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语音是秦腔艺术的根

戏曲音乐怀 念 篇

秦腔语音是秦腔艺术的根

秦腔舞台上的语音混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由于

这个原因,老早就想写一点关于秦腔语音的文字。可又想,现在秦腔语音的混乱程度仅靠一点议论文章是不起什么作用的,因而也就没有了写作的冲动。

前几天,我见到秦腔旦角名家、国家级首批秦腔项目传承人肖玉玲女士,她似乎很不平静地对我说:“唉,你听过没有《秦之声》节目中XX的戏,那唱念语音太不像话了嘛!满嘴的瞎瞎字。像这样的名旦都这样,会影响一大片呢。有些院团在西北影响大,人家也会跟着学的。再这样下去,秦腔语音就乱了,不得了!”还有一些学者、名家、大学教授也对目前秦腔语音的混乱提出了批评,为此我又有了写作的冲动。

地方戏,戏曲词书上说是“流行于某一地区,用当地语音演唱,音乐唱腔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秦腔当然也不例外,秦腔是陕甘两省乃至西北五省等地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地方戏。秦腔的语音应以什么地方话为标准呢?如何统一、规范,既是秦腔艺术本身的需要,也是广大群众欣赏趣味的要求。经过前辈学者对语音的调查和艺人们的艺术实践,秦腔才有了以关中话为基础的共同认识。人常说,十里乡俗不同,关中地区五十一县语音也十分庞杂。例如,最明显的是咸阳以西的“纳、拉”不分,华县、富平一带的“孙、勋”不分,凤县、宝鸡一带的“神、绳”不分,韩城一带的“谭、团”不分,长安(西安)、户县一带的“低、机”不分,还有“朱出书入”等系列字的发音就更为复杂了。乡音土语暂不列举。三十年代白涤洲先生在关中地区对语音的调查发现,关中五十一县泾(阳)、三(原)、高(陵)的语音是主流,“朱出书入”的读音也是关中地区的大多数,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二三十年代易俗社一些负责人也提倡以泾、三、高语音作为秦腔语音的标准。这一看法符合历史沿革和艺人们的艺术实践,是语音规范化进程中的可喜成果。听听老前辈唱片的语音,大家均可明白。现在七十岁上下的演员都记着学戏后的感受,经历了老艺人是怎么教自己念唱的情景。随着跟老师念词,就把自身带来的瞎瞎字改掉,并以泾、三、高语音为标准。西北五省的班社、剧团都是这样经过的。就是前辈名家秦腔正宗李正敏先生也同样改掉了好多方言土语。我们知道,敏家是西安东郊原上小李村人。他的家乡从南至北关道七村都是天千、地计、铁切、电见、水

文·李增厚

匪、树富、驴鱼、鼠夫等字音不分的。可你在他的录音里一个瞎瞎字都听不到了。前辈艺人对待字音是非常讲究的,土语方言也改得较为彻底。不然,同行中就有会说你是“一样的白米细面,吃出来你的啥舌头!”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秦腔语音基本是按照这个规范进行的。大的改变是在文革期间而且持续至今。老同志一定会记得,文革前演现代戏,语音仅仅是稍有变化,文革中学演“样板戏”时语音就大变了。最突出的表现是普通话的字音多了起来,尤其是一些重点字,如毛泽东的“泽”、毛主席的“主”、革命的“革”、群众的“众”等,一律改成“国音”。青年人改得快些、好些,老演员可是作了难,真有“舌头上缠上了裹脚”之感。虽然如此,只因是“革命”的大问题,再难也要将“革命”进行下去。十年之久的坚持也就习惯了,自然而然了。一系列的字都成了“国音”。自以为没有伤害秦腔的特色,至今没人干预、指责,反而成了主流、正统。近三十年来不论是艺校的学生还是剧团的学员,他(她)们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都受着普通话的教育,进入表演团体后用普通话的字音更觉顺当,对关中话的声调已有别扭之感。传统戏恢复之后,少有的老前辈重上舞台,艺术上为青年人做了示范,但再要为他人“字正腔圆”一番的勇气基本上没有了。

目前,秦腔舞台上存在的语音问题,主要是普通话字音泛滥。诸如,中、国、革、水、主、河、出、入、睡、得、朱、顺、润等等。这些字调虽仍读关中四声,但声母、韵母全是普通话的。我认为这是不合适的。伤害了秦腔语音的韵味,淡化了秦腔的特色。推广普通话与保持秦腔语音的长期存在是不矛盾的。一个秦腔演员在生活中,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又能在台上唱念一口纯正的秦腔语音那才是本事。秦地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秦腔的发祥地。秦腔和秦腔语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秦音也曾经被誉为“通语”。杨雄在他的《方言》一书中有这样评价。国内外学者对西安(关中)方言的研究非常重视,而且有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在方言发展演变的情况下,以秦腔规范的语音保留秦人典型的语料,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我们切不可数典忘祖,把秦腔语言异化或同化,那还有什么秦腔特色?那还有什么其他地方戏特色?季国平先生为此有专文论述,应该学习。无论是山南海北的人,只要进了秦腔剧场,就是来欣

CHINESE THEATRE 71

戏曲音乐戏剧春秋

赏秦腔独特的语音和表演风格。他们要听秦腔是个什么味,绝不是听你在台上说那“醋溜”的普通话。你也不要妄图让全国人民都听懂秦腔,因为秦腔是地方戏。就是被誉为“国剧”的京剧,也没有改成普通话,它仍然坚守着“湖广音、中州韵”。它把“如何”念成如(鱼)何(活),把呐喊仍念呐喊(显)。难道他们就没有“群众观点”和与时俱进吗?其实秦腔过去把呐喊也念呐喊(显),你听苏育民在《三堂会审》中唱的“人役们呐喊(显)难近身”就明白了。只是我们对丢了这些传统并不感到可惜而已。

语音混乱还存在对变调不能正确处理上。我们知道句子是由字、词、短语组成的。字、词、短语都有同音同调的字。如何处理就有了学问。如“真”字,本调是阴平,读“真”(﹄)。两个真字相连的叠字叠音全读阴平就不行了,要变成真(﹄)真(/),一阴一阳。但是“人”字就不行了,人字本音是阳平,阳加阳可以不变。若把人人变成人(﹄)人(/)就不是关中语音了。还有“渭南”二字,一去声,一阳平。连读时这二字又变成一去声,一轻声。若读本调,渭(一)南(/),人们会理解为“渭河以南”之意。三个字相连的,字调有不同,有相同。要加以辨别,有变的,也有不变的,有它的规律。只要深入学习就能明白。有一出现代戏叫《谷雨》,女主人公谷雨,担任党支部书记,同台角色称她谷支书。“谷支书”这三个字本调都是阴平,三字相连应读阴阳阴,中间的“支”字由阴变阳,即谷(阴)支(阳)书(阴),很口语化,也好听。如果三字都按本调读,如同现在青年演员的读法谷(﹄)支(﹄)书(﹄),就成了一顺顺,如同走路不会摆动手臂,自己走着别扭,别人看着难受。当然,这类字音在生活中一般不会说错。比如:“交通局”和“交通厅”。一个交字,两个读音,一个通字,两个读音,谁也不注意,自然就读对了。放在戏里一重视,很可能变成交(阴平)通(阴平)局(阳平)和交(阴平)通(阴平)厅(阴平)。这种结果就是对变调不知如何掌握,反而犯了以错纠正的毛病。还有些多音字,如“着急”与“着陆”,一个“着”字,两个读音(这个着字其实至少有四个读音)。生活中大家都说“着(昭)啥急”、“不要着(昭)急”,这样本来是对的。可上了台反成了“着(灼)啥急”、“不要着(灼)急”。“飞机着(灼)陆”这句话上了台可能就成了“飞机着(昭)路”。类似这样错误的读音,很多人都有,实在是应该注意了。语调和重音也是值得注意的。

秦腔语音的不规范在唱腔设计中也有表现。仅举个别例子说明,秦腔《红灯记》铁梅的“红灯高举闪闪亮”,把红灯的“灯”字唱成了“镫”,把高举的“举”字唱成“据”了,闪闪二字我们就更熟悉了,过去有一部电影叫《闪闪的红星》。闪闪二字放在一起,就应读闪(阴平)闪(赏声)。因为闪字是赏声,两个闪字连读就有一个变调问题,即是前边说过的读闪 (阴平)闪(赏声)。只有这样变调之后的读音才好听。但是,此句的设计却成了闪闪

72 CHINESE THEATRE

(赏阴),反其道而行之。七个字中就有四个“倒”字,问题

也够严重了。又如秦腔《洪湖赤卫队》韩英唱“把我的爹娘赶到那洪湖上。”“把我的”唱成“把饿地”;“赶到那”唱成“干刀那”;“上”字应是轻声,念成“上(商)才对。《洪湖赤卫队》中韩英唱的“韩英我”连续三次都是“韩英我(饿)”,值得商榷。

“还有秦腔《智取威虎山·深山问苦》中常宝唱的“盼星星,盼月亮”把“月亮”唱成月“亮”(去声),问题就在这个“亮”字上。本来“星星、月亮”都是名词,月亮和星星的字调相同,前一字阴平,后一字读轻声。如果把“亮”字唱成去声,那就是“月光亮起来了”的意思,这样词义也就不对了。至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音乐唱腔设计者既要懂得乐理又要懂得戏理,更应该通晓秦音之理。应该明白戏曲唱念“字正腔圆”、“依字行腔”、“字生腔”、“重字轻腔”、“字是骨头腔是肉”这些美学的原则,并将这些原则贯穿在自己的创作之中。当然,我们也有可以理解的地方,那个年代秦腔学演样板戏,自然就顾不上字正腔圆这些秦腔的讲究了。如果今天还犯类似的错误就太不应该了。我们还可以简单地反思一下,这么多年秦腔的唱腔改来改去究竟有哪一段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哪一段超过了传统唱腔的韵味与魅力?

秦腔语音混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教育的缺失。多少年来,艺校、戏校、院团在培养学生中基本上没有秦腔语音这一门课程。老师只是仅凭现成的经验施教,在职的和外借的教师多数没有秦腔语音的基本知识,甚至很多人不知关中语音的四声,更不懂变调、平仄、韵辙、轻声和儿化。咋学咋教、以讹传讹,甚至以错纠正。学生离校进入表演团体成了演员,但在语音知识上还是一个白丁。

秦腔是一个大剧种,遍及西北,必须逐步组建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秦腔语音知识的教师队伍。艺校秦腔专业必须要把语音当作主课。首先邀请关中方言或秦腔语音的专家为教师传授基本知识,推荐学习资料,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为规范的秦腔语音做出可贵的贡献。秦腔语音是一门重要的学问,秦腔演员要做秦腔语音忠实的学习者、实践者、研究者、保护者。我们秦腔工作者要自尊、自信,自己要看得起自己的艺术。我们从事的是神圣的秦腔艺术工作,它的语音是一种戏剧的艺术语音,不可和生活等同看待。要有敬畏之心,不可盲目地、胆大地敢想敢改。切不可在我们或我们之后把秦腔语音变味了、丢失了。那就如同把秦腔艺术毁了一般,成为历史和秦人的罪人。本人以前是秦腔演员,自以为我这个西安人只要改掉乡音土语,唱秦腔就没问题了。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后来,尤其是从事秦腔教育工作之后,逐步认识到语音问题的重要和现实情况的严重,才有了学习语音知识的强烈愿望。现在仍然在学习阶段,自感知识水平肤浅,若有错误,敬请指正。

责任编辑 晓 耕


相关文章

  • 浅谈宁夏秦腔艺术的特色化发展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宁夏秦腔艺术的特色化发展 作者:陈鑫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1期 摘要:秦腔是西北地区最古老覆盖面最大的剧种, 但到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开始下滑, 落入低迷状态.本文通过梳理秦腔艺术发展的障碍,探讨宁夏秦 ...

  • 秦腔阅读答案小学语文
  • 篇一:秦腔阅读答案小学语文 篇二:秦腔阅读答案小学语文 <秦腔吼起来>阅读题及答案_英语考试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秦腔吼起来>阅读题及答案 秦腔吼起来 在秦水岭村,方圆几百个村落,没有人不认识秦天奇的. 秦天奇...<秦腔吼起来> 阅读答案 秦腔吼起来 张格娟 ...

  • 李梅戏剧观后感
  • 现代秦腔的领军人物李梅秦腔观后感 近日来通过优酷客户端反复欣赏了陕西戏曲研究院青年秦腔剧团团长,二度梅花奖获得者.二度国家文化部文华奖获得者及二度上海白玉兰主角奖的获得者李梅的戏曲表演,真可谓是一种耳目一新,春风化雨,透彻心扉的感觉. 李梅主攻正旦.小旦,对现代剧的研究和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在现代秦 ...

  • 西北作家贾平凹
  • 西北作家贾平凹,他自觉不自觉地以家乡商州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实为创作的背景,并且越来越广阔.深入地表现着时代剧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心理.个人命运的变迁,刻画着乡里人的性格与灵魂.他散文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是秦汉文化意识.他的<黄土高原>.<秦腔>.<走 ...

  • 绝唱教学设计
  • 课题:绝唱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 2.理解本文听觉上的声音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形成感觉上共通的特点. 3.学习比喻的类型及其作用. 4.学习本文铺垫衬托的写法. 德育点:鉴赏民间女说书艺人高超的歌唱艺术. 能力点:理解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知识点:学习铺垫.烘 ...

  • 戏曲教学计划
  • 第 1 页 共 4 页 第 2 页 共 4 页 第 4 页 共 4 页 篇二:戏剧艺术教学计划 戏剧表演专业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在专业上较系统的掌握戏剧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够进 行秦腔 ...

  • 20**年东营市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一)
  • 2006年东营市初中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一)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一)古诗文积累. 1.气蒸云梦泽,--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黄河之水天上来, --唐.李白<将进酒> 3. ,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4 ,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 ...

  • [我的秦腔记忆]阅读[1]
  •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 - 19题. 我的秦腔记忆 ⑴在瓦沟里的残雪尚未融尽的古戏楼前,拥集着几乎一律黑色棉袄棉裤的老年壮年和青年男人,还有如我一样不知子丑寅卯的男孩:伏天的戏台前,一片或新或旧的草帽遮挡着灼人的阳光,却遮不住一条条淌着汗的紫黑色裸膀,汗腥味儿和旱烟味 ...

  • 20**年北京各区一摸阅读试题及答案
  • 海淀语文阅读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运用地图.指南针等进行导航.那么,在没有这些工具的情况下,人的大脑又是如何"导航"的呢?经过多年研究,科学家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1970年,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大鼠做实验,在大鼠 ...

© 2024 范文中心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onjobs.com.cn