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代边塞诗中的"李广"意象

  摘 要:唐代边塞诗中常常出现西汉将领“李广”的意象,本文详细阐述这一现象的表现形式,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唐代 边塞诗 李广 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而唐代的边塞诗无疑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在整部诗歌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纵览有唐一代的边塞诗,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唐代诗人很少直称本朝或本朝的人、事,大多采用“以汉喻唐”的手法,借用汉朝的人物故事来讽喻时政、臧否人物,其中西汉名将“李广”的典故及意象的使用频率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创作手法极为特殊,但在唐代边塞诗的创作中却是普遍现象,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现象的具体表现及产生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李广”意象产生的原因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飞将军李广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却失道获罪,因不愿面对刀笔吏的羞辱而引刀自刭。一代名将最终引颈自裁的命运固然震撼人心,但其传奇般的历史并未随着将星的陨落而结束,恰恰相反,形而下的生命的消逝却成就了形而上的精神的不朽,“汉家飞将”的原型意象流芳千古,“李广难封”的文学命题贯穿时空、直指人心。在唐代边塞诗中“李广”的原型意象被反复提及,弗莱认为,所谓原型意象是一种典型的“在文学中反复使用,并因此而具有了约定性的”意象,它是“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因而能够反复出现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当中,与身处不同情境的主体产生心灵的共鸣。李广忠君报国,骁勇善战,爱抚士卒,刚毅木讷,战功卓越却白首难封、被迫自尽,其悲剧性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感慨、悲愤与沉思。他那坎坷的人生、不平的遭遇,浓缩了无数个体的抱负、失意、无奈与愤懑,于是“李广”这一历史人物逐渐成为艺术创作上的原型意象与情节,其所蕴含的意象图式也在自汉至唐数百年间不同作者的反复凸显与强化下逐渐沉淀下来,成为无需过多语言提示,仅仅凭借意象本身,就可以激活读者心灵中相应或相关体验和情思的典型;同时其原型意象的激活可以层层扩散到与之相关的各个层面、领域,次第形成不同程度的非原型意象,非原型意象之间以及其与原型意象之间又会产生共振,就这样“李广”这一文学意象及其产生的效应逐步层次化、立体化,最终在唐代边塞诗中璀璨绽放,光彩夺目。  二、唐代边塞诗中“李广”意象的表现及其发展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经历了长期的磨合和融合,历朝历代都不可避免地出现武力冲突与边境战争,唐代也不例外。在唐代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唐王朝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边境战争持续不断,北方的突厥,西南的吐蕃、南诏,西北的吐谷浑,东北的契丹,都曾和唐王朝发生过战争。“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古往今来,战争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它不但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而且还涉及到国家的兴衰存亡。有唐一代士人进取心极强,入世思想十分浓重,由于仕途坎坷难以一帆风顺,或者出身寒微,他们摒弃了传统的读书应考入仕之路,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军功、投向了边塞,不论是春风得意还是失意困顿,“李广”这一意象都承载着唐人微妙复杂的心态与情节。  1. 借李广塑造骁勇善战、意气风发的边将形象  “猿臂将军去似飞,弯弓百步虏无遗。”(崔道融《题李将军传》)“尝闻汉飞将,可夺单于垒。”(常建《吊王将军》)“边头能走马,猿臂李将军。射虎群胡伏,开弓绝塞闻。”(陈陶《塞下曲》)“男儿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王维《老将行》)“翻弓骋猿臂,承箭惜貂裘。”(李端《送彭将军云中觐兄》)“儿生三日掌上珠,燕颔猿肱 李肤。”(王宏《从军行》)  这些诗句浓墨重彩地勾勒出李广疆场杀敌的雄姿,一位身形奇异、武艺高强、骁勇善战、威镇边塞、气势凌然的汉代边将形象跃然纸上。历史上的李广箭术高超,《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李广射杀敌人时,“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李广为右广平太守时,醉后出猎,见巨石误以为猛虎,一箭射去,箭尾没于石中。卢纶的《和张仆射塞下曲》就简练而形象地再现了李广“射虎”的传奇故事: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 借李广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渴望  唐代注重边功,在开疆拓土、弘扬国威、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强烈刺激下,士人不再把“白首穷经、面壁吟诵”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而是迫不及待地投身边塞战争中去,希望通过建立边功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对于从军的士卒或向往边塞的士子来说,能够跟随甚至成为李广式的将领驰骋沙场成为他们心中的夙愿:“骄虏初南下,烟尘暗国中。独召李将军,夜开甘泉宫。一身许明主,万里总元戎。”(薛奇童《塞下曲》)“弱龄负奇节,侠客多招访。投笔弃儒生,提戈逐飞将。”(戴休 《古意》)“身承汉飞将,束发即言兵。侠少何相问,从来事不平。黄云断朔吹,白雪拥沙城。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李益《赴 宁留别》)“吾友从军在河上,腰佩吴钩佐飞将。”(李涉《寄河阳从事杨潜》)“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三》)“犹思百战术,更逐李将军。始从灞陵下,遥遥度逆野。”(袁 《鸿门行》)  这些诗歌中普遍表现出对能征惯战的李广式将领的赞赏与向往,一往无前、奋不顾身的“李广”正是高歌猛进、国威远扬的大唐气象最生动、最形象的诠释,也是当时士人价值取向的承载。  3. 借李广表达对雄才大略、刚正仁爱的完美人格的崇拜与呼吁  虽然司马迁的《史记》对李广偏爱至极,但也秉笔直书其不足:一是残杀羌部降卒,二是仇杀灞陵尉。然而李广的这些缺失在诗歌中通通被过滤掉了。我们通过“李广”这一意象看到的边将不仅骁勇善战,更是有勇有谋,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进而开疆拓土,为国家和百姓带来和平安定,在精神层面上达到了完美无瑕。


相关文章

  • 唐朝边塞诗中的悠悠
  • 唐朝边塞诗中的悠悠"楼兰"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 吴跃 唐朝边塞诗中的悠悠"楼兰" -唐边塞诗中的楼兰意象分析 摘要:边塞诗的产生,与古代边塞.人们的边塞观念.古代国与国之间在边塞地区发生的战争等政治.军事斗争密切相关.边塞诗到唐朝才是进入了它的一 ...

  • 边塞征战诗鉴赏导学案(教师版)
  • 边塞征战诗鉴赏导学案(教师版) 高二语文备课组 时间2014-3-10 [学习目标] 1.了解边塞征战诗的内容.特点.艺术特色和鉴赏要点. 2.学习鉴赏边塞征战诗的方法. 3.品味<从军行(其一)>.<蓟中作>.<塞下曲><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的意境, ...

  • 唐 代 边 塞 诗 鉴 赏(1)
  • 唐 代 边 塞 诗 鉴 赏(1) 古典诗文 2009-07-10 0833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 胸怀激荡, 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 是古代诗坛上绝 ...

  • 小学古诗25首出塞
  • 出 塞 ① 唐 王昌龄 q ín shí m ín ɡ yu â h àn shí ɡu ān ②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〇〇/〇〇/〇〇/〇 w àn lǐ ch án ɡ zh ēn ɡ r ãn wâi huán 万 里 长 征 人 未 还.〇〇/〇〇/〇/〇〇 d àn shǐ l ó ...

  • 唐诗风貌模拟试题
  • 唐诗风貌 模拟试题一 一.选择题 1.在唐诗分期上明确使用四分法的明初学者及其所编的大型选本是(高木秉<唐诗品汇>). 2.在唐诗发展过程中,伤春离别,身世浮沉,饮食眠坐,琴棋书画,幽窗红烛,风花美人等类题材成为热门的时期是(晚唐). 3.杨炯诗:"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qu ...

  • "至今犹忆李将军"考辨
  • 摘要: 对高适<燕歌行>中"李将军"的本事解说,历来莫衷一是.本文认为"李将军"只能是李广,而非李牧.理由是:李广的事迹比李牧的更符合该诗写作的背景:唐诗文中没有称李牧却有称李广为"李将军"的传统:高适托汉写唐的诗中所叙写之人及 ...

  • 七十年边塞诗研究综述
  • 胡大浚 马兰州 内容提要 本文概述了肇始于1924年至今的唐代边塞诗研究历程,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研究发轫期,发展期,成熟期.评介了重要的论点.论著,总结了研究工作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 边塞诗 研究 边塞诗作为唐诗苑囿中的一个大宗,几乎从其产生起就有品评出现,但从文学流派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和分析,则 ...

  • 中国古现代的诗歌
  • 中国古现代的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分类:一.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中国古代诗歌大致可分为诗.词.曲三类,按照内容可:1.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2 ...

  • 中国古现代诗歌
  • 中国古代诗歌分类 一.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qu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