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苏教版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识记积累有关字、词和文学文体常识。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内容:

一、课前检测 1、知识链接

鲁迅(1881—1936),本名_______,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__________。在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课文是 。

2、我知道的鲁迅还有:

3、给加点字注音解释词语

菜畦( ) 桑葚( ) 油蛉( ) 蟋蟀( ) 斑蝥( ) .....缠络( ) 臃肿( ) 珊瑚( ) 攒成( ) 收敛( ) .......脑髓( ) 鉴赏( ) 觅食( ) 罕至( ) 竹筛 ( ) .....秕谷( ) 渊博( ) 鼎沸( ) 倜傥( ) 书塾 ( ) ....宿儒( ) 蝉蜕( ) 拗 ( ) 窦 ( ) 锡箔 ( ) .....和蔼( ) 厥 ( ) 淋漓( ) 叵 ( ) 确凿 ( ) ......【确凿】 【轻捷】 【人迹罕至】 【觅食】 【渊博】 【宿儒】 【人声鼎沸】 【鉴赏】 二、导入

“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草丛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你一定听过这首歌吧,也经历过这么让人爱、让人恨、让人流连忘返的童年,那名人的童年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尤其是像鲁迅这样一位严肃、犀利的名人,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三、讨论与理解

1、根据标题分析,文章以什么为写作顺序?内容可分哪两部分?

明确: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同时也表明了文章主要是以空间变换为顺序记叙的。

2、文章哪几节文字写百草园?哪几节文章写三味书屋? 理清文章思路:以空间变化为顺序安排材料

百草园的生活(1—8) (9) 过渡 承上启下 三味书屋的生活(10—尾)

3、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更喜欢哪一个?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为什么?

4、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5、第九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指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前8段,并思考这部分内容中主要记叙了哪三个令作者难以忘怀的内容。

明确: 景 物 —— (美好) 百草园 故 事 —— (神奇) 捕 鸟 —— (有趣)

(2)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 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3)、重点研读第二段,

思考:A:课文写了百草园的哪些美好的景物?它们各抓住了静物、动物的什么特点来写

明确: 形:高大、臃肿、小(球) 静物 色:碧绿、紫红、菜花 景 味(覆盆子)又酸又甜

形:肥胖、轻捷 动物 声:长吟、低唱、弹琴 动:伏、窜

B: 本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低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C:“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不必说”撇开一些东西,是为了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这一点已经趣味无穷了,那么园中的乐趣比比皆是了。这样写,突出了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D:本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

有比喻:(覆盆子) 像小珊瑚珠攒成 的小球。 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重点:第2自然段的写景是全文精彩之笔,不仅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而且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____,“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____,这两者都从___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______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______,所以说它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2、这里又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________的,蝉鸣在________,蟋蟀到______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3、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4、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没有直接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 A 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B 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

C 使人们从中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

D 给百草园增添更多的神秘色彩以及对孩子的吸引力;

5、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文章是怎样描写的,运用了哪些动词? 为什么要写捕鸟?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

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阅读第七节,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2、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扫 露 支 撒 系 牵 看 拉 罩

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

课文分析:

1、“我”即将结束在百草园的生活,要去私塾读书,“我”是怎么想的?

三个“也许”,他在反复揣测,认为可能是做错了事所受的惩罚。可见他对百草园是多么的留恋。预示着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将是截然不同的一块天地.

2、“我”为何留恋百草园的生活?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在这里,“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这是从“我”从老师和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

3、“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 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4、 “Ade ,我的蟋蟀们!Ade ,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内容上;第一句 “不知道”三个字,表明了去三味书屋是被迫的。第二句三个“也许”,猜测原因,推断去三味书屋是一种惩罚,预示了三味书屋的生活让人反感。最后三句直接抒发了对百草园的难分难舍的感情。因此,第九节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三味书屋的反感之情。

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2段,回答下列问题:

1、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的作用有四种理解,正确的一句是( ) 。

A .表明前后内容并列,都有趣味。

B .表明可写的内容很多,前面的略写,后面的详写,是为了突出后面“单是”的内容。 C .表明前面的内容是次要的,后面的内容是主要的。

D .表明前面的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要说“单是”后面的内容。

2、这段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层次清楚。从描写的对象上看,先写 ,后写 ,再 写 ;从描写的范围看,是先写 ,再写 ;从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视觉又有 、 、 。

3、这段文字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

4、少年时代的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这是 因为( ) 。

A .百草园中的草木虫鱼有的色彩鲜明,有的形态有趣,有的叫声动听,这些景象都吸引着他的好奇心。

B .他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

C .他不愿意学习文化知识,把枯燥的学习环境和百草园相比,更觉得百草园是乐园。

D .在百草园里有各种动植物,有美女蛇的故事,能够捕鸟。

分析课文(第二段) 1、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 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

2、泥墙根一带的趣事有:(每件事的概括限七字以内)

3、这段话的描写角度多变,其中对“泥墙根一带“的描写角度依次是:听觉到 觉到 觉到 觉到 觉到 觉。

4、写景必须抓住特征,这段文字写静物时主要抓住它们的 、 、 来写,写动物时主要抓住 、 、 来写。

5、这段景物描写,融入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表现“我”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喜爱。

B 、表现“我”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依恋。 C 、表现“我”对恬淡的田园生活的深切喜爱。 D 、表现“我”在百草园所感到的无限乐趣。 课外小作文训练 风景这里独好 要求:

1、借鉴课文第二段写景的方法,写一段景 物描写,可以是公园、校园的一角;

2、字数在400左右。

一、讨论

1、鲁迅对三味书屋有哪些不满意? 2、你怎样认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3、鲁迅可以逃避烦恼不去上学吗? 4、什么是真正的成长?

5、寿静吾是怎样的老师?你怎样看? 6、三味书屋中有哪些趣事? 二: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2、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 入学礼节 教书先生 教学内容 同窗学友

你怎样认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1、少年儿童与大自然接触,不仅增长知识,而且无拘无束;

2、三味书屋学的东西似懂非懂,枯燥无味。这是从儿童无知的视角来写的。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教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读书,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

文章中怎样写先生?

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

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学生捧读“四书”“五经”之类的书。

三是不太束缚学生

深入探讨:

怎样理解先生对学生提问的态度?

学生提问应肯定。而先生表示拒绝回答,这是因为学生在不适合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反了教学的秩序和师道尊严。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应予否定。 寿静吾是怎样的老师?你怎样看?

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

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先生最初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守旧的。

三味书屋的生活枯燥无味吗? 有哪些趣事呢?

1 一有机会就跑出去玩

2 折腊梅花

3 寻蝉蜕

4 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2. 作者为什么要写学生贪玩逃学的情节?

游戏是孩子的本性,总是要表现出来的,但在课堂上贪玩甚至逃学,一般来说是不允许的。但课文旨在从侧面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3. 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

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感枯燥。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有板有眼的学习,并不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

4. 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秉性慈祥,为人正直,酷爱读书,可是他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是封建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

鲁迅先生在“恭敬”他的同时,也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批判与否定。

1、“仁远乎哉我欲仁则斯仁至矣”出自《论语 · 述而》,应读作: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意思是:“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内心想到仁,仁就自然来到了”。

2、“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出自《幼学琼林·身体》,应读作:

“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

意思是:“笑人家牙齿缺了,就说‘(那个缺口)就像一个狗洞大开着’。”

3、“上九潜龙勿用”出自《易经 · 韩卦》,由“初九潜龙勿用”和“上九亢龙有悔”二句爻辞杂糅而成。

“初九潜龙勿用”意思是“君子应韬光隐晦以待时机”;

“上九亢龙有悔”意思是“人应以亢满为戒,注意物极必反的道理。”

4、“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摘自中国古代典藉文献中最艰涩难懂的《尚书》中的《禹贡》篇,

意思是“天下土地(共分九等), 下上为下等里最上的一级,好坏交错;那 进贡的物品里有茅草、橘柚等物品。”

我们可以如下断句:“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5、“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 ;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出自清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引文中的声浪号表声音起伏,持续不断“噫”、“嗬”指念书时加在句尾用来加强感情的声音。

意思是:拿着铁如意,指挥比划,潇洒自如。用金杯喝酒,痛快淋漓,喝得很多而未醉。

(引用句子和原文略有出入:“铁如意”原作“玉如意”;“颠倒”原作“倾倒”。)


相关文章

  •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教案
  •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学习用浏览.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书籍. 3.熟读<朝花夕拾>中的精彩片段,学习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鲁迅,掌握全书内容,提高理解水平. 2.掌握浏览.略读.精 ...

  • 语文人教版七下[社戏]教案之九
  • 山东省邹平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十六课<社戏3>教案 新 人教版 教学目标 认识鲁迅笔下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整体感悟能力和词句分析能力.积累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 ...

  • 名著引读-[朝花夕拾]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 名著阅读教学--<朝花夕拾>教案学情分析经过接近两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大多学生对新课标教材的知识内容与体系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能认识到名著阅读是语文教与学中的一部分,但由于地域和学校条件的影响,学生们很少能真正接触到这些名著作品,所以就不能系统的去阅读,更谈不上仔细欣赏了.所以教师有针对性 ...

  • 作文训练:"学观察"教案
  • 作文训练:"学观察"教案 王序良 一 教学内容:学观察 二 课 时:一节课 三 教学目的:1.认识观察的重要:2.了解观察的方法.顺序和要求:3.学会写观察日记 四 教学设计: 板书:学观察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时间1分钟.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正确答案:学会观察 ...

  • 初一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 写作 学会记事 1.学会围绕中心完整清楚地叙事,交代好事件的要素,处理好叙事的详略,安排好叙述的顺序. 2.培养写真情实感的写作作风,记真事,说真话,抒真情. 学会围绕中心完整清楚地叙事,交代好事件的要素,处理好叙事的详略,安排好叙述的顺序. 2课时 一.导入: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 ...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本学期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虽然总体看,教学效果是好的,但是,教完了之后,发现许多环节还没有尽善尽美,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要把反思写一写,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也希望在教学之路上能够钻研得更深入. 1.反思备课 一直以来,我的备课十分认 ...

  • 七年级语文下册重点课文复习教案
  • 七年级语文下册重点课文复习教案 第一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复习重点 1.文体(散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题解. 2.第二段要求理解并掌握:A.分层次.B.写景角度:动植物.声色形味.动静结合.高低.远近.虚实.总分.C.写法:排比.拟人.对偶.比喻.D.作用:流 ...

  •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4
  •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3.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及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和步骤 整体感知 一.复习旧知,导人本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 永葆童心教案
  • 永葆童心教案设计 梁举昌 导入:"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井."童年就是人生沙漠中的这样一口井.可笑而更可爱的童真.童趣.童心会让再荒凉的沙漠也化作美丽的风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地贺卡>.<拣麦穗>都在印证着童年的美丽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