美援朝,让中国人一扫对洋人的恐惧感;两弹一星,让中国人充分体验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因此,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目睹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绝大多数中国人并未因此而丧失民族自信,相反,艰苦奋斗的精神被充分激发,经过30多年的不懈奋斗,中国先后超越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跃居世界第二。面对两次金融危机,中国人不慌不乱,稳扎稳打,确保了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目前已经将第三位的日本远远甩在后边。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的道路是正确的,中国拥有自信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着无比充分的依据和理由的。

(二)自信是不动摇、不折腾的基本前提。在当前形势下,十八大报告要求“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根本目的在于要求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不为各种妖言所惑,不为各种威胁所动,在正确的道路上坚定不移的走下去,直至民族伟大复兴的彼岸。西方人最害怕中国什么?我认为,西方最害怕的不是中国的军事装备,而恰恰是中国人民的坚定的自信心。只要中国人坚定自信,就能够实现高度团结;只要中国人高度团结,就可以产生不可战胜的力量、无法阻挡的动力。所以,设法摧毁中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心,长期以来都是美帝等西方势力的重大阴谋。一方面,他们运用手中的强大的舆论工具,不断美化自己,魔化中国,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基金会收买中国国内个别人物,培养“带路党”,以改革的面目兜售全盘西化思想,大肆宣扬所谓“不确定性”,妄图把中国引向改旗易帜的邪路;也有一些糊涂人士,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毛泽东思想对立起来,否定改革开放,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企图拉中国回到封闭僵化的老路。在这种情况下,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就必须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自信促团结,以自信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切实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三)自信标志着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已经构成中国前进的根本动力和软实力。美国人发明软实力概念,其初衷显然是,在当今世界,美国具有超强软实力;美国之所以具有软实力,是因为美国的价值观具有普世性,也就是说,美国是普世价值的代表。与美国掌握普世价值相对应的是,其他国家,尤其是非西方国家只拥有异类价值,而异类价值是不足以独存于当世的。这些国家要想在这个星球上生存,出路只有一个,接受美国的普世价值。由此可见,美国人是何等的自信,自信到自以为是!青衫老祖决不接受“美国人掌握普世价值”这一充满大国沙文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歪理邪说。普世价值存在于人类的内心而不存在于某个国家。追求尊严、自由和平等不是美国人的专利,中国人、俄国人、阿拉伯人、印度人,无不把尊严、自由和平等作为人生格言。否则,就不会有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就不会有抗美援朝,更不会有改革开放。关键是,中国人的尊严、自由、平等从来与国运密切相关。无数血淋淋的事实证

明,美国口中讲的是普世价值,实际做的是全球霸权,它要摧毁的不是异类价值,而是国家命运。而一个国家一旦陷入贫困、动荡、分裂等内乱泥淖,什么尊严、自由、平等统统将化为天方夜谭!

在这种情况下,胡总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实质就是对“美国掌握普世价值”这一帝国主义逻辑的坚决抵制和批判。中国将以自己的成功向世界证明,“美国掌握普世价值”完全是伪命题,世界各国都有追求自由、平等、尊严等普世价值的权利,同时也都有自主选择实现“自由、平等、尊严”等普世价值的成功路径的权利。中国的成功将为所有国家树立一个靠“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实现自强的样板!这对于美帝的霸权主义将是致命的打击。因为,只要所有国家都相信走“本国特色道路”可以取得成功这一正确逻辑,美帝所谓软实力将荡然无存,美国的霸权主义操弄也将彻底失去蛊惑力!

石仲泉:

[主持人]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套制度,可以说凝结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所以十八大指出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有什么含义和现实意义?

[石仲泉]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整个中国特色内涵比较完整的说清楚了。过去我们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答案不规范,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这三条一说以后清清楚楚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道路、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一体,这就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是什么?过去我们也是五花八门,现在明确了,这三个就是中国特色的最根本的特色,从内容来说。从表现形式来说,就是四个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样我们就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回答。

对于过去邓小平所说的,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不断的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很辛苦的在建设社会主义,但是我们的经验教训很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我们没有完全搞清楚,因此我们走了一些弯路。现在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不断的探索,新的理论体系,又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应该说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比较完满的回答。

所以这“三个自信”就是建立在总结过去几十年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充满了自信。

为什么充满道路自信呢?因为这条道路是我们90多年来,从革命、建设到改革整个历程以来所证明的,道路的根本原则是什么呢?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建立在这个基本原理基础上的。坚持这个原理,革命、建设、改革就能比较顺当,就能取得成就。违背这个原理,哪怕主观愿望上也要实现的,但实际上脱离了这个实际,没有结合好,无论是谁,包括毛主席也是这样,发生“文化大革命”,造成那么大的损失和灾难。

所以凡是违背这个原则的,不管是谁,革命也罢,建设也罢,改革也罢,都会遭受挫折的,所以这是历史经验所证明的一条真理。所以道路是建立在多少年的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的,所以我们充满道路自信。这是多少年证明的,不能违背的,违背就不行的,就要遭受挫折的,尽管主观愿望很好,但是也不行,必须要真正结合好,真正符合实际才行。

理论自信来源于什么呢?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从改革开放以来说,不断总结经验,最早提出来的是邓小平理论,当时我们怎么样定义邓小平理论呢?就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一个科学理论。不仅仅是中国实际,还有时代特征,这就是要发扬世界的,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与世俱进,这样眼界更广阔了。刚开始提出邓小平理论时,它的表述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是十三大提出来的,十四大就是加强邓小平同志,就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到十五大就把它简化了,因为这个理论主要提出者就是邓小平,所以干脆叫邓小平理论。十四大说这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到十五大,说这个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更不一样了,又提高了一个层次。而且还说了,在中国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只有这个理论,那就很高了。到十六大,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提出来,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是邓小平理论的延续和发展,一以贯之的。

以后又提出科学发展观,直到十七大,把改革开放所有的创新理论统统的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中,这是一个集装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统都包括进去,还要发展,按照十七大、十八大,时间无止境,理论也会发展,所以有新理论都可以包括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中,所以它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到了十八大,就把新提升的科学发展观也算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然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那以邓小平理论为本原的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毫无疑问也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被世人证明是唯一的理论体系,能够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所以我们要充满理论体系。所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都是有这样一个基础的。

制度自信,同样的,我们一直讲社会主义优越性,它要有一个具体载体,要有一个依托,依托什么?就是依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载体,一个依托。所以我们现在要不断健全和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尽管还有很多问题,但是要不断建设它、完善它,所以它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要充满制度自信,它是建立在人民群众拥护的基础上的,没有人民群众拥护,那是不可能自信的。历史的选择是选择了中国只能搞社会主义,人民也拥护着它,因为它还在不断的完善,能够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能够解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所以“三个自信”有它深厚的历史基础、有深厚的现实意义。“三个自信”就是这样一个背景。

三个自信的提出具有伟大意义

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强调,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三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在91年来发展的光辉历程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在前进的过程中坚定的道路方向,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以及制度的坚持和完善,这笔财富不能丢,更加需要党和人民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三个自信源自于我们党始终坚持的道路、理论、制度对我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发展的光荣历程,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上不断提升综合国力,凸显自身的重要地位,在国内不断发展自身,人民安居乐业,百姓幸福安康,以共产党始终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关注民生,三个自信源自国际社会以及国内人民群众对党的肯定和支持。

三个自信的提出更是深刻揭示了我们始终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是我们党理论到实践的重要体现,在坚持三个自信的历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在理论中得到实践,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在验证中不断提高,使得人民群众保持对党领导的绝对自信,在国际国内始终坚定正确的方向不动摇。 “三个自信”与中国梦

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在论坛上所作的主题报告,从五个方面

阐述了对中国梦的理解。他认为,中国梦是对党的十八大主题的升华;是对实现“两个100年”

奋斗目标的凝练;是对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一种升华;

是对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国家宣示和对坚定“三个自信”的直接表

达;是对推动建设公正、民主、和谐世界秩序的表达,是中国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追

求。

“三个自信”的特点与作用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佘双好教授指出,理论自信是指个体或者组织对自己提出

的理论观点和理论体系所持的坚信不移的态度以及对理论发展充满信心的积极体验,是对理

论的信任和认可。它不仅表现为对理论观点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的认可和接受,也表现为对理

论体系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还表现为对待理论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与其他理论体系交流、

交融、交锋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教授认为,“三个自信”的特点在于,它是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民族立场和世界眼光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其功能与作用则体现为,凝聚改革共识、提升政党形象和国家形象、调适国民心理、消解当前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

“三个自信”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有学者认为,“三个自信”建立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统一的基础之上,它来

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自身,源于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逻辑和现实的巨大成就,得到了

党和人民群众的认可。北京大学梁柱教授强调,“三个自信”要建立在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规

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正确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在科学思想原

则的基础上。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钟明华教授则指出,仅从我们的成就、成功

中寻找“三个自信”的依据和合理性,是一种功利主义的思维。“三个自信”是历史的理性和理论的理性的统一,它的思想基础是我们对理想、主义的自觉、执着与坚持。

如何进一步增强“三个自信”

这是与会代表讨论最多的话题。武汉大学梅荣政教授认为,增强“三个自信”,最主要、

最根本的是要认真学习、研究和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包括认真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

文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文献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批判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

思潮。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原常务副书记郑传芳教授指出,坚定“三个自信”,除了加大正面宣

传力度外,也要研究不自信的问题,包括不自信的原因和影响自信的各种因素。此外,还有

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增强“三个自信”的观点,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抢占文化制高点;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权威,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加强科学世界观学习,强化理

想信念教育;在知行统一中坚定自信;在净化社会环境,消除腐败,解决贫富悬殊、地区差

别、食品安全等现实问题中实现“三个自信”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始终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坚定道路自信,就是要始终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接力探索开辟出的一条正确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坚定理论自信,就是要始终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坚定制度自信,就是要始终坚信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和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三个自信”体现了对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始终坚定“三个自信”,对于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凝聚党心民心,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自信来源于光辉的发展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快发展步伐,战胜了一系列重大挑战,绘就了经济总量高位跃升的“中国轨迹”,创造了人民生活水平大幅跨越的“中国奇迹”,不断书写着破解种种改革发展难题的

“中国答卷”,极大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这些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都印证了当代中国人心中的一个共同信念: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自信来源于永不自满的进取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来不是封闭僵化的教条。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应时代而生,因应时代而变,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紧跟时代步伐,随着时代

的前进不断增添新的元素、发展新的内涵。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天然品格。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不停滞、永不僵化、永不自满,就一定能够永远走在时代的最前列。

自信是攻坚克难、成就伟业的先决条件。真正的自信,是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是改变现实、实现目标的强大精神力量。我国发展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任何一点精神上的懈怠,都会迟滞发展的脚步。攻坚克难,夺取新的胜利,既需要对前进方向抱有坚定的信念,也必须始终保持开拓进取、不畏艰难的精神状态。党的十八大要求全党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为我们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是我们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

标的深厚底气。只要我们始终坚定“三个自信”,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就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自信外化于行动,才能拥有强大的现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开创那一天起,就表现为一种实践形态,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奋斗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我们强调要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方面是为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鼓舞士气,另一方面是为了促进新的实践,并推动道路、理论、制度在新的实践中实现新的发展。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自信,转化为扎扎实实落实十八大要求的有力行动,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只能从本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有些发展中国家曾把西方发展模式奉为示范,结果非但没有给自身带来福音,反而自吞苦果,经济停滞倒退,社会动荡不安。国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始终有不同的看法、争论和推测。对“中国道路”的探讨之所以形成新的国际学术热点和争论点,是因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遇到了巨大挑战。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曾经显赫一时的西方制度暴露出种种弊端,拉美、亚非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地区也陷于困境。

实践证明,我们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在当代中国,走老路没有前途,走邪路只能会导致灾难的产生,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强国富民的正确选择。过去我们照搬苏联传统模式不能成功,今后如果照搬西方发展模式也不可能成功。解决面临问题的根本办法还要靠深化改革,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才能逐步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困难。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每一次发展都是对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和实践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的理论回应,我们党是一个由科学理论孕育催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理论的自觉与自信。

我们党的理论自信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知。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生命力,在于能够给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使人们在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第二,来源于对人民群众实践出真知的认同。我们党信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尊重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而对理论蕴藏的力量坚信不疑。第三,来源于党对自身理论建设的不懈坚持。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加强理论建设的历史。不断进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是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的决定性因素,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党始终将思想理论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善于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使得党的创新理论愈益迸发出真理的光芒。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以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价值、实践指导作用的科学定位,这是党的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决策和历史性贡献,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理论自信。我们要从新的思想高度提升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切实做到“四个更加自觉”,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制度是行动章程与行为守则。一个国家和政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除了看其是否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切合实际的发展道路,还要看其作出怎样的制度安排,提供什么样的制度保障。而且,看一种制度进步与否,最直观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是否代表和实现了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不可替代优越性的最好佐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让我们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方面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但制度的确立并不等于制度的定型。邓小平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八大更进一步指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我们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建设方面,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文化建设方面,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社会建设方面,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方面,要特别注重制度建设,要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等。

我们党成立91年、执政63年、领导改革开放34年以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发展奇迹,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对世界的历史性贡献。但自信不是自满,道路还要不懈探索,理论还要努力创新,制度还要继续完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党领导人民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因此而自豪,但我们自豪而不自满,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只有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如期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就一定能化作现实。


相关文章

  • 学习马克思主义 坚持"三个自信"
  • 学习马克思主义  坚持"三个自信"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社会形态由"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私有制确立),到"封建社会",进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

  • 政治第九课笔记整理
  • 政治第九课笔记整理 第一框 一. 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1. 再铸中华文化辉煌历史求索证实的结论 ⑴ 奉行"全盘西化"论或"文化复古主义"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 2. 中华文化重振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转折点 ...

  •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九课中心发言材料
  •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备课组活动中心发言提纲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4年秋第11周 高2013级政治备课组 发言人:何琴 学科:思想政治 模块:文化生活 章节:第四单元第九课 第一框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一.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理解发展先进文化 ...

  • 三个自信与中国梦
  • "三个自信"与 "中国梦" 张民仰,刘桂芳 [内容提要]"中国梦"是当前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三个自 信".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理论自信是 ...

  • 论"理论自信"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作者:杨竞业 广东社会科学 2015年12期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15)05-0073-08 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问题是一个颇具研究价值的新问题.这一问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q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自信"的价值支点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自信"的价值支点 余华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23日 13 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中国人民基本的价值遵循.2014年5月4日, ...

  • 党课讨论材料(各问题全)
  • 1. 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个性质符合时代要求,有利于我们党始终 ...

  • [两学一做]增强"四个自信"树立正确"三观"
  • [两学一做]增强"四个自信" 树立正确 "三观" 百年前,中国思想家梁启超"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 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振聋发 ...

  • 县政府干部学习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
  • 县政府干部学习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 按县委政府要求,我认真学习了十八大会议精神,十八大报告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博大精深,会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新的安排部署,凝聚了全党共识,表达了人民心声。报告从十二个方面进行了深刻全面的阐述。通过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鲜明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