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

(双月刊) 《学术界》

总第110期,2005. 1

ACADEMICS IN CHINA

No. 1Jan. 2005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

○吴兆雪, 王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 安徽合肥230052)

  〔摘要〕, 的历史性提升。因此, 想之魂。

; ; 科学发展观

F120. 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698(2005) -01-0064-

立足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总结人类关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表明了我们对发展理论的新认识, 也折射了在精神深层我们对于发展问题的新理念。因此, 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就需要从精神实质的层次上探索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认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对于发展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思想之魂。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是发展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发展观与发展理念具有一致性, 但一般来说发展观侧重于指整个发展理论,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王梅(1982—)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作者简介:吴兆雪(1948—

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64—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

而发展理念则往往是指这种理论之中所蕴涵的理想和追求, 或者说内在精神。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而“发展理念, 主要是对发展本质与意义的最基本的认识和体悟。一定的发展理念是与其相应的整个发展理论的内核所在, 它支撑和影响着某种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建

〔1〕构, 同时又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发展实践。”因此, 我们必须通过审视发展观

的演变来达到对于发展理念的深层认识。

发展观在人类历史上的演变, 很多学者将其笼统划分为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或科学发展观, 传统发展观的发展理念是把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目标, 可持续发展观或科学发展观则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发展的主要内容。这种划分固然有其合理性, 简单化、线条化, 不能看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和精神传统。西文化对比的角度, 、然、破坏自然, 、, 因此, , 。这种多视角的考察人, 没有, 又能借鉴西方发达国, 实现健康发展, 走向共同富裕的问题。

因此, 需要进一步从发展观所蕴涵的精神层次上重新审视发展观的历史演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形成了两种非常重要的精神, 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历史源远流长, 中西皆同。这既是由于人类需要关注自己, 需要人文意义上的终极关怀, 更是由于古代科学技术落后, 人在大自然面前无力可施。例如古希腊重视研究人本身的苏格拉底也并非一开始就对道德发生兴趣, 相反, 他也是在自认没有能力获取自然科学知识的情况下, 转而研究人的问题、道德问题。中国的早期人类文化常常被称为是早熟的儿童, 因为儒、道、释等思想学说对于人的问题的深刻思考使得中国一向重视道而轻视器物层面的知识, 从而在思想上超过了知识积累和发展应有的程度。这对科技的发展是不利的。与西方社会在科学知识上重视学术传统、轻视匠人传统相比, 中国则基本上是轻视科学知识的。历朝历代一贯重视人文知识, 即使是中国古代发达的天文学, 其目的往往也只是出于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需要, 并非真正是为了推动人类关于自然的认

〔1〕丰子义《发展实践呼唤新的发展理念》:《学术研究》, ,2003年第11期, 第24—29页。

—65—

学术界2005. 1・学术探索

识。所以, 在人类社会早期提出来要关注人, 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种凝结古人智慧的发展观是建立在人类极端落后的发展实践基础上的; 这种发展观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是一种缺乏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精神基础的人文精神, 因此必然会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有所不同的是, 西方历史上有着重视科学的传统。在经过压抑人性的漫长中世纪后出现了文艺复兴的思潮, 人本主义虽然主张唤醒人们的个性, 以人为中心, 但伴随着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西方社会中主客二分的思想传统终于获得了现实的力量, 科学技术把整个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捧上了历史的舞台, 倡导人性的思想最终深刻地烙上科技的威力。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的工业文明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 也是打开地狱之门的钥匙。危害之后, 。一贯重人文、轻科技, 视西方科学技术为技落后, 被动挨打。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的科技发, 很多人迟疑地认, , 不符合中国, 。其实, 我们必须在发展理念上厘清这种认识。应当看到, 近现代西方社, 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频频发生。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也是首屈一指的科技强国, 但是“在第二届地球首脑会议上, 代表们认为, 美国的发展模式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它建立在对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掠夺’基础上, 如果

〔1〕全世界都按美国模式发展, 还需要2. 6个地球才能满足。”前车之鉴, 如果我

们还是只顾经济发展, 认为等到我们将来有经济能力的时候再谈以人为本, 再谈环境问题、资源问题, 再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那么结果显然是“为时晚矣”。今天我们提倡的科学发展观是把我们历史上的人文精神传统与当代科学理性结合在一起的, 是不同于西方近现代科学主义或人类中心主义的。毫无疑问, 中国要走现代化的建设道路, 我们必须掌握科学技术并发挥它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 但是我们必须走一条区别于那些已经证明行不通的现代化道路。因此, 反思人类已经拥有的经验教训, 科学发展观既提倡发挥科技的作用, 更注重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情况下, 使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朱清时等《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第269页。—66—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理念上来说, 与中国古代发展观单纯讲求人文精神不同, 与现代西方发展观曾经认为正确实际缺乏人文精神的科学主义也不同。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的人文精神, 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科学精神是以人文精神为导向的科学精神。科学发展观既崇尚人文精神, 关心人, 爱护人, 坚持以人为本; 又推崇与过去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不同的科学精神, 强调用科学理性来面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 用科学技术来服务于人类。科学精神的真正魅力正在于它最终是对人类有价值的一种精神, 而不是人的异化。相比当今世界上某些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于全球人类利益的漠视,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 这正是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一种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解决人类发展问题。因此, 一于一体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以往发展理念的一种历史性提升。

二、, 。,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

〔1〕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科学发展观中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集中

体现。

从人类文化史上看“, 以人为本”的思想源远流长。从古希腊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到欧洲近代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 再到现代西方各种人学思想, 以及中国文化中一直流传至今有三千年之久的“民本”思想, 都在不同程度上包含有现在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因素, 但同时又都有各自所处时代和阶级以及历史观的局限性, 都没有超越封建的或资本主义的思想范围。只有到了马克思主义, 才发育成熟, 才获得了完全的、科学的含义。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应当是“以每个人的完全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列宁强调保障“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毛泽东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邓小平提出“以人民满意不满意, 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执

〔1〕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 ,2004年4月5日。

—67—

学术界2005. 1・学术探索

政党和人民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江泽民反复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这都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精彩表述。但由于受长期“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 以人为本”的提法却被认为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口号。科学发展观明确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这一基本原则, 这就使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中本已包含有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意蕴显得更加明确夺目。这也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有关人的问题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和在有关人的提法上的重大理论突破。

科学发展观不仅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而且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在现实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中的具体要求和当前为落实这些要求所必须着重关注的重要工作, 问题, 如就业问题、社会保障工作问题、保护农民利益问题、题等等。, 唯心主义人文关怀的质的超越。

由此可见, ,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根据马克思主义辩, 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 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来的, 它在发展理念上。科学发展观所展现的人文精神, 是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科学理性的光辉在科学发展观之中总是与人文精神相互交织、相映成趣的。科学发展观倡导以人为本是建立在深厚的科学认知基础之上的。没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没有多年来我国切身的社会发展经验和历史教训, 没有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历史和经验的借鉴, 我们就不会有今天的科学理性, 就不会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上的正负影响, 就不会理智地对待现在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以人为本, 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 追求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社会的不断完善发展使得求真、求善、求美之间越来越走向一致, 探索真理的科学与寻求人类幸福的人文之间也在越来越走向融合,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以人文关怀为终极目标的科学精神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基本要求。全面发展, 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

—68—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

全面进步。协调发展, 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

〔1〕地永续发展。这些发展目标和要求充分反映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以人文关怀为终极目标的科学精神。从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看,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努力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 教育、卫生、、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 , 和竞争力不强等。世纪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0, 也是矛盾和问, , 顺利实现工业化、现, , 甚至出现社会动荡, , 只有纠正和超越过去那种只重视经济增长而不, 只重视经济发展而不重视人的发展, 只重视局部发展而不重视全局发展, 只重视当前发展而不重视长远发展的片面发展观,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的关系, 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 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才能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可见,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客观要求。

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根据看,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唯物辩证法认为, 人类社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矛盾的发展过程, 旧的矛盾解决了, 新的矛盾又会产生,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 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就是社会矛盾的不断解决。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看, 城乡矛盾、区域矛盾、经济社会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内外矛盾比较突出, 全面正确认识和统筹解决这些矛盾, 处理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

〔1〕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 ,2004年4月5日。

—69—

学术界2005. 1・学术探索

在。从唯物史观以及系统论、协同学的视野看, 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环境等相关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它的发展不是其中某个子系统单独的运动, 而是诸要素、诸系统的协调行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社会发展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但发展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 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协调和谐、全面发展、持续演进的系统运动过程。因此, 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 还必须适时改革经济制度, 提高社会的公平程度; 改革、完善政治制度, 创造稳定有序、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 更新思想观念,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 保持人口数量与系统环境支持能力之间的动态平衡; 全面认识自然规律系统, 科学预测人的行为对于自然环境的长远影响,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见,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 勇于自我超越、大胆创新、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 , 全面、协调、可, 、融合统一,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两种优秀精神。科学精神强调尊重事实, 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文精神则注重价值, 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互补的, 它们共同构成完整、完善的人类活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与对立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后果。体现科学精神的科学技术在用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 也在破坏自身的生存环境; 在使科学的工具理性获得极度张扬的同时, 也使人的价值理性、精神家园丧失, 使人感到迷茫和困惑。人文精神的缺乏使社会的发展迷失方向, 使人迷失自我, 出现人与社会的种种危机。只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 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我们从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事业, 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 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 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从全社会范围来看, 要比较充分地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这只能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不能要求过急。但我们必须从现在办得

—70—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

到的事情做起, 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体现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之中, 体现到我们的执政理念、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之中, 并且十分注意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 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越来越充分地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群策群力, 共同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不断把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

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就一定要弘扬科学精神, 以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去对待和解决发展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首先, 要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 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 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因势利导, 趋利避害, 的应对措施。同时要深刻认识我国国情, , 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其次, 及全局的重大关系。, ; 明的关系, 、, , 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府。实现经济社会、, 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解决城乡、地区差距问题, 实现, 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因此,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 都要符合现阶段的国情, 从实际出发, 既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 又要看到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既要积极进取, 努力奋斗, 又要量力而行, 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坚持办实事, 求实效, 珍惜民力, 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必须深入实际, 察实情, 讲实话, 不虚报浮夸, 不作表面文章; 必须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提出各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积极而又扎扎实实地推进。总之, 只有弘扬科学精神, 从实际出发, 按客观规律办事, 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

对比过去发展观的思想境界,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层内涵, 展望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 既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也是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引领未来发展的思想之魂!

〔责任编辑:黎 宏〕

—71—


相关文章

  • 科学与人文论文
  • 科学与人文之关系及我的对策:一浅谈科学与人文:笼统地说,科学即反映人们对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包含自然.社会.思维等领域,如物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人文人文,是人类文化的简称,是人站在自身或者其它的角度,用自己或别人提出的方法对世界中已知或未知存在的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理性 ...

  • 心理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 心理学中两种文化的对立及其整合趋势 王 华 (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 兰州,730070) 摘要 心理学历史上长期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文化: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这种长期对立使心理学 面临分裂的危机,通过比较两种文化各自的优缺点,我们看到了心理学通过两种文化的融合. 统一而走向整合的可能性,并对整合趋 ...

  • 科学主义合理性与局限性及其超越
  • 山东社会科学 2005年第1期(总第113期) ShandongSocialScience No.1,2005(SerialNo.113) 科学主义厶日理性与局限性及其超越 陈其荣 (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上海200433) [摘要]科学主义认为自然科学是真正的科学知识,惟有自然科学的方法才能富有 ...

  • 论西部大开发中的人文环境建设
  • 摘要:“人文环境”可以定义为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文化变量包括共同体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人文精神缺席的西部大开发可能会落入乌托邦计划。西部大开发最高难题在于“人·自然·经济”三元关系的问题,据此,西部大开发的人文环境建设应包括生态人文主义 ...

  • 中国企业"科学管理"探究
  • 中国企业"科学管理"探究 张 阳 张 轶 何似龙 3 内容提要 "科学管理", 的存在, 以中国为情境.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作资源"的移植应用研究理路, () 为视野的管理创新研究, , 提出管理创新的合理性准则, 进而形成中国企业"科学管理& ...

  • 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练习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基 础 综合题 一.填空题 1.按照历史的维度,人文社会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_孕育_阶段,二是生成_阶段,三是拓展阶段. 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_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 3.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发生 ...

  • 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
  • 作者:熊建生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年01期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08)11-0011-05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个系统存在和结构体系,是不断生成.辩证发展的,总是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中,通过优化实现由无序到有序.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发展 ...

  • 论贵州人文精神
  • 贵州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以两个中国哲学命题为核心,并对其做出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时代性与区域性阐释,表明贵州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到了巧妙的历史"接合点". 当前,贵州省委结合当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以及贵州的文化传统,以两个中国哲学命 ...

  • 科学精神引领下的创新思维培养
  •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在如何让学生成功适应未来社会这一前瞻性问题上,人文.科学.创新几个关键词成为许多教育人士讨论的焦点.人文情怀是促使一个人长久.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人,心智是豁达的,情感是纯净的,意志是经得起磨砺的.一流的科学家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