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宰相最见智慧:谁是大宋朝的"圣相"?

宋代汲取晚唐五代时期军人干政的教训,崇尚文人治国,读书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旨在选拔文士的科举制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在大宋朝趋于完善。在大宋朝,不同渠道跻身政坛的人才,尤其是出身寒门的读书人往往能脱颖而出。《宋史》记载,两宋总计316年,担任过宰相(包括参知政事)职务的大臣有615位。从一定角度来讲,这是一个群贤毕至,俊才云集的时代,赵普、寇准、李沆、王旦、韩琦、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张浚、赵鼎、虞允文、文天祥,一长列足以名垂青史的名字。但是这些人当中,被称为“圣相”的只有一人,他就是活跃在宋太宗、真宗两朝的贤相李沆。转播到腾讯微博

李沆像

李沆出身于读书人家庭,祖孙三代为官,但都是品阶很低的小官。到他父亲(李炳)这一代,一生奔波,至死才担任从七品的殿中侍御史。李沆少而好学,志向远大,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举进士甲科,这年他三十三岁。与同榜进士相比,王旦、向敏中、苏易简(状元)、寇准等人都比李沆年轻,苏、寇二人甚至比他小十几岁,故而李沆显得更加老成持重。宋太宗很欣赏他的人品才学,对他青眼有加,多次破格拔擢。到了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他被任命为给事中、参知政事(副相,后因丁忧去职)。赵恒被立为太子,宋太宗任命李沆为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诏赵恒以师礼待之,实际上是为太子选定了未来的宰辅。赵恒即位(即宋真宗)以后,马上提拔才能、德行出众的李沆担任参知政事。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李沆接替因身体不佳请辞的吕端担任宰相,直到景德元年(1004年)七月突发急症死于任上。

李沆不像寇准、向敏中、苏易简那样毛病众多,仕途上波澜不惊,没有大的起伏。遍观历史记载,他虽没有建立寇准那样的丰功伟业,也没有留下范仲淹《岳阳楼记》那样的传世名篇。但是他死后,宋真宗称赞其“忠良纯厚,始终如一”,为之废朝五日。《宋史》评价“李沆为相,正大光明”,无愧于宰相之任。那么,政绩并不那么突出的李沆究竟“圣”在哪里呢?

李沆活跃在政坛的年代,大致在宋太宗在位的中后期和宋真宗前期(总计24年)。这一段历史时期,大宋与北方的辽国和西北党项部落之间虽摩擦不断,但大的战事不多,天下相对比较太平。李沆生活在和平年代,却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看问题有远见,对天下大势洞如观火。他居安思危,且能利用“帝师”的身份有所作为,对国家可能面临的不利局面,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预先防范。我以为,李沆的过人之处,一曰料事如神,二曰识人之明。虽然他的预见大多不幸成为事实,但是他预事的远见,识人的精准,常令人叹为观止。

先说料事。宋真宗初即位,刚刚开始理政,李沆每天都要将天下水旱盗贼之事上奏。他的同年、参知政事王旦认为,这些琐碎小事由一般朝臣处理即可,不需要劳烦皇帝。李沆说:“皇帝还年轻,应该让他知道民间疾苦。不然,皇帝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就算不留意声色犬马,也会大兴土木、擅动刀兵、求神祭祀。我老了,可能看不见那一天了,但这是你日后执政时所面临的后患。”当时西夏李继迁割据西北,频频侵扰边境,朝臣有时议政到深夜。王旦感慨道:“我辈何时才能坐享太平,有点闲暇时间悠闲宴饮啊?”李沆却说:“国家有强敌外患,倒是恰好可以作为警戒。只怕是将来天下太平,未必真的就高枕无忧了。”可惜王旦当时并不理解李沆的话,最终留下千古遗恨。

李沆识人亦有过人之处。宋真宗即位之初曾经问李沆,治国之道应首先注意什么?李沆回答:“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那么,什么是“浮薄新进喜事之人”呢?浮薄是轻浮、浅薄,做事孟浪,不负责任的意思;新进喜事之人,指的是急于上进或刚刚得到提拨,喜欢标新立异、爱出风头的人。宋真宗忙问哪些人属于这种人?李沆说梅询、曾致尧、李夷庚就是。史书记载,梅询为人“卞急好进”,喜欢高谈阔论,却眼高手低,多次因违法乱纪而被降职。曾致尧是曾巩的祖父,为人刚直、轻率,做事欠考虑。宋太祖曾说他“所言刻薄不可行”,属于做事孟浪的人。当时朝廷派曾致尧辅佐温仲舒安抚陕西,他竟然在殿门前口无遮拦,放言温仲舒“不足与共事”,全无大局观念,李沆不得派人取代他。李夷庚是个两面派,通判南海之时,曾经不辨真相诬告上官受贿,导致上司受到冤屈。对丁谓的看法,更能表现出李沆的远见卓识。丁谓也是少年成名,做事精明干练,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寇准与丁谓私交不错,特别看重丁谓的才学,多次向宰相李沆推荐丁谓。李沆看不起丁的为人,对寇准说:“观其为人,能让他高居人上吗?”寇准则说:“像丁谓这样有才干的人,你怎么可能长期压制,使他久居人下呢?”李沆苦笑着说:“等你将来后悔的时候,会想起我说的话的。”

李沆喜读《论语》,曾经叹息做宰相没有做到“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但是他的治国理念,更偏向于道家清静无为的主张。在他看来,朝廷的法律制度已经完备,政府及大小官员只要不违祖制,恪尽职守即可致天下太平。他担任宰执期间坚持依律行事,讲究光明正大,公正无私,不邀宠媚上,不标新立异。对“新进喜事之人”他敬而远之,对“兴利除害”之举他“一切报罢之”。他认为所谓“兴利除害”,不过是“新进喜事之人”为了个人目的,巧立名目蛊惑皇帝而已。而朝廷的每一个举措,都足以扰动天下,给黎民百姓增加负担。他有着长远的政治眼光,不粉饰太平,不追求政绩,用人格的魅力纠正皇帝的阙失。

景德元年(1004年)七月,李沆等待早朝时突发急症死于任上,时年五十八岁。不久,澶渊之战爆发,大宋在寇准的主导之下屡败辽军,迫使辽国遣使求和。失去辽国的强援,党项人也不得不与大宋坐下来和谈,天下终于太平了。但是李沆担心的事情,在和平时期逐渐成为现实。先是寇准很快被“新进喜事”的王钦若进谗言而失去相位。忠厚正直的王旦当上了宰相,他虽阻止了王钦若入相,却没能阻止宋真宗在王钦若、丁谓等人怂恿之下,大搞天书祥符、封禅郊祀,十四年间耗尽民脂民膏,大宋在本可以休养生息的时期却元气大伤。自己也不慎失足,无意之中沦为帮凶而无法自拔,不仅没能“坐享太平”,还落得终身遗憾。此时,王旦不得不衷心叹道:“李文靖真圣人也!”(李沆谥号文靖)

或许是为了改变现状,王旦临死前向真宗推荐寇准继任。天禧三年寇准再度拜相,他马上举荐“机敏有智谋”的丁谓担任参知政事,却又因小故而得罪了丁谓。丁谓怀恨在心,竟勾结对寇准不满的刘皇后、曹利用、钱惟演等人,将寇准一贬再贬。丁谓尚嫌不够,还想方设法迫害寇准,多次派人逼迫他自尽,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至此,寇准不得不拜服李沆的先见之明。李沆的预言最终都一语成谶!

成熟的政治家,大都能够见微知著,高瞻远瞩,防患于未然。李沆就属于这种人,说他是“圣相”一点不为过!


相关文章

  • [千古兴亡,亡于一相]:历史唯心主义的鼓噪
  • 2011-08-29 23:07:47 作者:东极老翁 来源: 浏览次数:360 网友评论 9 条 <千古兴亡,亡于一相>:历史唯心主义的鼓噪 张宏良先生<千古兴亡,亡于一相>的文章,通篇充斥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且不符合史实. 毛主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 ...

  • 高三语文综合训练(二)
  • 高三语文综合训练(二) 一、(共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 A.厚薄(báo) 卑鄙(bǐ) 赴汤蹈(dǎo)火 B.骠勇(piào) 场(cháng)院 螳臂当(dāng)车 c.闯(chuǎng)荡炽(zhì)热 度(duó)德量力 D.脖颈(gěng) ...

  • 五代北宋之际范质传
  • 五代北宋之际范质传 三代元老 范质(911-964),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清河西南)人.后唐长兴四年(933)进士,入仕为忠武军(许州,今河南许昌)节度推官,升为封丘县(今属河南)令.后晋初任监察御史.节度从事,开运元年(944)任翰林学士.开运三年契丹灭后晋,后晋出帝对当值的翰林学士范质说:& ...

  • 赵普如此治天下
  • 一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近年来甚嚣尘上,<论语>作为治国平天下的经典地位,再一次被大肆宣扬,有人甚至说,<论语>将是二十一世纪的福音书.<论语>真的有如此神奇的.巨大的功效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正本清源,看一看这句话出 ...

  • 哪位宋朝名将不爱钱不惜死 妻子改嫁后还送钱资助她?
  • 宋朝名将如云,其中,岳飞知名度最高. 岳飞一生南征北战,劳苦功高.这一点,他的老板--宋高宗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宋高宗想:这么好的一名干部,我怎么着也得想办法奖赏他. 宋高宗就打算为岳飞修建一栋别墅.哪只岳飞并不领情,直接就给拒绝了.当然,岳飞说得很客气:"敌未灭,何以家为?" ...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 ...

  • 必修一历史
  • 必修一历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 ...

  • 宋朝官印制度
  • 中国古代官印制度发展到宋代,已十分成熟和完备.国家设置了专门的铸印机构--少府监和文思院,并且制定了诸如牌印制度.知印制度等严密的管理措施,在官印的形制上,背款的出现和叠篆的使用,为以后金元各代所沿袭,影响深远. 宋朝官印制度-构成 宋宣抚处置使司随军审计司印 宋代官印是由宝.印.记三部分构成的.帝 ...

  •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主备人:授课班级: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第 周 星期 总课时 课型 教法 学法 教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 影响:从隋朝灭亡的原因中得到启示. 过程与方法 讲述课文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