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 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 教育的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3. 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3)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4.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5. 教育的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呈现形式,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6. 教育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奴隶、封建)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3) 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古代教育的特征: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出现了学校教育。(1)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的工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相独立;(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型、刻板性、象征性。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1)近代社会的教育:16世纪至19世纪末,世界进入近代社会。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具体说来: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在1763年最早实施普及义务教育;③教育的世俗

化,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④教育的法制化。

(2)现代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呈现一些全新的特征:①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加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②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③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0世纪后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

7. 古代主要国家的教育情况

古代中国的教育:(1)学校萌芽: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序(奴隶主贵族教育)、校(平民、奴隶教育);商代已有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2)西周: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国学、乡学;基本学科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百家争鸣。(4)两汉: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建立郡国学校制度(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九品中正制。(6)隋唐:科举制、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弘文馆、崇文馆)。(7)宋、元、明、清时期:宋代程朱理学,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宋代书院盛行;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古代印度的教育: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种姓制度把人分成四类(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

古代埃及的教育:以法为教、“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代希腊罗马的教育: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教育目的是培养终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中世纪的西欧: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七艺——三科四学(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又译伊拉斯谟)。

第二节 教育学概述

1.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教育现象被认识和研究,便成为教育问题,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2. 教育学研究的价值:

(1)宏观角度: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2)微观角度(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3)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4)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5)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3. 教育学的发展概况:教育学的发展大体分为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萌芽阶段的教育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是表现为许多零星的教育思想与观点,理论上并不成熟,方法多是经验总结和理性思考。这一时期的教育学著作主要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大学》、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守仁的《传习录》、韩愈的《师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等。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①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②论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差别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③论培养目标: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④论教育内容。孔子创办私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对西周的文化典籍进行整理,最后形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奠定了儒家教育内容的基础。在孔子的整个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然而道德教育并没有专设学科,而是把道德教育的要求贯穿到文化知识学科中。

⑤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行相结合、温故知新。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产

婆术”早几十年。

2)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持“性善论”,认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在一般的人伦关系上,孟子提出一种理想的“大丈夫”人格,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的扩充人所固有的善性的思想蕴含着他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即教学活动要体现理性特点,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

3)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类的“礼”“义”行为是人为的结果,是后天习得的社会行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他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即闻—见—知—行。在先秦诸子中,旬子是最强调尊师的。其尊师思想有两层含义:一是从教育的作用出发强调尊师,二是从维护学术思想统一的角度强调尊师。

4)墨家的教育思想

作为墨家的代表人物,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重视实用技术的学习。

①论教育作用。墨子坚信教育对建立理想社会有重要作用,认为教育是有功于天下的事业。他提出了“人性素丝说”,认为人的品性“染于苍则为苍,染于黄则为黄”。

②论强力而行:墨子特别强调道德行为的锻炼,他要求学生树立强力而行的刻苦磨练精神。

③论教育内容。出于培养兼士的需要,墨子及其弟子确定了一套有特色的教育内容,即政治和道德教育、科学和技术教育、文史教育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对于获得知识,墨子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亲知、闻知、说知。前两种来源都不可靠,必须重视“说知”,即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5)道家的教育思想

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道教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则,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道家反对儒家的礼教,主张培养“上士”或“隐君子”;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讲究辩证法,提倡“用反”“虚静”等充满辩证法思想的教育教学原则。

6)《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有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形”。《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

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尤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为突出。

《学记》中涉及的主要教学原则有: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

此外,《学记》中还主张“学不躐等”,即教育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同时重视学生的学习,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从其他思想中分离出来,其提出的许多教育思想特别是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西方教育学的思想主要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让人变聪明的一个必要步骤。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他把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获得真知,以“洞察”理念的世界。他认为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工具。这种观点是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渊源。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19世纪达到高潮。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学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的教育观主要表现在他的代表作《政治学》中,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受到同样的教育,“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

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要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昆体良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步教学法著作。他也对班级授课进行了一些阐述,

这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7世纪以后,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这一时期的教育学著作主要有: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的《爱弥尔》、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斯宾塞的《教育论》、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其主要教育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目的。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永生做准备,同时他又认为教育有其现世目的,人应该过好现世生活,现世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一个美满的生活。

②“泛智”教育。夸美纽斯从他的民主主义的“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泛智”就是指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的、全面的知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为此,他编写了很多教材,如《世界图解》。

③教育适应自然。这里的“自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秩序,二是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贯穿于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性的指导原则。

④学制系统。夸美纽斯把一个人从诞生到成年分为四个时期,并在每个时期设立相应的学校。

⑤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是他所确立的班级教学制度及其理论。他主张把全校的学生按照年龄和学习程度分为班级,将班级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单元。每个班级由一个老师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以代替传统的个别教学。

⑥教学原则。夸美纽斯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行、巩固性和自觉性等教学原则。

2)卢梭

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支持者,他认为儿童之所以任性乖张,主要是教育

的不良导致的。因此他要求教育脱离社会文化的监牢而使人性得到发展,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归于自然”,这是其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他在《爱弥尔》中提到,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与“公民”“国民”相对立的“自然人”。

他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划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和青春期四个阶段,主张根据每个阶段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卢梭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教育家。

3)康德

康德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是唯心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同时也是18世纪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和践行者,其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康德论教育》一书中。

从人性论上来看,康德重视人的理性,推崇人的尊严,肯定人的价值,认为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对人的本性进行适当的控制,“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从认识论上来看,康德认为知识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教育的过程是要均衡地、有目的的发展人的一切能力。

从道德论上来看,康德强调“道德自律”和“道德义务”的重要作用,认为自由是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必要的“管束”和“训导”是实现自由的必要保证。

4)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是“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发展”,通过教育使人成为有道德、有智慧、有劳动能力与身体健康的人。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教育心理学化,就是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灵活动规律的基础之上。

要素教育论是裴斯泰洛齐教学理论体系的重心,其基本思想是: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能接受的要素开始,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裴斯泰洛奇根据教育心理学化和要素教育的理论,建立了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由此赢得了“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的称号。

5)洛克

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原来就像一块白板,没有一切特征,没有任何观念,一切思想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洛克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国家的幸福和繁荣有赖于向儿童实施好的教育。他明确指出,“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洛克认为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绅士,由此提出

了“绅士教育论”。在其著作《教育漫话》中,他详细论述了绅士教育的内容(体育、德育、智育)及方法。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的继承者,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其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②教育目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具体来说,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③教育性教学原则。在西方教学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教育性教学是指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④教学的四阶段论,即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

赫尔巴特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提出以后,西方教育学便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2)杜威

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 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他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及反映在其作品中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于20世纪的教育和教学有着深远影响。

①论教育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②论教育目的。杜威从“教育即生活”中引出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③“从做中学”。在经验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从做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同时,“从做中学”也是杜威提出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经验的方法、思维的方法和探究的方法。这种探究的五个步骤是: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3)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20世纪是教育学活跃和发展的时期,教育学作为教育研究唯一理论形成的学科的格局开始被打破,教育分支学科大量出现,从不同角度研究教育现象的教育学科群逐渐形成。

1)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随后在欧美一些国家发展的以教育实践为标志的教育思想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法国的比纳、美国的霍尔和桑代克,代表著作主要有《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纲要》等。

2)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代表著作主要有《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教育与文化》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克伯屈,代表著作主要有《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设计教学法》等。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

1939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总结了苏联二三十年代教育的经验,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该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教育家杨贤江1930年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5)批判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当代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著作主要有《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教育与权力》《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等。

批判教育学的基本观点:①当代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③教育目的是要对师生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④教育理论研究主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4)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中叶以后,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智力开发成为世界教育瞩目的重大课题。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等人提出的教学理论充实了教育学的内容,提高了教育学的科学化水平,被视为现代教育理论的三大流派。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出版的《教育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结构教学论,强调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他还倡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设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提出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的基本性、基础性,并通过对范例的接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工作的能力。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强调活动的动作教学方法,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1970年,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出版的《终身教育引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代表作《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如何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教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性;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相关文章

  • 20**年教育学考研参考书目集锦
  • 2016.2017自命题高校教育学考研参考书目集锦 很多同学在准备教育学考研的时候,都不知道参考书目去哪里找,老师现在帮大家整理如下: 统考311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导论. <教育学基础> 教育科学出版社 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 & ...

  • 教育学的基本追求
  • 作者:刘庆昌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07期 DOI:10.13451/j.cnki.shanxi.univ(phil.soc.).2014.02.011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35(2014)02-0076-09 教育学在追求什么?当我们 ...

  • 教育学第一章重点
  • 第一部分 教育学 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 识记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PS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 ...

  • 关于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反思
  • [摘 要]研究对象的确定,关系到一门学科的独立与成熟.关于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有教育.人.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事实等.新时期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在界定教育学研究对象时,首先应明确它的前提,即作为"教育原理"意义上的"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然后再对 ...

  • 开放30 年的教育学研究
  • 革开放30 年的教育学研究 为开拓教育科学研究视野.规范教育科学研究程序.提高教育研究质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不定期选登或编译国内外影响某个国家或国际教育.教学发展进程的教育或心理研究资料,供大家交流和分享.本期刊登的"改革开放30 年的教育学研究"*,是华东师范大 ...

  • 教育学基础综合
  •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749] 考试科目名称:教育学基础综合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 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 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 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 约120 ...

  •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知识总结
  • [因素·要素] 1.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2. 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活动因素 3. 影响教育风格的因素:社会客观因素(社会文化环境.教育内容.教育对象等):个体主观因素(师德修养.业务能力.个体特征等) [形式·功能] 1. 制度化程度最高的教育形 ...

  • 关于我国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立法的基本思路.原则及框架构想
  • 作者:项秉健 新职教 2000年05期 一.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立法的基本思路.原则 (一)从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任务.特点出发,体现法律规范的完整性. 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担负着全面提高亿万劳动者和其他社会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任务.成人教育和终身 ...

  •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试题[1]
  •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试题 一. 选择题(10分) ( )1.首次使用"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是 同志. A.马克思 B.刘少奇 C.列宁 D.毛泽东 ( )2.直到 以来,我党基本上只使用"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提法. A.11届3中全会 B.11届6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