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湾人意识的政治流变及其走向

  新台湾人意识是台湾近年来兴起的政治思潮,并逐步成为了台湾政治文化的一部分。从台湾政治文化结构的变迁来看,新台湾人意识将在台湾内部的族群关系、公民意识、“国族”认同等方面形成独特的发展模式,这种政治上的流变与走向也必然影响到两岸关系。      一、新台湾人意识的核心价值      新台湾人意识是李登辉在担任领导人期间提出的政治思想。在1998年马英九竞选台北市长期间,李登辉当着国民党的支持者,举起马英九的双手,高呼“新台湾人”,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一些本土选民的疑虑,马英九得以击败陈水扁,顺利当选为台北市长。这标志着新台湾人意识在台湾政治中开始产生效应。而在这次台湾地区的新领导人选举中,马英九所极力营销的新台湾人概念更是得到台湾选民的认同,获得大多数本省选票的支持,一举奠定了国民党重新执政的基础,可以说,新台湾人意识已经成为构建未来台湾政治的核心理念。   所谓新台湾人意识是指,不论是几千年前来到台湾的原住民,还是几百年前、几十年前来到台湾的汉人,不分先来后到,不分语音、地域,在此相互依赖、共同生存,都认同并热爱这块土地,愿意为这块土地奉献,都是相互认同的台湾人。在“国家”认同上,“中华民国”逐步成为新台湾人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在处理两岸与对外关系上,新台湾人意识强调优先考虑台湾人民的福祉、台湾的安全和台湾的利益,即坚持台湾主体性。从内容上看,新台湾人不再关注敏感的族群差异,而是强调族群包容、共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统一的台湾政治公民群体。“心怀台湾优先理念的外省族群是新台湾人,所有认同台湾命运共同体的各个族群,更是新台湾人。所有真正认同台湾的新台湾人,都要向过去那种不那么认同台湾的旧台湾人心态告别。”马英九还曾经专门指出,新台湾人的定义,就是指爱这块土地,愿意为这块土地奉献的人,这是一个十分具有包容的观念。可以看出,新台湾人意识已经去除了过去台湾政治摆脱不掉的族群包袱,朝向一个更加开放的公民社会迈进。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新台湾人意识正在逐步被广大台湾民众所接受,即使代表本土意识的民进党,除了少数基本教义派以外,也都难以抗拒新台湾人意识的政治影响。在这次“大选”中,尽管民进党候选人谢长廷一直处于落后的不利地位,但也没有习惯性的拿族群议题大肆操弄,反而是提出要走平和的新中间路线。可以看出,随着台湾政治生态的演变,寻求族群问的和解与团结已经成为台湾社会的基本共识,任何党派都无法抵制这个潮流。      二、新台湾意识与族群政治演变      在这次台湾“大选”中,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以外省人的身份胜出,尤其获得了广大本省人的支持,结束了一直让人担忧的外省人“原罪”,马英九的成功可以看作是新台湾人意识滋生、成长的结果,在族群和解的大背景下,台湾族群政治开始向公民政治转变。   长期以来,省籍――族群因素一直构成了台湾族群政治的特征,即主要体现为本省人与外省人之争,本省人自称才是正港的台湾人,因此否认外省人的身份认同,进而否认其执政的合法性。在国民党威权统治时期,这种由族群意识引发的本土化成为了反对运动的政治旗帜,民进党更是利用这种充满悲情化的本土诉求赢得了2000年首次政党轮替。在以后的选举中,民进党也多次依靠省籍一族群议题来获得选民支持,即使在2004年“大选”中,并不被看好的陈水扁依然成为了中南部大多数选民心中的支持对象,这一度让人相信台湾民众的本土情结远远超出了其他问题。问陈水扁执政期间,腐败严重,经济不景气,民众也要咬着牙根投票给他。但是2008年“大选”,台湾政坛风云变幻,民意也出现了全盘性的扭转,包括中南部的选民直接用选票否定了陈水扁,一时间,民进党八年的执政成果让台湾人民对“本土”两个字心灰意冷,陈水扁所编造的本土化神话就此彻底破产。   这次选举期间,马英九在基层可谓用心耕耘,在多次“下乡”活动中,与中南部民众打成一片,在各种场合,马英九都公开表示“我们都是喝台湾水、吃台湾米长大的台湾人!”经过这些努力,原来对国民党本来没有好感的基层民众开始逐步认同马英九,这很大程度上都源于马英九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台湾人特质,诸如诚实、清廉、平和、奋斗等形象。最终,马英九赢得了台湾民众的心,不仅在北部取胜,还前所未有地在中南部选区获得了胜利,一些传统支持泛绿的县市也转而成了马英九的大票仓。这正表现出了新台湾人意识经过多年的发展,不仅为中产阶级所认同,也开始为一般基层民众所接受,民众在政治认知上有了这种转变,不再将外省人与台湾人加以对立,而是接受外省人领导。正是有了这个基础,马英九的外省人背景才没有成为其票房毒药。   马英九的上台将标志着新台湾人意识付诸政治实践的开始。马英九在3月22日的当选感言中表示,要扮演新台湾人意识的主导者,成为全民的领导人。可以想象,如果马英九在以后的执政期问,能成功塑造一个领导者的角色,做到政治清廉,司法公正,并化解长期以来的省籍一族群冲突,不仅会重新改变国民党的政治形象,获得本土化的政治合法性,赢得台湾民众的认同,也会让省籍一族群议题在新台湾人意识的支配下逐步走向边缘,族群政治的空间版图将会趋于缩小,而取而代之的将是新的公民政治。在这种公民政治结构中,民众不再受到族群对立的干扰,而是共同以台湾人的整体意识融入于社会中,进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公民群体。      三、新台湾人意识与政党生态的变动      新台湾人意识是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会造成民众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上的变化,更会直接影响到族群关系的变动,进而会对台湾的政党政治带来巨大的影响,在这种政治意识的影响下,国民党与民进党的政治生态结构都将会面临新一轮重组。   对于国民党而言,其本来就拥有新台湾人意识的主导权,也较为符合马英九的外省人身份,经过台北市和这次“大选”的历练,马英九已经牢牢掌握住了新台湾人意识的发牌权。可以确信,马英九在执政以后,会继续大力发展新台湾人意识,巩固其外省人的政治合法性,在四年后的连任中,再次寻求台湾主流民意的支持。因此,未来的台湾政治将更加突出新台湾人意识的特点。另外,新台湾人意识也将会大大促进国民党的本土化,至今为止,国民党党员已经有70%以上是本省人,可以看出,国民党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本土政党,外来政权的政治原罪将会逐步消失。因此,对于新台湾人路线,国民党内有强烈的认同意识,在新台湾人意识的刺激下,国民党将会在台湾主体性与优先性上与民进党的本土路线无异,即从台湾民意出发,积极维护台湾主体性。但是,由于目前台湾存在混乱的“国家”、民族认同, 虽然国民党能主导新台湾人意识的建构,但却很难整合这种跨越族群的公民意识。

“中华民国”虽然能成为台湾社会接受的最大公约数,但新台湾人意识并不能自动就成为“一中原则”的组成部分。随着政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国民党的外省人背景逐步被消解,国民党的政治路线必然会继续加快本土化的进程,一旦新台湾人意识在民族、“国家”认同层次的发酵程度超出了国民党的控制范围,那么新的民族、“国家”认同就会严重冲击到国民党的政治路线,也对两岸关系构成严重挑战。在这种台湾主体性的架构下, “中华民国”的“一中原则”事实上就只剩下了缺少内容的躯壳,而实质却变成了“中华民国”在台湾或“台湾中华民国”,新台湾人意识的台湾化,必然与国民党的政治纲领发生冲突,这种矛盾将长期困扰国民党的发展。因此,如何在台湾主体性与“一中原则”上取得一致,即防止新台湾人意识向脱离中国意识的台湾意识转变,将考验国民党。最后,如果马英九在执政期间,能够通过新台湾人意识进一部化解本省人对国民党的疑虑,那么国民党将会彻底实现本土化的转型,从而取得台湾民众的认同。在以后的选举中,省籍一族群议题将不再成为国民党的致命伤,国民党将作为一个彻底的本土政党与民进党展开角逐。   对于民进党而言,新台湾人意识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2008年“大选”中,谢长廷的失利说明了民进党执政路线的破产,所谓本土化诉求已经不再具有呼风唤雨的魔力。在新台湾人意识的影响下,一旦马英九成功建构了符合台湾民意的新台湾人意识,势必会弱化族群因素在政治中的影响力,那么民进党所赖以生存的本土牌就会失效,其多年来累积的本土资源将会被新台湾人慢慢稀释,民进党也将最终会失去一直在族群政治享有的垄断权。因此,面对新台湾人意识的深入人心,民进党只能依靠政党转型来适应新台湾人意识,避免其政治版图被国民党压缩。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民进党就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新台湾人意识这根救命稻草,寻找适合公民政治的发展路线,抛弃分裂族群的传统做法。在党内的路线斗争中,“台独基本教义派”的激进路线会被彻底边缘化,取而代之的将是稳健的新中间路线,“台独”路线空间在党内将会更加趋于萎缩。从这次“大选”以及党主席选举来看,民进党提出走新中间路线,其实也是一种新台湾人意识的塑造,即承认台湾主体性和优先性,坚持族群问的和解和共识。但民进党在追求新台湾人意识中,必然会与国民党进行切割,避免被国民党的政治路线所同化。尤其在两岸关系上,民进党会在不公开追求“台独”的立场下,捍卫台湾的主体与本土利益,将台湾与大陆相对立,通过强调“反中”,来寻求台湾民众的支持。这次“大选”期间,谢长廷极力操作“一中市场”就是一个政治信号,在今后的两岸关系上,民进党还会打着保卫台湾主体利益的旗号,来反对国民党实施的大陆政策。因此,在今后的新台湾人路线中,在双方共同维护台湾的主体利益下,将会突出的体现为“亲中”与“反中”的议题之争。      四、新台湾人意识对两岸关系的挑战      在两岸关系上,马英九上台后,大陆应该不会面临岛内出现“法理台独”的可能性,但新台湾人意识主张追求台湾主体性,并在所谓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公民群体结构。在“国家”、民族的认同层次上,这种台湾意识会逐步脱离中国意识的整体架构,必然会冲击到两岸关系的发展。   新台湾人意识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台湾传统的本土意识是族群政治的产物,它强调的是建立以本省人为中心的政治差序格局,即以旧台湾人自居,而排斥其他族群,在敏感时期,更是将族群对立发展到极致。而新台湾人意识整合了各个族群,比较重视平和与稳健,追求所有族群的共同利益,一些极端主义的思想必然会被摒弃。因此,在两岸关系中,新台湾人意识会从现实主义出发,以多数主流民意为依归,放弃激烈的“台独”路线,转而寻求和解与共生的中间路线,维持和平发展的两岸格局,即“新台湾人认同台湾命运共同体的诉求,也认同在当前统‘独’之争中维持现状。”   有了这种对和平发展的集体共识,新台湾人意识能够整合台湾岛内的政治分歧,以理性、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两岸关系的发展,这种政治认知必然有利于推动两岸朝务实的方向前进。   新台湾人意识对未来的两岸关系也是一个严重的挑战。由于新台湾人意识建构的是台湾主体性,其蕴含的民族、“国家”认同还存在不确定的变数。在台湾主体认同意识逐渐提升,台湾朝野主流势力在所谓“国家认同”问题上逐渐趋同的背景下,“新台湾人”的政治概念将被纳入主流价值体系之下。如果新台湾意识在民族认同上始终将台湾主体性凌驾于中华民族的主体性之上,那么这种新台湾人意识就迈出了危险的一步。总之,一旦新台湾人意识成功建构了以台湾为主体的民族与“国家”认同感,这势必会与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产生激烈冲突,甚至对抗,两岸关系必然将会受到严重的冲击。


相关文章

  • 先进人物流变史
  • 历史学者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曾发出如此一个疑问,作为清官模范的海瑞,行为古怪,开罪众人甚至皇帝,为何能顺利做官,直到死去? 作为当时的"先进人物","海瑞从政20多年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纠纷.他的信条和个性使他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没有人按照他的 ...

  • 金庸民族观
  • 目录 引 言 .......................................................... 2 一.从"尊夏卑夷"到"中华一体":金庸武侠小说中民族观流变 ...... 3 (一)金庸民族观变化 ............ ...

  • 管窥未来台湾政党政治之发展
  • 作者:徐锋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01期 [中图分类号]D67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562(2009)04-0047-06 民主政治.政党政治的巩固和发展殊少坦途.作为动态的和精密的系统工程,民主化.政党政治总是需要以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持续.协调发展为依托 ...

  • 审美意识的时代性
  • 审美意识的时代性 以当代中国城乡居民室内设计风格的流变为例 摘要:人类审美趣味的时代性变化,广泛的表现在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领域中,本文将从另外一个不被人们关注却又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角度--即从当代中国城乡居民室内设计风格变化中观察,思考,总结审美意识的时代性.从八十年代至今的城乡居民室内设计受特 ...

  • 青春的翅膀_苍老的心_新时期文学青春文化特征的流变及其影响(1)
  • 青春的翅膀, 苍老的心 新时期文学青春文化特征的流变及其影响 南 宋 80年代后少年作家登上文坛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所谓 青春伤痕文学! 也开始作为一种标签大行其道.这代人的青春有无 伤痕! 暂且不论, 如若将他们的青春文本放在整个新文学思潮中来考察, 我们事实上也难以斩断它们与 青春伤痕! 前辈们 ...

  • 中外民俗自学考试复习必看资料
  • 第一章民俗概述 1.民俗的定义:使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3.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的 ...

  • 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 课堂教学行动研究--不曾预约的精彩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 叶显发 一. 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的背景 ( 一 ) 为什么要研究课堂教学行动 1 .课堂教学行动的涵义 课堂教学行动,是指教师受教育思想支配而在课堂教学现场表现出来的外显的实践活动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现场表现出来的外显的实践活动方式.为 ...

  • 可以预约的雪阅读答案
  •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以下7题(19分) 可以预约的雪 林清玄 ⑴ 东部的朋友来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说是在他生命的印象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 ⑵ 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只剩下北台湾的菅 ...

  • 政治学理论专题讲座
  • 政治学理论专题讲座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吴克昌 教授.博士 专题一:国家治理理论与治理模式 一.导言:什么是政治 --从词源学的角度讨论"政治"的本质 在西方,政治这个概念是从希腊与的polis一词演化而来的,它的最初含义是指希腊的古代城邦,即城市国家.亚里斯多德的<政 ...

  • 孟姜女故事研究综述
  • 孟姜女故事研究综述 (1900年至2007年) 期刊篇: 二十世纪20年代: 一.<孟姜女故事的转变>顾颉刚北京大学<歌谣周刊>的第二个专号1924年11月23日 --"孟姜女"上全文刊发.顾颉刚组织的"孟姜女"专号讨论持续了9期.孟姜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