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想象阅读答案

(2007·广东)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创新与想象

王生平

  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

  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今人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是”改成“这”,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之师”;著名钢琴家因演奏成名的钢琴曲错了一音而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艺术上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强弱的构成因素、决定成分。尽管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也就难以为人所理解。

  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破、价值和意义,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杨振宁20世纪50年代关于“交换规范场论”的论文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只觉得这篇文章很美妙。到了60年代,才觉察到它的重要性。我到1964年以后才清楚认识到它跟数学的关系。”(《杨振宁文集》)电报的发明者美国人莫尔斯原本就是画家,1832年10月他在由法国返回美国的轮船上,一名叫杰克逊的医生在介绍一种叫“电磁铁”的新器件时说:“实验已经证明,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都可以神速地通过。”正是这句话使莫尔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他大胆设想:既然电流可以在瞬间通过导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电流来远距离传输信息呢?这个想法使他坐卧不安,从此以后,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电流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美国发明家郝奥发明缝纫机的针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都是在“无意识”的梦中完成的。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既不是著名的建筑师,也不是卓越的力学家,而是一位整天摆弄花草的法国园艺家约瑟夫·莫尼埃。这些事例意味着,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

  上述的创造和发现说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王国维曾提到了这一现象,他通过对辛弃疾词《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的研究,认为“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1964年8月,毛泽东在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哲学时也认为,“这首诗含有地圆的意思”。西方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美是真理的光辉”,而爱因斯坦直接把科学发现称为“自由创造”,表达的均是同样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审美与科学殊途而同归:同归于历史、实践和生活,分途在求真、抽象与求美、具体的社会分工上。分工的优点是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缺欠是出现了职业的痴呆。中外先贤、学者给了我们以忠告。达尔文说,若有来生,不再成为制造公司的机器,每周要读诗、赏画、学音乐。工程院院士许国志诗云:“他生倘得从吾愿,甘为诗书再献身。”由于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又由于生活、实践是整体的、不能分割的,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的强强联盟,消化着消极的弊病,使二者互补成为主流,于是便有了科学与艺术的相得益彰态势。科技美学的诞生标志着这一点,而美育学科的建立,则意味着我国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方面将大有作为。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启示我们,不论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还是其他创新,都不仅需要科学的逻辑推理,而且需要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感性、直觉、顿悟。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艺术品味和形象思维能力,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A.艺术追求的是美,但也离不开真。

B.有了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会有美感。

C.科学家在追求“真”的同时,有时也会感受到“美”。

D.科技创新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也离不开理性思维的辅助。

E.文中所说的“职业的痴呆”,是指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

F.科学与艺术是相互依存的,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的是

[  ]

A.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

B.毛泽东说,《木兰花慢》含有地圆的意思。

C.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美学诞生了。

D.艺术创新需要感性、直觉与顿悟。

(3)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事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的人,要分别怎么做,才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更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略解析:

(1)AC 解析:B项“艺术表达就会有美感”错误;D项“科技创新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应为“逻辑思维”;E项“职业痴呆”并非是“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F项“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判断错误。

(2)D 解析:答非所问。

(3)不重复。第二段是说艺术的表达技巧需要适中,符合客观规律,因而有科学性;第四段则说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因而有科学性。(意对即可)

(4)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学习艺术,以不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能力。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应该学习科学,以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更有利于把握艺术的规律。一个人既懂得自然科学,又有艺术素养,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相关文章

  • 读书不肯为人忙阅读答案
  • 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14分) 读书不肯为人忙 ①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冠之为"神圣"二字的东西并不多,而有识之士把读书当作自己生命历程中神圣的事情之一,无疑是睿智的.然而,对到底为什么要读书.怎样读书这个基本问题,不同的人因为阅历的差异而持不同的态度. ②著名学者陈寅恪在80 ...

  • 创造性阅读的培养
  •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从小进行培养,怎样使祖国的未来接班人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们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当前,随着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已成为当前和今后语文教学的重点,因为 ...

  • 浅谈小学语文如何激活孩子的想象力
  • 浅谈小学语文如何激活孩子的想象力 嘉兴市实验小学/陆凤佩 "树叶是小毛虫的摇篮,花朵是蝴蝶的眠床,歌唱的鸟儿谁都有一个舒适的窠,辛勤的蚂蚁和蜜蜂都住着漂亮的大宿舍,螃蟹和小鱼的家在蓝色的小河里,绿色无际的原野是蚱蜢和蜻蜓的家园."台湾诗人杨唤的<家>写得多美,学生读着 ...

  • 相约新世纪(散文)阅读答案
  • 相约新世纪(散文) ●贾凤山     雪花飞舞出漫天诗意,钟声敲开了世纪之门.人类社会在它的辉煌与悲壮的沉浮之间,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公元2001年,将在世人心中矗立起一座里程碑.        新的百年在人们的翘首企盼中降临,中国和世界再一次面对着一个新的时间,一个新的历史,一个新的世纪.     ...

  • 三年级20**年-20**年学年度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 三年级20xx-20xx学年度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一、命题目的、范围及特点。 通观三年级的语文试卷,我们可以不难看出其命题目的、范围及特点。这份试卷命题坚持以新修定大纲为依据,力求适度体现新课标精神,拓宽语文教学领域,打通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渠道,检查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及课内外阅读能力。试卷力 ...

  • 童趣说课稿
  • <童趣>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及作用: <童趣>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也是七年级学生接 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作者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本文生动地描述了作者童年的几件趣事,表达作者童年生活的无限乐趣.文章充满奇思妙想,意趣盎然 ...

  •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小珊迪]说课稿及教案
  • 一,教材分析 这个自我阅读的文字描述孤儿的生存孤儿由小孤儿的匹配,在我的改变通过道路,不幸的是,车厢滚下他的腿,在他的死亡之前委托他的兄弟也改变,人们采取照顾最后悲惨的死亡的故事,赞美小桑迪诚实,品质.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阅读实践,进一步发展学生在叙事次序中作为一个整体掌握文本阅读能力的主要内容;使学 ...

  • 于丹??游园惊梦阅读答案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风雅之美 无论是梦幻.深情.悲壮.苍凉.诙谐,还是灵异,应该说中国的所有戏曲形式都对这些有所涉及,但是"风雅"二字大概是只属于昆曲的特质. 大家看昆曲会发现,几千年的浩荡沧桑.一个人的命运起落,有可能都凝聚于一时一地,展现在一个空空的舞台之上.昆曲之美是 ...

  • 研究生手册(台湾清华大学)
  • 研究生手册 作者:彭明辉 台湾清华大学教授 一.论文的要求 我对硕士论文的基本要求是: (1)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一套方法在一个特定场合中的应用. (2)这套方法必须要有所创新或突破,并因而对学术界有所贡献.因此,它或者是解决既有问题的新方法,或者是既有方法的新应用,或者是以一个新的方法开启一整片 ...

  • 五年级语文童年的发现5
  • <童年的发现>A.B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