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2)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必修二]

一.中国古代经济

1.中国古代农业:

(1)中国是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A.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B.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

C.唐朝→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3)中国古代主要水利工具和工程

A.战国→都江堰

B.汉朝→漕渠

C.曹魏→翻车

D.唐朝→筒车

(4)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提高社会生产力,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2.中国古代手工业

(1)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A.夏商周时期以青铜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B.特点:

a.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

b.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

c.中国官营手工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2)中国古代私营手工业

A.明朝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纺织、制瓷、矿冶)

B.明朝中后期以后,江南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本主义萌芽

(3)主要成就:

A.瓷器:中国是瓷器故乡;北朝烧出青瓷;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瓷都

B.丝绸: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3.中国古代商业

(1)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隋唐:

A.商业繁荣原因:

a.农业发展

b.手工业发展

c.大运河开通

B.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3)宋朝: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4)明清:

A.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B.出现地域性的商帮:徽商和晋商

4.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1)宋朝以前:城市设市(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官府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坊市分开

(2)宋朝: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早市和夜市昼夜相连;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3)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原因:

A.丝绸之路开通

B.大运河的开凿

C.经济重心南移(扬州、成都)

5.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6.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A.战国时期:推行重农抑商

B.汉武帝:实行一系列政策,抑制富商实力

C.作用: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抑制了工商业发展

7.中国古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A.明朝(明太祖):实行海禁

B.清朝:厉行海禁(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C.清朝:闭关锁国

D.评价: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近现代经济

1.中国近代经济的解体和民族资本主义

(1)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出现,

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作用。

(3)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的倡导下出现了,他们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A.背景:

a.鸦片战争以后外商在通商口岸设厂,受外商企业刺激,

b.洋务派的诱导,

c.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B.概括: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

C.代表企业: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机器磨坊。

(5)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6)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

A.条件:

a.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b.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

d.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B.概括: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

C.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衰退下去。

(7)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打击。在华北,日军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

(8)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1949-1976)

(1)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

(3)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A.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B.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主要内容:

a.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b.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D.八大是中共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成功探索,但没有坚持下来。

(4)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5)“大跃进”:反映了人民对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忽视了客观规律。

(6)人民公社化运动:

(7)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评价及结果: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8)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9)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遭到劫难。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今)

(1)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来开序幕。

(2)改革:

A.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城市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C.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在南方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D.1992年中共十四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F.1997年中共十五大——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G.成就:

a.改革开放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奇迹,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是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地变化。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制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3)开放局面的形成

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0年国家把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正式确定为“经济特区”。 创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是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B.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设立为经济特区。

C.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D.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E.1990年,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地区。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F.格局:

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地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延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以经济特区为突破口,开放沿海地区,再到内地。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4.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中山装和穿旗袍受到新派人物的欢迎。

(2)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馆,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3)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辨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4)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5)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的社会风俗和衣食住行等深受影响。

(6)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5.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了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2)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洋务派创办了轮船招商局,推动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3)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了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4)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由西方传入中国后,发展速度缓慢。

(5)评价: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6.大众传媒的变迁: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媒介手段发挥作用的程度各不相同。

(1)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使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

(2)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3)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和方便。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三.世界近代经济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1.新航路的开辟

(1)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87)

(2)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1492)

(3)影响: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回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早期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扩展

(1)17世纪:荷兰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有“海上马车夫”之称。荷兰成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积极参与殖民掠夺。

(2)18世纪: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建立起“日不落”帝国。

(3)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

3.第一次工业革命

(1)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棉纺织业发生了技术革新,出现了“珍妮纺纱机”。

(2)1785年瓦特成功改良蒸汽机迅速推广到其他工业生产部门。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3)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

(4)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等地。

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

4.第二次工业革命

(1)电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成就。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研制成了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形成了垄断组织。

(3)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4)影响: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对策

(1)经济危机的原因:

A.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B.资本家攫取高额利润国民贫富差距扩大;

C.市场的虚假繁荣使资本家被眼前利润所驱使。

(2)概括: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市崩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3)经济危机特点: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4)经济危机影响:

A.危机加大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德国法西斯分子乘机造势,政治影响猛增;日本军国主义趁机抬头。

B.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危机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彼此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日益尖锐。

C.标志着“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5)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罗斯福新政

A.罗斯福新政内容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工业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防止生产过剩,并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c.在农业方面国家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稳定农产品的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d.社会福利方面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

B.罗斯福新政的意义:

a.新政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改善了公众的生活状况,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

b.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自由放任”政策已无法适应当时的发展需要,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新政通过法律形式,把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固定下来,再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改造。

d.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经济政策的变化:

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

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涨”,政府开始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福利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权为了战胜敌人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B.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这些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结果: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A.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B.内容: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3.斯大林模式

A.斯大林体制的特点: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的计划经济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最终因为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4.赫鲁晓夫经济改革

A.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B.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

C.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D.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缺乏科学认识,最终改革失败。是一次不成功的尝试。

5.勃列日涅夫改革:

重点放在工业方面,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但是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增长,1975年后,苏联的经济增长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6.戈尔巴乔夫改革:

为了缓解经济困难,进行经济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没有放弃传统的做法。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的情况下把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

(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A.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B.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背景: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各国政府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国际贸易萎缩。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这三大经济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应。

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A.欧洲共同体:

1951年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957年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大大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

1992年欧共体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想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B.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意义:加强了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往,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增长。增强了区域及图案的实力。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宗旨和目标为: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1989年,澳大利亚等12国成立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通过了《汉城宣言》,

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

亚太经合组织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对其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3.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A.新航路开辟,世界各地的联系增多

B.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

C.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地各地区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D.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

广大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制定合理的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3)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4)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带来了压力和严峻的挑战,中国的企业正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


相关文章

  • 高一第二学期历史学科教学计划
  • 一、 本计划制定的依据 历史是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并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历史学科是高中学生必修的基础学科。历史教育对提高高中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高一第二学期的历史教材是在学生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历史的基础上,以叙述世界现代史为主,把有关的中国历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作重点介绍,帮助 ...

  •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备考总结
  •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备考总结 梁娟 20XX年12月,我被学校安排去接高二5、6两班的政治,高二年级面临1月份的学业水平测试,离考试时间只有1个月的时间,对我来说真的是时间短、任务重,面对艰巨的形式,我认真思考了复习应该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对复习工作做了认真的安排。现对我的复习工作做如下的总结: 一、 ...

  •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_教学工作总结
  •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_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5)(6)(7)班的历史科任教师,任教期间,能够抓住主要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对这三个理科班的历史会考工作认真负责.虽然在教学中存在某些疑惑或不足,但我能努力去探索解决之道,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本学期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做出以下努力: ...

  • 20**年学年历史会考复习计划
  • 2015 学年历史会考复习计划 周次 第一周 必修一 上课内容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第二周 必修二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书 提纲 书 提纲 书 提纲 书 提纲 书 提纲 书 提纲 书 提纲 书 提纲 书 提纲 书 提纲 书 提纲 书 提纲 书 ...

  •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会考复习提纲
  •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会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宇宙 (1 )宇宙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2)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河外星系 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50亿光年. (3)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

  • 初三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 初三历史复习提纲 1.文艺复兴: ★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大利发展起来 ★本质: 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指导思想: 人文主义 ★代表人物及成就: 但丁(文艺复兴的先驱<神曲> ) 达·芬奇( )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历史意义: ...

  •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怎样进行高中历史会考复习
  •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怎样进行高中历史会考复习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时间短,复习内容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使学生取得最佳成绩?我想谈一些体会,与同行研讨. 一.指导学生端正复习态度,进行扎实准备. 在复习迎考阶段,能否端正态度和扎实准备是会考成败的关健.平时学得努力.扎实,复习也切实有效的同学 ...

  • 二00六年度第二学期教研计划政史地组
  •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政史地教研组继续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改精神,紧紧围绕开 学初王校长布置的工作要求及教科室工作重心,增强发展意识,加强教学.教研研究,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规划及愿景: "挑战极限,追求卓越,打造品牌"努力构造"学习- ...

  • 20**年生物会考复习计划
  • 围子初中 2013年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计划 复习时间2013年3月15日-6月10日,共11周时间. 第一轮复习:本次复习主要围绕书本知识和练习巩固相结合的方式 第1-3周:复习七年级上册内容. 利用复习资料,结合书本进行复习,并划出重要的知识点,提供了相应的练习. 第一节:一章(1.2节).二章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